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朝鮮(朝鮮)  拼音:cháo xiān
國名。即現(xiàn)在的韓國。介于黃海、日本海之間。漢、唐以來,久為中國藩屬。也稱為「高麗」、「高句麗」、「句驪」。
《國語辭典》: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拼音:cháo xiān mín zhǔ zhǔ yì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國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韓共在朝鮮半島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所建立的國家,即一般所謂的北韓。富于礦產(chǎn)及水利,工業(yè)發(fā)達,首都為平壤。
《國語辭典》:朝鮮薊(朝鮮薊)  拼音:cháo xiān jì
植物名。菊科朝鮮薊屬,多年生植物。全株被毛。基生葉蓮座狀,長可達一公尺,二回羽狀全裂,莖中上部葉較小,漸尖。夏日于莖頂著生單一大形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密集覆瓦狀,小花管狀,兩性,濃紫色。一般多以宿根栽培。肉質(zhì)花托及總苞片可食用。也稱為「菜薊」。
《國語辭典》:朝鮮文(朝鮮文)  拼音:cháo xiān wén
朝鮮族使用的文字體系。主要有二十四個字母,包括十四個輔音和十個元音符號。輔音符號由曲線和折線組成,元音符號則由橫豎和主要筆畫兩邊的短線構成。拼寫時以音節(jié)為單位組合成字。筆順從左到右,先上后下。行款直、橫行均可。西元一四四六年李朝世宗頒令規(guī)定該體系為朝鮮語官方文字體系。但是由于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一九四五年以前,朝鮮學者和上層階級都不使用這種文字。也稱為「韓文」。
《國語辭典》:朝鮮語(朝鮮語)  拼音:cháo xiān yǔ
朝鮮族使用的語言。系屬未定。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使用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此外主要分布于北韓和南韓。分東北、西北、中部、東南、西南、濟州島等六大方言。有元音和諧現(xiàn)象。輔音中,塞音、塞擦音按松緊和氣流性質(zhì)分為三套,擦音s也分松緊。體詞有格和數(shù),謂詞有態(tài)、尊稱、時、式和階稱等語法范疇,用追加后加成分的辦法表示。句子的主語一般在謂語之前,賓語在動詞之前,修飾語在被飾詞之前。
《國語辭典》:朝鮮海峽(朝鮮海峽)  拼音:cháo xiān hǎi xiá
海峽名。位于日本九州島與朝鮮半島間,中有對馬島分隔朝鮮海峽為東西兩水道。
《國語辭典》:朝鮮半島(朝鮮半島)  拼音:cháo xiān bàn dǎo
半島名。位于亞洲大陸東緣,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北接中國東北與西伯利亞,東南伸入海中約達一千公里,南隔狹窄的海峽與日本群島相對。為大陸與島嶼間的橋梁。
《漢語大詞典》:朝鮮參(朝鮮參)
即高麗參。產(chǎn)于 朝鮮 北部,系栽培品,因加工不同而分紅參與白參兩種。中醫(yī)學上用根入藥,功用與我國 吉林 產(chǎn)人參相近,而性偏溫。
《國語辭典》:朝鮮族(朝鮮族)  拼音:cháo xiān zú
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絕大部分是十九世紀以來,自朝鮮半島遷入的朝鮮移民的后裔。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為膠合語,近蒙古語與滿州語的結構,使用朝鮮文。社會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為基礎,近親、同宗、同姓不婚。信仰薩滿教、佛教、基督教等。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擅種水稻、煙葉。盛產(chǎn)蘋果梨和人參等貴重藥材。
《漢語大詞典》:辰韓(辰韓)
(1).古代東北部族名。后漢書·東夷傳·韓:“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之亡人,避苦役,適 韓國 , 馬韓 割東界地與之。”北史·新羅傳:“ 新羅 者,其先本 辰韓 種也。地在 高麗 東南,居 漢 時 樂浪 地。”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 新羅 本 辰韓 種。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時亡命至此?!?br />(2).指 朝鮮 。 清 徐乾學 《懷友人遠戍》詩:“邊城日日聽鳴笳,極目 辰韓 道路賒?!?清 湯右曾 《山海關》詩:“連山趨 碣石 ,積水見 辰韓 ?!?/div>
《漢語大詞典》:三邊(三邊)
(1). 漢 時指 匈奴 、 南越 、 朝鮮 。史記·律書:“ 高祖 有天下,三邊外畔?!?br />(2).指東、西、北邊陲。后漢書·楊震傳:“ 羌 虜鈔掠,三邊震擾?!?span id="ily6p61"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邊,東、西、北也?!?br />(3). 明 時指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地區(qū)。明史·憲宗紀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 王越 總制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邊,駐 固原 ?!?br />(4).原 安邊 及 定邊 、 靖邊 三縣的合稱??谷諔?zhàn)爭時期為 陜 甘 寧 邊區(qū)的行政分區(qū),簡稱 三邊 。 毛澤東 《組織起來》:“我希望你們回到 關中 去,回到 隴東 去,回到 三邊 去……領導人民,領導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br />(5).泛指邊境,邊疆。 唐 辛常伯 《軍中行路難》詩:“但令一被君王知,誰憚三邊征戰(zhàn)苦?!?宋 劉克莊 《漢宮春·丞相生日乙丑》詞:“但管取,三邊無警,活他百萬生靈?!?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可憐死戰(zhàn)三邊上,不得生封萬戶侯?!?/div>
《國語辭典》:高麗(高麗)  拼音:gāo lí
國名。在今朝鮮半島。隋唐時稱為「高麗」。也稱為「句驪」、「朝鮮」。
《國語辭典》:高麗(高麗)  拼音:gāo lì
高美華麗。《戰(zhàn)國策。宋衛(wèi)策》:「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麗也?!埂赌鲜?。卷一九。謝方明傳》:「以為雪賦,以高麗見奇?!?/div>
《國語辭典》:三韓(三韓)  拼音:sān hán
漢時朝鮮南部的馬韓、辰韓、弁韓的合稱。馬韓在西,辰韓在東,弁韓在辰韓之南,后皆為新羅、百濟所并。
分類:朝鮮南部
《國語辭典》:新羅(新羅)  拼音:xīn luó
國名。古代朝鮮的三個王國之一。相傳為赫居世所建,至西元四世紀中葉,成為朝鮮半島東南的強國。定都慶州,繼而與百濟、高句麗鼎足而立。七世紀中葉滅百濟及高句麗,趕走唐朝軍隊,幾乎一統(tǒng)半島。后于九世紀衰落,而滅于王氏高麗(王建)。新羅國王十分仰慕中國文化,除派遣子弟至長安留學外,其文字、歷法、律令制度、服飾等盡依唐式,唐化程度十分澈底,故也稱為「君子國」。
《國語辭典》:東夷(東夷)  拼音:dōng yí
商周時代對山東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或邦國的通稱?!段倪x。揚雄。長楊賦》:「其后熏鬻作虐,東夷橫畔?!埂段倪x。王褒。四子講德論》:「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