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871,分459頁顯示  上一頁  141  142  143  144  145  147  148  149  15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傳正(端初 )
李元儒
李處遁
李平西
李彌遜(似之 筠溪、筠溪居士、普現(xiàn)居士 )
李昌孺(德初 )
李棁
李森
李概
李良佐
李回(少愚 )
李士觀
李延熙
李彝
李皓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傳正,徽宗大觀間為大理少卿。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言者論,罷開封府左司錄參軍。八年,由提點(diǎn)淮南西路刑獄任以事勒停(《宋會要輯稿》刑法四之八七、職官六八之二二、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任淮南轉(zhuǎn)運(yùn)副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
李傳正,字端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淑孫,壽朋子。累官大理少卿,建炎初為淮南轉(zhuǎn)運(yùn)副使。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七之一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九,《揮麈錄·馀話》卷二。
李元儒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三
李元儒,濟(jì)源(今河南濟(jì)源)人,弼儒兄。政和中以通仕郎知壺關(guān)縣,又以承議郎知翼城縣事。建炎三年知深州,棄城逃遁,為折彥質(zhì)捕系孟州獄。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七,《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四七,乾隆《壺關(guān)縣志》卷一三。
李處遁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三五二
李處遁(?——一一二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淑孫。宣和七年自朝奉郎、京西北路提舉常平與郡。建炎二年為左諫議大夫。次年二月,金兵渡淮,高宗自揚(yáng)州倉皇渡江,處遁為亂兵所殺。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二○。
李平西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平江人。哲宗元符三年進(jìn)士。歷知澧州,專務(wù)德化。累官樞密院承旨。金兵犯京師,與李綱上《守御策》,又請?jiān)t諸道勤王兵決策一戰(zhàn),不為宰相何?所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jìn)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fù)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fù)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
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jìn)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李彌遜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jìn)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dāng)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昌孺,字德初,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以直秘閣為河北路轉(zhuǎn)運(yùn)使。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落職(《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九之九)。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李棁,沂州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宣和中官戶部尚書。靖康元年自守吏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事,尋遷尚書右丞。僅踰一月,以使金割地辱國,罷為正奉大夫、資政殿學(xué)士,提舉宮觀。建炎初又責(zé)惠州安置。三年九月,復(fù)守戶部尚書,命往建康調(diào)軍食。十一月,金人逼建康城下,棁與守臣具狀降金。次年五月,金人焚建康,執(zhí)棁等去。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九之三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二八、二九、三三,《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
李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三九八
李森,巴州曾口(今四川巴中東)人。政和中登進(jìn)士第。宣和初為吏部侍郎。后為御史中丞,嘗劾王黼,黜知復(fù)州。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五之一六,《方輿勝覽》卷六八,雍正《四川通志》卷八。
李概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無為軍知軍。
李良佐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江寧人,字少愚。李琮子。哲宗元祐間進(jìn)士。欽宗朝累官簽書樞密院事,受命率兵守黃河,金兵至,倉皇逃歸,罷為提舉宮觀。高宗建炎四年,除同知樞密院事。次年,以力薦秦檜忠,拜參知政事。旋因不為呂頤浩所喜,被罷。知洪州,以多辟親黨攝事,縱子弟預(yù)政,詔落職,歸饒州而卒。
全宋詩
李回,字少愚,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琮子。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進(jìn)士(《金陵詩徵》卷五)。試中書舍人,兼校證補(bǔ)完御前文集,書成,知東平府?;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為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三九)。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簽書樞密院事兼大河守御使。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由知洪州落延康殿學(xué)士,授朝奉大夫、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袁州居?。ㄍ蠒毠倨摺鹬6?,同知樞密院事。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為江西安撫大使。三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同上書職官七○之一一)。事見《宋史》卷三三三《李琮傳》,元《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七六
李回,字少愚,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琮子。登元祐二年進(jìn)士第。政和六年為監(jiān)察御史。欽宗時累官簽書樞密院事,將兵守黃河,金兵至,倉皇逃歸,罷職提舉宮觀。建炎元年受張邦昌命,權(quán)禮部尚書。高宗即位,權(quán)同知樞密院事,出知洪州,責(zé)分司南京。四年,復(fù)端明殿學(xué)士,除同知樞密院事。紹興初拜參知政事,再知洪州。三年二月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見《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三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四、五、六、三一、三八、四六、四八、六三,《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宋史》卷三三三,《金陵志》卷一三,《金陵詩徵》卷五,《南宋制撫年表》卷上。

人物簡介

簡介
大觀四年(1110)任秘書郎。靖康元年(1126)任工部郎中。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任都水使者。
李延熙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三
李延熙,政和中知陜州。宣和三年以朝請大夫、秘閣修撰知密州,后知東平府。七年,言者論其知密州日掊克諸色錢入公使庫,罷,差管勾南京鴻慶宮。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九之一五、方域八之一五、選舉二三之九。
李彝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李彝,政和間以登仕郎充西京國子監(jiān)博士、權(quán)司業(yè)。
李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五○六
李皓,徽宗時為國子博士,除祠部員外郎。宣和三年以朝請郎知絳州。靖康中除徽猷閣待制、知鎮(zhèn)江府。紹興元年,福建江西荊湖安撫使孟庾請為參謀官。見翟汝文《李皓除祠部員外郎制》(《忠惠集》卷三),本人所撰《潛心堂記》,《靖康要錄》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