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辰韓(辰韓)
(1).古代東北部族名。后漢書·東夷傳·韓:“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之亡人,避苦役,適 韓國 , 馬韓 割東界地與之?!?span id="wgqtxq8" class="book">《北史·新羅傳》:“ 新羅 者,其先本 辰韓 種也。地在 高麗 東南,居 漢 時(shí) 樂浪 地?!?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 新羅 本 辰韓 種。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時(shí)亡命至此。”
(2).指 朝鮮 。 清 徐乾學(xué) 《懷友人遠(yuǎn)戍》詩:“邊城日日聽鳴笳,極目 辰韓 道路賒?!?清 湯右曾 《山海關(guān)》詩:“連山趨 碣石 ,積水見 辰韓 。”
《漢語大詞典》:三邊(三邊)
(1). 漢 時(shí)指 匈奴 、 南越 、 朝鮮 。史記·律書:“ 高祖 有天下,三邊外畔。”
(2).指東、西、北邊陲。后漢書·楊震傳:“ 羌 虜鈔掠,三邊震擾?!?span id="tnxazo2"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邊,東、西、北也?!?br />(3). 明 時(shí)指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地區(qū)。明史·憲宗紀(jì)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 王越 總制 延綏 、 甘肅 、 寧夏 三邊,駐 固原 ?!?br />(4).原 安邊 及 定邊 、 靖邊 三縣的合稱。抗日戰(zhàn)爭時(shí)期為 陜 甘 寧 邊區(qū)的行政分區(qū),簡稱 三邊 。 毛澤東 《組織起來》:“我希望你們回到 關(guān)中 去,回到 隴東 去,回到 三邊 去……領(lǐng)導(dǎo)人民,領(lǐng)導(dǎo)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br />(5).泛指邊境,邊疆。 唐 辛常伯 《軍中行路難》詩:“但令一被君王知,誰憚三邊征戰(zhàn)苦?!?宋 劉克莊 《漢宮春·丞相生日乙丑》詞:“但管取,三邊無警,活他百萬生靈。”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可憐死戰(zhàn)三邊上,不得生封萬戶侯?!?/div>
《國語辭典》:高麗(高麗)  拼音:gāo lí
國名。在今朝鮮半島。隋唐時(shí)稱為「高麗」。也稱為「句驪」、「朝鮮」。
《國語辭典》:高麗(高麗)  拼音:gāo lì
高美華麗?!稇?zhàn)國策。宋衛(wèi)策》:「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麗也。」《南史。卷一九。謝方明傳》:「以為雪賦,以高麗見奇。」
《國語辭典》:三韓(三韓)  拼音:sān hán
漢時(shí)朝鮮南部的馬韓、辰韓、弁韓的合稱。馬韓在西,辰韓在東,弁韓在辰韓之南,后皆為新羅、百濟(jì)所并。
分類:朝鮮南部
《國語辭典》:新羅(新羅)  拼音:xīn luó
國名。古代朝鮮的三個(gè)王國之一。相傳為赫居世所建,至西元四世紀(jì)中葉,成為朝鮮半島東南的強(qiáng)國。定都慶州,繼而與百濟(jì)、高句麗鼎足而立。七世紀(jì)中葉滅百濟(jì)及高句麗,趕走唐朝軍隊(duì),幾乎一統(tǒng)半島。后于九世紀(jì)衰落,而滅于王氏高麗(王建)。新羅國王十分仰慕中國文化,除派遣子弟至長安留學(xué)外,其文字、歷法、律令制度、服飾等盡依唐式,唐化程度十分澈底,故也稱為「君子國」。
《國語辭典》:東夷(東夷)  拼音:dōng yí
商周時(shí)代對山東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或邦國的通稱?!段倪x。揚(yáng)雄。長楊賦》:「其后熏鬻作虐,東夷橫畔?!埂段倪x。王褒。四子講德論》:「昔文王應(yīng)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國語辭典》:平壤  拼音:píng rǎng
城市名。位大同江中游北岸,為韓國西北部的城市。舊名西京,是北韓首都。京義鐵路的中樞,水路交通便利,形勢險(xiǎn)固。西元一九四五年南北韓分裂后,成為北韓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人口約一百五十萬,全韓第三大城。附近以產(chǎn)金沙及無煙煤著名,清末中日之役曾為戰(zhàn)場。
《國語辭典》:百濟(jì)(百濟(jì))  拼音:bǎi jì
國名。位于今朝鮮半島西南部。相傳是東漢末年扶馀王尉仇臺的后代,因以百家濟(jì)海立國,故稱為「百濟(jì)」。晉時(shí)盡據(jù)馬韓地,吞并諸國,屢與高麗、新羅作戰(zhàn)。隋末唐初頻頻遣使來華。后因頻侵新羅欲斷其通華之路,而為唐高宗所滅。見《舊唐書。卷一九九。東夷傳。百濟(jì)傳》。
《國語辭典》:樂浪(樂浪)  拼音:lè làng
郡名。漢武帝滅朝鮮時(shí)所設(shè)置,在今北韓平壤附近。
《漢語大詞典》:開城
朝鮮西部重要城市。人口約24萬。曾為高麗王朝都城。傳統(tǒng)商業(yè)繁榮。輕工業(yè)發(fā)達(dá)。近郊所產(chǎn)高麗人參馳名世界。有故宮、王陵等名勝古跡。
《國語辭典》:句驪(句驪)  拼音:gōu lí
國名。位于今朝鮮半島,介于黃海、日本海之間。晉。江統(tǒng) 徙戎論:「滎陽句驪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之域,可為寒心。」也稱為「高麗」、「朝鮮」。
《國語辭典》:倭寇  拼音:wō kòu
指明初侵?jǐn)_中國沿海各省的日本海盜。《明史。卷三二二。外國傳三。日本傳》:「有捕倭寇數(shù)十人至京者,廷臣請正法?!埂队魇烂餮?。卷一八。楊八老越國奇逢》:「傳說倭寇一路放火殺人,官軍不能禁御?!?/div>
《國語辭典》:東亞(東亞)  拼音:dōng yà
亞洲東部地區(qū),包括中國大陸、蒙古、韓國、日本及臺灣等地。
《漢語大詞典》:檀君
神話中 朝鮮 的開國者。朝鮮史略·檀君:“東方初無君長,有神人降于 太白山 檀木下,國人立為君,國號 朝鮮 ,都 平壤 ,徙 白岳 后,入 阿斯達(dá)山 為神,是為 檀君 。” 清 錢謙益 《送別編修鴻訓(xùn)頒詔朝鮮》詩之五:“ 箕子 墓對 檀君 祠,墓前山色滿城陴。”
分類:朝鮮開國
《國語辭典》:君子國(君子國)  拼音:jūn zǐ guó
1.神話傳說中的國名?!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br />2.國名。唐時(shí)新羅國的自稱。參見「新羅」條。
3.戲曲劇目。隋唐故事戲。為廉錦楓取珠以報(bào)唐敖救命之恩的故事。參見「廉錦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