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政和人,字廷臣。哲宗元符末為太學(xué)生,論事剴切。徽宗大觀三年,以何執(zhí)中代蔡京為尚書左仆射,蔡京領(lǐng)中太乙宮,朝老上書力陳蔡京之奸邪及何執(zhí)中之平庸。宣和末,復(fù)與陳東等上書論蔡京、童貫、王黼、李彥、梁師成、朱勔為六賊。臺諫承京風(fēng)旨劾朝老狂妄,編置道州。高宗建炎改元,遇赦歸耕石門。紹興間三詔征之,堅(jiān)辭不赴,學(xué)者稱“陳三詔”。
全宋詩
陳朝老,字廷臣,自號歡喜居士,政和(今屬福建)人。哲宗元符末為太學(xué)生,論事剴切?;兆谛湍?,坐與陳東等上書論蔡京等為六賊,編置道州。高宗建炎改元,遇赦,歸耕石門。紹興間三詔不赴,學(xué)者稱為陳三詔。卒年七十一。清康熙《建寧府志》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二九一六
陳朝老,字廷臣,建州關(guān)隸(今福建松溪東南)人。元符末為太學(xué)生,論事剴切。大觀中,以何執(zhí)中為左仆射,上書力諫。宣和末,復(fù)與陳東等上書論蔡京、童貫、王黼、李彥、梁師成、朱勔為六賊,編置道州。建炎改元,遇赦,歸耕石門。紹興間三詔徵之,堅(jiān)辭不赴。自號「常歡喜居士」,名堂曰「寄懷」。有文集百卷藏于家。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六引《建安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jìn)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fù)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fù)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
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jìn)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顝涍d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jìn)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dāng)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羅源人,字朝美。初以胄監(jiān)及第,因兄校文,避嫌黜落榜。徽宗大觀三年以漕薦入試復(fù)中第。歷官光祿寺丞,知南陽、鄧州。金兵陷城,不屈而死。
全宋詩
余光庭,字朝美,羅源(今屬福建)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jìn)士,因從兄深執(zhí)政,引嫌駁放。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再登科,歷司農(nóng)丞,以朝奉郎知乘氏縣。后官光祿寺丞,知鄧州。高宗建炎初,金人陷南陽,不屈死。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二七,清康熙《羅源縣志》卷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朝散,失其名。徽宗宣和間以朝散郎通判永州(《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5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以上舍釋褐為博士,遷秘書郎。蔡京欲與交,遭拒。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請誅叛國者,主養(yǎng)兵以圖恢復(fù),被黃潛善等排擠而去。累官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奉祠。還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全宋詩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賤(原名京,字義榮),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金屬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登上舍第,為太學(xué)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對,論何??等人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為左(一作右)司諫,因請誅叛命者,忤時相,去職奉祠。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起為左司員外郎,與宰相串頤浩語不合,出知嚴(yán)州,未幾又奉祠。五年,起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離職奉祠。二十年,坐與李光通書,貶三官,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孫輯成《默成文集》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學(xué)案》卷二五有傳。 潘良貴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校以《敬鄉(xiāng)錄》卷二(簡稱敬鄉(xiāng))所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四○七八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遷秘書郎、主客郎中,出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賜對,因言時宰何?、唐恪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論偽黨當(dāng)誅,為汪、黃所惡,書奏三日而左遷。越數(shù)年,提點(diǎn)荊湖南路刑獄,除考功郎,遷左司。求出,以直龍圖閣知嚴(yán)州,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為序,極推重之。見朱熹《金華潘公文集序》(黃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傳。
邱朝俊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六年(1124)任肇慶府知府。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李朝正(一○九六——一一五五),字治表,溧陽(今江蘇溧陽)人。建炎二年登進(jìn)士第,紹興中以右宣義郎知建康府溧水縣,入為太府寺主簿、敕令所刪定官,歷吏、戶部員外郎,遷右司員外郎,權(quán)戶部侍郎。紹興十八年,為言者所劾,罷侍郎。二十三年,知平江府。二十四年,言者復(fù)論其與女婿魏師遜共為商販,罷免。次年卒,年六十。見《吳郡志》卷一一,《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卷四九《李華傳》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一五五、一六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江賓王(一○九六~?),字彥濟(jì),改字朝翁,句容(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jìn)士,時年五十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為樞密院編修官,二十六年,以諂事魏良臣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二)。
全宋文·卷四○九六
