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71,分459頁顯示
上一頁 123 124 125 126 127 129 130 131 132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稷(字 長卿 )李立之李舜舉(字 公輔 忠敏 )李頎(字 粹老 )李骙李從周(字 肩吾、子我 號 蠙州 肓吾 )李懷道李撰(字 子約 )李梃李瑞卿李竦李端卿李評(字 持正 )釋惟凈( 光梵大師 李 )李冠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2
【介紹】:
宋邛州依政人,字長卿。李絢子。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歷河北西路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成都府路茶事鹽鐵判官、陜西轉(zhuǎn)運使等,治事苛暴。神宗元豐四年,從種諤攻西夏,坐督運軍糧不繼,貶為判官。次年,徐禧筑永樂城,奉命主糧餉。夏人陷永樂,被殺。
全宋文·卷二二三九李稷(?——一○八二),字長卿,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絢子,用蔭歷管庫,權(quán)河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神宗時御史周尹論稷父死二十年不葬,僅徙東路。元豐二年提舉成都府路茶場,甫兩歲,羨課七十六萬緡,擢鹽鐵判官,為陜西轉(zhuǎn)運使、制置解鹽。四年,權(quán)鄜延路轉(zhuǎn)運使,與李察皆以苛暴稱。元豐五年,城永樂以拒夏人,稷輦金銀鈔帛充其中,守之不去,夏人圍急,遂及于難。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七、二九二、二九七、三一二,《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五○、職官四三之五二、食貨三○之一四,《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八三李立之,幽州(治今北京)人。迪從子,承之兄。嘉祐六年為殿中丞。熙寧三年以主客郎中、戶部判官為遼主生辰正旦使;六年為同判都水監(jiān)。元豐二年為司勛郎中,權(quán)知澶州,再權(quán)都水監(jiān)。五年,為三司副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二一四、二四八、二六四、二九八、三一二、三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2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公輔。神福曾孫。少補黃門。仁宗時,為秦鳳路走馬承受。神宗時,進內(nèi)侍押班,制置涇原軍馬,轉(zhuǎn)嘉州團練使。沈括筑永樂城,遣舜舉計議。城成,西夏以三十萬眾來攻,與主將徐禧等皆死。謚忠敏。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李舜舉,字公輔,開封(今河南開封)人。世為內(nèi)侍,神福曾孫。仁宗時補黃門,出為秦鳳路走馬承受。熙寧中,歷干當(dāng)內(nèi)東門、御藥院、講筵閣、實錄院。郭逵討文州,以為廣西干當(dāng)公事。會逵貶,亦降左藏庫副使,以文思院使領(lǐng)文州刺史、帶御器械。進內(nèi)侍押班,制置涇原軍馬。轉(zhuǎn)嘉州團練使。沈括城永樂,遣舜舉計議,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臣死無所恨,愿朝廷勿輕此賊。」尋以死聞。謚忠敏?!?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人,字粹老。舉進士,得官棄去,遍游湖、湘間。晚年喜吳中山水,隱于臨安大滌洞天。善畫山水,嘗作春山橫軸并題詩寄蘇軾。
全宋詩李頎,字粹老。少舉進士,后棄官為道人,遍歷湖湘。晚居臨安大滌洞天。善丹青,神宗熙寧間嘗畫春山橫軸且書詩于后,投杭州通判蘇軾。事見《蘇軾詩集》卷一一《李頎秀才善畫山以兩軸見寄仍有詩次韻答之》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邛州臨邛人,或云眉州彭山人,字肩吾,一字子我,號蠙州。為魏了翁講友。精六書之學(xué)。有《字通》。
全宋文·卷七三二六李從周,字肩吾,一云名肓吾,字子我,號蠙州,彭山(今四川彭山)人,一云眉山(今四川眉山)人。魏了翁門人。精六書之學(xué),著有《字通》二卷(存)。見魏了翁《字通序》(《字通》卷首),《書史會要》卷六,《道園學(xué)古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3—1109
【介紹】:
