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9詞典 2分類詞匯 77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 德光 每獲 晉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殺’縱以南歸。”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專刺情犯兇蠹,而其他偶麗於罪,皆得全其面目?!?span id="dzy61zw" class="book">《元典章·刑部七·諸奸》:“今后姦夫姦婦初犯,依在先體例斷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清 魏源 《軍儲篇一》:“竊謂禁煙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載在《大清律》,以防竊盜之再犯,所謂恥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終之刑也。”
(2). 宋 代軍制,在軍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標記。 宋 司馬光 《義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員教頭,利其家富,百端誅剝。”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刺軍:“ 宋 健兒刺面,以防逃逸?!?/div>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猶探手。 唐 韓愈 《調(diào)張籍》詩:“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br />(2). 宋 代軍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標記,防止逃亡。 宋 李綱 《論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權(quán)充鄉(xiāng)遂之兵,優(yōu)與贍給,事畢放還歸鄉(xiāng)?!?宋 李綱 《與呂相公書》:“此曹皆東北無所歸之人,縱之使去,又復(fù)為盜,已刺手、背團結(jié),與舊兵同為隊伍,逐日訓(xùn)練,假以時日,當皆為精兵矣。”
(3).舊時的一種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標記。 清 魏源 《軍儲篇一》:“儻有紈袴溫飽之家,恥鯨哀免者,許以金贖,視其職銜小大,為罰贖之輕重,僅免刺面而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誅,不得再贖?!?br />(4).猶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們就這么辦,先找小的,不刺手的辦?!?/div>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時在罪犯的肌膚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輕重的不同,分為刺臂與刺面二種。
《漢語大詞典》:記里(記里)
標記里程。 清 顧汧 《塞外雜詠》之三:“記里無常??示茫瑏y山窮壑見人家。” 清 褚廷璋 《擔炭行》:“關(guān)內(nèi)有 黃廠 ,記里三舍半,山高多杼櫟,伐薪利用煅?!?/div>
《漢語大詞典》:連白(連白)
連綴白羽為魚網(wǎng)的標記。文選·潘岳〈西征賦〉:“纖經(jīng)連白,鳴桹厲響?!?李善 注:“纖經(jīng)連白,網(wǎng)也。連白,以白羽連綴,網(wǎng)經(jīng)其上,於水中二人對引之。”
《國語辭典》:棋盤(棋盤)  拼音:qí pán
畫有許多格子,可在上排列棋子以供下棋的板子。通常用紙、木板或壓克力等材料制成。《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出門無事,正和一個本家放牛的,在打稻場上將一個稻籮翻過來做了桌子,放著一個象棋盤對著?!挂卜Q為「棋枰」。
《國語辭典》:識別(識別)  拼音:shì bié
認識辨別。漢。王充《論衡。別通》:「不曉古今,以位為賢,與文之異術(shù),安得識別通人,俟以不次乎?」《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王昶傳》:「夫虛偽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顧言,其為浮淺較可識別?!?/div>
《漢語大詞典》:封緘(封緘)
包封;封緘標記。 唐 李適之 《大唐故法現(xiàn)大禪師碑銘》:“ 永淳 歲,有三婆羅門寄金銀珠寳於師,復(fù)置牀簀而歸西域。其后有賊劫房,惟此諸寳獨在。出入三載,主乃東來,各以還之,封緘如故?!?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舊物以償之,而封緘如舊,塵已昏垢?!?清 昭梿 嘯亭續(xù)錄·廷寄:“故一時機密事件,皆命軍機大臣封緘嚴密,由驛傳遞,名曰廷寄?!?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君﹞因究詰來吏,見其語支梧,又文移封緘有謬字,乃轉(zhuǎn)帖縣令毋遽發(fā),而屬其密以上請。”
分類:封緘標記
《漢語大詞典》:記識(記識)
(1).記下;記??;記得。書·武成序“識其政事,作《武成》” 孔 傳:“記識 殷 家政教善事以為法?!?span id="ltwttr4" class="book">《后漢書·郎顗傳》:“時卒有暴風(fēng), 宗 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 宋 宋祁 《益州謝上表》:“伏念臣早蒙記識,得籍近嚴,惟知悉心事君,未嘗枉道從眾?!?清 陳維嵩 《仿長慶體次阮亭集中韻》:“記識 柔奴 面,纔扶阿母床?!?br />(2).指記憶。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 涓 ( 崔涓 )性俊逸,健於記識。”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二:“頃聞 夏英公 就試過,適天大風(fēng)吹試卷去,不得所在,因令重作,亦得過,是乃造物者故顯其記識華邁之敏妙爾?!?元 姚燧 《領(lǐng)太史院事楊公神道碑》:“童而讀書,記識強敏,日數(shù)千言?!?br />(3).加標記。雜寶藏經(jīng)·蓮花夫人緣:“即以此篋,封蓋記識,擲 恒河 中?!?清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卷四:“古人收藏名跡,多鈐以私印記識?!?br />(4).指簿記。 明 陸粲 《庚巳編·臨江狐》:“主人為其費財也,召責(zé)之。其人初抵諱,因請主人覆視記識,曾無虧漏?!?/div>
《漢語大詞典》:下漏
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標記時刻。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穰苴 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 賈 ( 莊賈 )?!?司馬貞 索隱:“立表謂立木為表以視日景,下漏謂下漏水以知刻數(shù)也。”后漢書·律歷志下:“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shù)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國語辭典》:表識(表識)  拼音:biǎo zhì
1.標記。《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初,京師聞青、徐賊眾數(shù)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三國志。吳書。周魴傳》:「井乞請幢麾數(shù)十,以為表幟,使山兵吏民,目瞻見之?!挂沧鳌副碇尽?。
2.標上記號?!逗鬂h書。卷七。孝桓帝紀》:「若無親屬,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shè)祠祭?!?/div>
分類:標記標幟
《漢語大詞典》:封記(封記)
封緘標記。 晉 王嘉 拾遺記·夏禹:“ 禹 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荊山客邸》:“命僕取以還,封記如初。”《水滸傳》第十回:“倉廒內(nèi)自有官司封記,這幾堆草一堆堆都有數(shù)目。”
分類:封緘標記
《漢語大詞典》:壤樹(壤樹)
謂于墓地植樹以為標記。禮記·檀弓:“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哉?”后以指墳?zāi)埂?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小人祖先壤樹在 京 索 間,瘠田可耕,陋室未毀?!?/div>
《漢語大詞典》:封識(封識)
封緘并加標記。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泚 ( 朱泚 )取視,其故封識具存?!?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 吳儈 至,視漆之封識新,疑之?!?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時 佘山寺 老僧晨起,見供桌有一卷書,封識甚密?!?/div>
分類:封緘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