江賓王(一○九六——?),字彥濟(jì),改字朝翁,建康府句容(今江蘇句容)人,一云溧水(今江蘇溧水)人。紹興十八年登進(jìn)士,為泰興主簿,時年五十三。紹興二十四年,以儒林郎充池州教授,遷樞密院編修官,二十六年罷。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二。
孔端朝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四○四
孔端朝,字國正,兗州曲阜(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四十八世孫。宣和四年徽宗幸學(xué),釋褐賜上舍出身。建炎時南渡,為徽州黟縣令。紹興初召見,改左承事郎,尋為秘書省正字。紹興三年守都官員外郎,兼權(quán)著作佐郎、考功員外郎;四年八月為右司員外郎,張致遠(yuǎn)劾其諂事梁師成,遂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三一、職官六之五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九、六六、六七、七四、七九,《南宋館閣錄》卷七。
孔朝端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三年(1133)任司封郎中。紹興三年(1133)任都官郎中。紹興四年(1134)任考功郎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饒廷直,字朝弼,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二四),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九)。十年,通判鄧州。事見《夷堅(jiān)丁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三八三一
饒廷直,字朝弼,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人。紹興二年進(jìn)士,為袁州司戶參軍。五年十月,以左從事郎特改左宣義郎、通判泰州。十一年為鄧州通判,以守缺權(quán)州事。著有《將鑒》一書,未果上。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九、九四,包恢《敝帚稿略》卷五,正德《建昌府志》卷二四,道光《南城縣志》卷三一。
丁昌朝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八
丁昌朝,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六年進(jìn)士。紹興中為左朝奉郎、簽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見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同治《湖州府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一五○
孫汝翼,字端朝,常州武進(jìn)(今江蘇常州)人。宣和中入太學(xué),建炎二年賜同進(jìn)士出身。紹興間為樞密院編修官,七年知建康府溧陽縣。歷國子監(jiān)主簿、秘書丞、提舉兩浙常平茶鹽、提點(diǎn)江淮等路坑冶鑄錢。十九年,提點(diǎn)福建路刑獄公事,后為成都府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二十四年,除荊南安撫使、兼知荊南府。宰相沈該子弟販川貨之荊南,為其所拘留,該遂銜之,于紹興二十六年落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三七、一六七、一七○、一七二,《方舟集》卷一六,《吳郡志》卷七,《淳熙三山志》卷二五,《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南宋館閣錄》卷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4—1178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謙之,號艾軒。孝宗隆興元年進(jìn)士。通《六經(jīng)》,從學(xué)者眾,南渡后以伊、洛之學(xué)倡行東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出為廣西提點(diǎn)刑獄,移廣東,曾率郡兵擊敗入境之茶民軍。召為國子祭酒,除中書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舉興國宮。卒謚文節(jié)。有《艾軒集》。
全宋詩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謙之,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曾再試禮部不第,往從尹焞游。通六經(jīng)百氏,從學(xué)者數(shù)百人,伊洛之學(xué)倡于東南自光朝始。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及進(jìn)士第,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知永??h。召試館職。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shí)錄院檢討官。歷著作佐郎、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九年,出為廣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改廣南東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勞,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為孝宗講解《中庸》稱善,除中書舍人。因封還謝廓然遷殿中侍御史詞頭,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有《艾軒集》二十卷(本集宋劉克莊序),已佚。明正德十六年鄭岳據(jù)傳錄本選刊為十卷。事見《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傳?!×止獬姡悦鬣嵲揽?a target='_blank'>艾軒集》(藏北京圖書館,其中詩一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五○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謙之,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隆興元年進(jìn)士第,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未上召對,改知永??h。大臣論薦不已,復(fù)召試館職,遂除秘書省正字兼史職,歷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乾道八年,進(jìn)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出為廣西提刑,移廣東。淳熙二年,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奉命講《中庸》,稱旨,除中書舍人,為誥有古風(fēng)。后改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婺州。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五,謚曰文節(jié)。光朝博學(xué)有行,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學(xué)倡東南,從學(xué)者常數(shù)百人,時稱「南夫子」。著有《艾軒集》。見周必大《林光朝神道碑》(載《文忠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何朝隱,紹興間人,號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