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872,分459頁顯示  上一頁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邕(泰和、太和 世稱 李北海 先例 )
李一( 悼 )
李咸
李孟犨(公悅 行第 一 )
李行言
李從遠( 趙郡公 懿 )
李杰(務光 武威縣子 )
李憲( 寧王、永平郡王、壽春郡王 讓帝、改、讓皇帝 成器 尊號 改焉 )
李延昌( 嗣宗 涼國公 )
李伯魚
李多祚( 遼陽郡王 )
李廣業(yè)
李浚( 誠 )
李元真
李湛(興宗 河間郡公、趙國公 昭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747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書,尤長以行楷寫碑,取法王羲之、獻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選》,邕補益之,附事見義,兩書并行。玄宗即位,召為戶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細行。天寶時,為李林甫所忌,遭羅織,受杖死。有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長安初李嶠等薦其詞高行直,授左拾遺。中宗時,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參軍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為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又貶崖州舍城縣丞。玄宗開元三年(715),入為戶部郎中。又出為括州司馬,十三年,遷陳州刺史。以貪贓枉法貶為欽州遵化縣尉。二十三年后,以軍功累轉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六載(747)為李林甫所害。官終北海太守,世稱“李北?!?。代宗時,追贈秘書監(jiān)。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九,李昂《唐故北??な刭浢貢O(jiān)江夏李公墓志銘》。邕以文名天下,尤長碑頌,其詩《六公詠》為杜甫所推重(見《八哀詩·秘書監(jiān)江夏李邕》)。精于書法,行草之名尤著?!?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載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7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泰和,其祖父遷至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后又隨父遷回江夏(今武昌)。歷官左拾遺、戶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早具才名,能文能詩,《新唐書》著錄《李邕集》七十卷。尤擅書法,所作碑文自書自刻,并以黃鶴樓傳說取名號,傳世碑刻中曾署名“黃仙鶴”,開以名勝或傳說作名號之先例。自此后,以黃鶴(鵠)為名的人數十計。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訓碑》等。
唐詩匯評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父善注《文選》,人號“書簏”。邕少知名,博聞強志。長安初,召拜左拾遺。中宗時,坐與張柬之善,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玄宗即位,召拜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貶崖州舍城丞。開元三年召為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司馬。征為陳州刺史,又貶欽州遵化尉。后歷括、淄、滑、衛(wèi)諸州刺史。邕素負美名,為執(zhí)政所忌,故屢遭貶謫。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稱“李北?!薄T紫嗬盍指ο菀宰?,杖殺之。邕久擅才名,尤長碑頌,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首。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其《張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
新唐書本傳
(李)嶠為內史,與監(jiān)察御史張廷圭薦邕文高氣方直,才任諫凈,乃召拜左拾遺?!咧模诒炇撬L,人奉金帛請其文,前后所受鉅萬計。邕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薄1R藏用嘗謂:“邕如干將莫邪,難與爭鋒,但虞傷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詩話
李邕、蘇源明詩中極多累句,余嘗痛刊去,僅各取其半,方為盡善。
杜工部草堂詩話
金石錄》曰:唐《六公詠》,李邕撰,胡履靈書。余初讀杜甫《八哀》詩云:“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焙薏灰娖湓?。晚得石本,其文辭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為一章,狄丞相為一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7 【介紹】: 唐宗室。玄宗第九子。生而韶秀,帝鐘愛無比,故名之曰一。孩孺而卒,謚悼。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中宗時學士,官工部郎中。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咸。中宗朝學士。
