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2詞典 3分類詞匯 159
《漢語大詞典》:花調(diào)(花調(diào))
曲藝曲種。 清 時流行于 浙江 杭州 。 清 范祖述 《杭俗遺風(fēng)·聲色類》:“花調(diào):亦以五人分腳色,用絃子、琵琶、洋琴、鼓板,所唱之書,均係七字唱本,其調(diào)慢而且爛,每本五六回?!?/div>
《國語辭典》:墜子(墜子)  拼音:zhuì zi
1.掛在器物末端,做為裝飾的小東西。如:「耳墜子」、「扇墜子」?!都t樓夢》第五八回:「昨兒是他擺弄了那墜子半日,就壞了。」也稱為「墜腳」。
2.耳墜子。《紅樓夢》第三一回:「把寶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額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寶兄弟,就是多兩個墜子?!?br />3.源于河南的一種曲藝。參見「墜子戲」條。
《漢語大詞典》:曲韻(曲韻)
戲曲、曲藝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字音標(biāo)準(zhǔn)。我國各地劇種、曲種在讀音、咬字、歸韻、四聲調(diào)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規(guī)律,大致均以當(dāng)?shù)卣Z音為標(biāo)準(zhǔn),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題材的劇目、曲目時,則酌用中州韻。
《國語辭典》:蓮花落(蓮花落)  拼音:lián huā lào
舊時乞丐所唱的歌曲。后發(fā)展成曲藝的一種,有專業(yè)演唱者,用竹皮按拍,常以「蓮花落,落蓮花」為尾聲,內(nèi)容多民間傳說。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沒奈何,我唱個蓮花落,討些兒飯吃咱?!埂都t樓夢》第五四回:「然后又命小戲子打了一回蓮花落?!挂沧鳌嘎渥印?、「哩嗹花兒」、「哩嗹」、「蓮花樂」。
《國語辭典》:把戲(把戲)  拼音:bǎ xì
1.戲法、武藝等雜技。《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祥和署掌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埂端挠斡?。南游記。第一八回》:「眾弟子唯唯領(lǐng)命,辭別了世尊,變作凡人,去做砍手變龍,砍腳變獅,作把戲,眾人挨揸而看。」
2.比喻花樣、花招或手段?!抖鲙肪硭模骸甘畟€指頭兒,自來不孤你,這一回看你把戲?!埂都t樓夢》第一六回:「你別興頭,才學(xué)著辦事,倒先學(xué)會了這把戲?!?br />3.為求達(dá)到某種目的,而刻意做作的表演?!抖膛陌阁@奇》卷二七:「那里是甚么新升游擊?只為不舍得愛妾,做出這一場把戲?!?br />4.事故?!缎咽篮阊?。卷三六。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他既不肯接客,留之何益!倘若三不知,做出把戲,倒是老大利害,不如轉(zhuǎn)貨與人,另尋一個罷!」
《國語辭典》:快書(快書)  拼音:kuài shū
配合詞句的押韻,以竹板或銅板伴奏的一種曲藝。如「山東快書」、「竹板快書」等。
《國語辭典》:鼓書(鼓書)  拼音:gǔ shū
一種舊時的說唱藝術(shù)。由表演者一面擊鼓板,一面唱說故事。參見「打鼓說書」條。
《漢語大詞典》:構(gòu)欄(構(gòu)欄)
亦作“ 構(gòu)闌 ”。
(1).欄干。 南朝 梁 沈約 《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又親於佛殿內(nèi)坐禪,同集三人,忽聞空中有聲,狀如牛吼,二尼驚怖,迷惑戰(zhàn)慄,上惔然自若,徐起下牀,歸房執(zhí)燭,檢聲所在,旋至構(gòu)闌。”一本作“ 構(gòu)欄 ”。
(2). 宋 元 時曲藝、雜劇、雜技等的演出場所。 元 睢玄明 《耍孩兒·詠鼓》套曲:“爭構(gòu)闌把我來粧標(biāo)垛,有我時滿棚和氣登時起?!?span id="l1tfdzr" class="book">《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郭大郎 ﹞因去瓦里看,殺了構(gòu)欄里的弟子,連夜逃走。”
《國語辭典》:小唱  拼音:xiǎo chàng
1.清唱。如:「小唱一曲」。
2.一種由管樂伴奏的樂曲技藝,后成為民間的藝曲。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jì)勝。瓦舍眾伎》:「唱叫小唱,謂執(zhí)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輕殺,故曰淺斟低唱,與四十大曲舞旋為一體,今日市中絕無?!?/div>
《國語辭典》:粵謳(粵謳)  拼音:yuè ōu
1.流行于廣東省廣州一帶的曲藝。用廣東方言演唱,唱腔歌唱性強(qiáng),既可抒情,亦可議敘,內(nèi)容多描寫男女情愛或反映對社會的不滿。
2.粵語歌謠集。清招子庸撰,約一百二十首。內(nèi)容多描寫男女愛慕之情,或?qū)ΜF(xiàn)實(shí)社會的不滿。文詞典雅,雜以大量的方言俚語,雅俗共賞。
《國語辭典》:包袱  拼音:bāo fú
1.用布包成,便于攜帶的行李?!都t樓夢》第四二回:「這包袱里是兩疋?子,年下做件衣裳穿?!埂独蠚堄斡洝返谒幕兀骸冈趦砷g堆破爛農(nóng)器的一間屋子里,搜出了一個包袱,里頭有七八件衣裳。」
2.比喻累贅或負(fù)擔(dān)。如:「精神上的包袱?!?br />3.相聲或快書等曲藝中所制造的笑料。
4.一種特制的紙包,內(nèi)裝紙錢等物,在佛前或墳前焚化?!都t樓夢》第五八回:「外頭去叫小廝們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div>
《國語辭典》:說口(說口)  拼音:shuō kǒu
自誇?!端疂G傳》第六二回:「非是盧某說口,金帛錢財(cái),家中頗有。」元。無名氏《獨(dú)角牛》第二折:「你道我恁來大小身材?不是我自說口,自莊主,自邀買。我是那那吒社里橫禍來的非災(zāi)?!挂沧鳌刚f嘴」。
《國語辭典》:把兒(把兒)  拼音:bǎ ér
1.技藝的地方派系。如:「京把兒」、「湖南把兒」。
2.曲藝班子或票房。如:「他入了把兒,唱戲去了?!?br />3.表示多一點(diǎn)的意思?!段饔斡洝返诰乓换兀骸高@日把兒那里便得饑!老孫曾五百年不吃飲食哩!」
《國語辭典》:相聲(相聲)  拼音:xiàng shēng
一種曲藝。起源于北平,以引人發(fā)笑為特色,分說、學(xué)、逗、唱等表現(xiàn)手法,擅長諷刺。表演的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
《國語辭典》:鼓詞(鼓詞)  拼音:gǔ cí
一種說唱藝術(shù)。表演者自擊鼓板以說唱。參見「打鼓說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