宋福州連江人,徙居蘇州吳縣,字子約。李彌遜父。師事曾鞏。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累官袁州通判,所至以興學(xué)校為先務(wù)。有《毛詩訓(xùn)解》、《孟子講義》及文集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梃,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仁宗嘉祐五年(一○六○)為臨潼主簿。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遂寧府。事見《金石莘編》卷一四六。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八一李瑞卿,神宗時人。熙寧元年為群牧判官。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李竦,熙寧三年為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繼為轉(zhuǎn)運副使。熙寧九年為屯田郎中,權(quán)發(fā)遣秦鳳路提點刑獄;十年為權(quán)發(fā)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以本路盜發(fā),不即赴任,降一官。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八、二四五、二七六、二八四、三○五,《宋會要輯稿》食貨七之二二。
人物簡介
簡介熙寧六年(1073)任三司鹽鐵判官。熙寧七年(1074)任三司戶部判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持正。李端愿子。由東頭供奉官八遷皇城使。為樞密都承旨,出使陜西、河?xùn)|。所論事頗多,或見施行。性刻薄,多布耳目,采聽外事自效以為忠。累官成州團練使、知蔡州。卒年五十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惟凈,南唐吉王李從謙之子,李煜從子。幼時入經(jīng)院習(xí)梵字,解五竺國梵語。太宗時度為僧,與法護同譯新來諸經(jīng),任譯經(jīng)鴻臚少卿,賜號光梵大師。慶歷中朝廷百度例務(wù)減省,知言者必乞罷譯經(jīng),遂預(yù)奏乞罷。見《湘山野錄》卷上,《補續(xù)高僧傳》卷一。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法護。中天竺國人。景德改元。赍梵筴入京。賜紫衣束帛。館于傳法院。時天息災(zāi)法賢。相繼遷逝。雖譯事不??。而司南乏人。僉議非法護不可。遂被詔補其處。仍敕光梵大師惟凈試光祿卿。同預(yù)譯經(jīng)。參政趙安仁等潤文。禮數(shù)有加。譯佛吉祥等經(jīng)二百馀卷。并自太平興國以來所翻。合經(jīng)律論。共成四百十三卷。凈與秘書監(jiān)揚億編次。又與安仁等。編修大藏經(jīng)錄。凡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宸裁序文。置于錄首。仁宗即位。凈與翰林學(xué)士夏竦。進新譯經(jīng)音義七十卷。凈又進大藏經(jīng)目錄二帙。賜名天圣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駐輦國遣使。進金葉梵經(jīng)。詔法護譯之。御制譯經(jīng)頌為賜。至和元年。敕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三藏法護。戒德高勝??商刭n六字師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是時。譯場久開。潤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參預(yù)。如呂夷簡宋綬。如富弼文彥博韓琦。皆以宰臣入選。弘闡之盛。古所未有。況梵本甚富。不容盡翻。夷簡綬奉詔。續(xù)修法寶錄。自祥符至景祐。已編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凈上言。西土進經(jīng)。新舊萬軸。鴻臚之設(shè)。有費廩祿。欲乞停罷。中丞孔輔道。亦以為言。上出凈疏示之。諭以先朝盛典。不可輒廢。譯雖不停。自是勢亦少緩。不似如前之銳也。至徽宗大觀中。猶有譯經(jīng)三藏金總持。即擊磬以覺嘉州定僧者。與譯語。仁義筆受。宗正南游江浙。則其譯場冷淡可知矣。護終于嘉祐三年。凈未詳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又同時與法護共譯事者,有惟凈紹德。惟凈姓李氏,江南李煜之從子,太平興國八年,奏選童子五十人學(xué)梵字,詔高品、王文壽典選政,以凈等充選引見,令入經(jīng)院受學(xué)。凈天資穎妙,冠絕流輩,口授梵章,便解文義,歲馀度為僧,與護同譯新來諸經(jīng)。所譯《佛說身毛喜豎經(jīng)》三卷,《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二十卷,即《大寶積第三金剛力士會》同本異譯,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jīng)》十八卷,即《大集經(jīng)?;燮兴_品第五》也。又譯《大乘中觀釋論》九卷。賜以朝散大夫試鴻臚卿,號為光梵大師。仁宗慶歷三年,凈見執(zhí)政裁省譯經(jīng)之務(wù),因自奏疏,乞罷,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罷?且琛貢所入皆異域文字,非鴻臚誰識不凡?”未幾,御史中丞孔道輔等果乞罷譯館,仁宗以凈疏示之,其議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