李孟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7—731 【介紹】: 唐宗室后裔。字公悅。初官梁州參軍,歷合陽、猗氏、三原三縣令,有善政。遷鄧州司馬,興修白水陂堰,勸農耕穡。擢禮部員外郎。玄宗開元十三年,改虞部員外郎。出為泗州刺史,治行第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隴西人。中宗時為給事中。能唱《步虛歌》。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ね]西(今甘肅臨洮)人。中宗時,為左司員外郎,遷給事中。兼文學干事,能唱《步虛歌》。其《函谷關》詩為時所稱許。生平事跡散見《唐詩紀事》卷一一、《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二。《全唐詩》存詩1首?!度圃娡饩帯费a詩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趙州高邑(今河北高邑)人。神龍、景云年間,歷中書令、太府卿、黃門侍郎,累封趙郡公。謚曰懿。事跡見新、舊《唐書·李至遠傳》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李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 【介紹】: 唐相州滏陽人,本名務光。舉明經,歷天官員外郎、衛(wèi)尉少卿、河東道巡察黜陟使、河南尹、御史大夫。明敏有吏才,修梁公堰,通江淮漕運。以護作橋陵有功,賜爵武威縣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9—741 【介紹】: 唐睿宗長子。本名成器,避昭成太后謚改。武后以睿宗為帝,憲立為皇太子。武后稱制,冊為皇孫,與諸王俱出閣。后睿宗即帝位,將建東宮,以憲嫡長而楚王隆基有功社稷,故久不定。憲以“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涕泣固讓。終開元世,帝寵優(yōu)渥而憲遜讓有加。卒,追謚讓皇帝。初,涼州獻新曲,憲聽之以為曲雖佳,然宮商離亂,恐有播遷之禍。及安史亂起,世人乃識憲能審音。
全唐文·卷九十九
憲。睿宗長子。本名成器。避昭成皇后尊號改焉。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立為皇太子。及睿宗降為皇嗣。更冊授皇孫。出閤開府置官屬。長壽二年改封壽春郡王。復詔入閤。長安中累轉左贊善大夫。加銀青光祿大夫。中宗立。改封蔡。固辭。唐隆元年進封宋。睿宗踐祚。拜左衛(wèi)大將軍。時帝將建儲。以憲嫡長。而元宗有大功。意久不定。憲涕泣固辭。帝嘉其讓。以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進尚書右仆射兼司徒。改太子賓客。以司徒兼蒲州刺史。進司空。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歷岐州刺史。開元四年徙封寧。又歷澤涇等刺史。兼太常卿。復為太尉。二十九年薨。年六十三。帝以憲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乃追謚讓皇帝。
李延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上谷人。原姓麻,名嗣宗。中宗時為利仁府折沖。以平韋后之功,拜右金吾衛(wèi)中郎將,賜姓李,改今名。玄宗開元二年,為衛(wèi)尉卿,封涼國公。改朔方后軍大總管。官至左金吾大將軍。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善為文,官至青州司功。伯魚卒后,其妻張氏歸依其弟張說,武后長安二年(702)卒。事跡略見張說《李氏張夫人墓志銘》?!?a target='_blank'>唐詩紀事》卷一七誤云伯魚玄宗開元六年(718)登進士第,后人多沿其誤?!?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靺鞨人。其先靺鞨酋長。驍勇善射,以軍功累官至右羽林軍大將軍。預中宗復位,功封遼陽郡王。帝祠太廟,特詔登輿夾侍。節(jié)憫太子殺武三思,多祚率兵從之,為其下所殺。睿宗即位,追復官爵,并宥家屬。
李廣業(y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730 【介紹】: 唐宗室。李神通曾孫。釋褐寧州參軍,歷許州扶溝令、渭州別駕等職。官至劍州長史。
李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 【介紹】: 唐宗室。歷潤州刺史、江東按察使,轉虢、潞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攝御史大夫、劍南節(jié)度按察使。所歷以誠信待物,稱為良吏。卒謚誠。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浚。僖宗時人。
李元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五
元真。越王貞之元女孫。曾祖珍。于先天中得罪。配流嶺南。元真祖父皆亡歿嶺外。雖經恩赦。而未昭雪。元真進狀。請歸葬越王墓次。詔許之。即敕于咸宜觀安置為女道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2 【介紹】: 唐瀛州饒陽人,字興宗。李義府子。沈厚有度。六歲時授周王府文學。累遷右散騎常侍,襲封河間郡公。從張柬之誅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中宗時拜右羽林大將軍,進封趙國公。累轉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卒贈幽州都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興宗,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高宗時宰相李義府少子。以父蔭入仕。武后長安末,累遷右散騎常侍,襲封河間郡公。鳳閣侍郎張柬之引為左羽林將軍。神龍元年(705)隨張柬之發(fā)兵擁立中宗,遷武后于上陽宮,并留宿衛(wèi)。中宗即位后,拜右羽林大將軍,封趙國公。累轉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玄宗開元初卒,謚昭。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文鏡秘府論》地卷存詩4句,《全唐詩逸》據之收入,誤作李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