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朝鮮(朝鮮)  拼音:cháo xiān
國名。即現(xiàn)在的韓國。介于黃海、日本海之間。漢、唐以來,久為中國藩屬。也稱為「高麗」、「高句麗」、「句驪」。
《國語辭典》: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拼音:cháo xiān mín zhǔ zhǔ yì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國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韓共在朝鮮半島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所建立的國家,即一般所謂的北韓。富于礦產(chǎn)及水利,工業(yè)發(fā)達(dá),首都為平壤。
《國語辭典》:朝鮮薊(朝鮮薊)  拼音:cháo xiān jì
植物名。菊科朝鮮薊屬,多年生植物。全株被毛。基生葉蓮座狀,長可達(dá)一公尺,二回羽狀全裂,莖中上部葉較小,漸尖。夏日于莖頂著生單一大形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密集覆瓦狀,小花管狀,兩性,濃紫色。一般多以宿根栽培。肉質(zhì)花托及總苞片可食用。也稱為「菜薊」。
《國語辭典》:朝鮮文(朝鮮文)  拼音:cháo xiān wén
朝鮮族使用的文字體系。主要有二十四個字母,包括十四個輔音和十個元音符號。輔音符號由曲線和折線組成,元音符號則由橫豎和主要筆畫兩邊的短線構(gòu)成。拼寫時以音節(jié)為單位組合成字。筆順從左到右,先上后下。行款直、橫行均可。西元一四四六年李朝世宗頒令規(guī)定該體系為朝鮮語官方文字體系。但是由于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一九四五年以前,朝鮮學(xué)者和上層階級都不使用這種文字。也稱為「韓文」。
《國語辭典》:朝鮮語(朝鮮語)  拼音:cháo xiān yǔ
朝鮮族使用的語言。系屬未定。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使用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此外主要分布于北韓和南韓。分東北、西北、中部、東南、西南、濟州島等六大方言。有元音和諧現(xiàn)象。輔音中,塞音、塞擦音按松緊和氣流性質(zhì)分為三套,擦音s也分松緊。體詞有格和數(shù),謂詞有態(tài)、尊稱、時、式和階稱等語法范疇,用追加后加成分的辦法表示。句子的主語一般在謂語之前,賓語在動詞之前,修飾語在被飾詞之前。
《國語辭典》:朝鮮海峽(朝鮮海峽)  拼音:cháo xiān hǎi xiá
海峽名。位于日本九州島與朝鮮半島間,中有對馬島分隔朝鮮海峽為東西兩水道。
《國語辭典》:朝鮮半島(朝鮮半島)  拼音:cháo xiān bàn dǎo
半島名。位于亞洲大陸東緣,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北接中國東北與西伯利亞,東南伸入海中約達(dá)一千公里,南隔狹窄的海峽與日本群島相對。為大陸與島嶼間的橋梁。
《漢語大詞典》:朝鮮參(朝鮮參)
即高麗參。產(chǎn)于 朝鮮 北部,系栽培品,因加工不同而分紅參與白參兩種。中醫(yī)學(xué)上用根入藥,功用與我國 吉林 產(chǎn)人參相近,而性偏溫。
《國語辭典》:朝鮮族(朝鮮族)  拼音:cháo xiān zú
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絕大部分是十九世紀(jì)以來,自朝鮮半島遷入的朝鮮移民的后裔。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為膠合語,近蒙古語與滿州語的結(jié)構(gòu),使用朝鮮文。社會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為基礎(chǔ),近親、同宗、同姓不婚。信仰薩滿教、佛教、基督教等。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擅種水稻、煙葉。盛產(chǎn)蘋果梨和人參等貴重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