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5
詞典
1
分類詞匯
24
共24,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分類詞匯
告諭
勸諭
明刑
誨諭
戶曉
敦諭
說諭
勉諭
遍諭
曉譬
借喻
慰喻
默喻
誡諭
撫喻
《漢語大詞典》:
告諭(告諭)
(1).曉喻;曉示。
《
史記·殷本紀
》
:“ 盤庚 乃告諭諸侯大臣。”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
:“問訊殘疾,告諭禮儀?!?宋
范仲淹
《答趙元昊書》
:“大王告諭諸蕃首領(lǐng),不須去父母之邦?!?span id="5pfdbhm" class="book">《
明史·太祖紀一
》:“遣儒士告諭父老,勸農(nóng)桑?!?br />(2).指告示,布告。 鄭振鐸
《止水的下層》
:“到了征服者在入城張貼停止殺戮搶略的告諭時,民眾卻蜂擁的回家?!?/div>
分類:
告諭
曉喻
告示
曉示
布告
《漢語大詞典》:
勸諭(勸諭)
勸勉曉喻。 宋
岳飛
《奏襄陽府路差補職官措置事宜狀》
:“新復州軍全藉官員葺治,若不稍加恩數(shù),深恐無以勸諭?!?span id="zs5vdrp" class="book">《
金史·食貨志二
》:“今乞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屬州縣,勸諭民戶,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輕重罪科之?!?span id="ha8wmkj" class="book">《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每至春間,親往各鄉(xiāng),課農(nóng)耕種,又把好言勸諭,教他本分為人?!?郭沫若
《今日新文字運動所應取的路向》
:“反對新文字的人,我們應該盡量的勸諭,能夠使他們掉過頭來加緊學習,那是再好也沒有。”
分類:
勸諭
勸勉
曉喻
《國語辭典》:
明刑
拼音:
míng xíng
1.古代一種刑罰。將犯人去其冠飾,書其罪狀于背。《周禮。地官。司救》:「三罰,而士加明刑,恥諸嘉石,役諸司空?!?jié)h。鄭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飾,而書其邪惡之狀,著之背也?!?br />2.明確的法令?!逗鬂h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阜陵質(zhì)王延》:「經(jīng)有正義,律有明刑?!乖?。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王法條條誅濫官,明刑款款去貪殘。」
分類:
明確
嚴明
刑法
犯人
刑罰
法令
曉喻
犯罪
民眾
罪狀
示懲
懲罰
《漢語大詞典》:
誨諭(誨諭)
亦作“ 誨喻 ”。 教誨曉喻。 北齊
顏之推
《
顏氏家訓·序致
》
:“止凡人之鬭鬩,則 堯 舜 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宋
王安石
《謝手詔慰撫札子》
:“陛下不以臣狂獧賜之辠戾,而屈至尊之意反復誨喻,臣豈敢尚有固志,以煩督責?!?span id="zn0uh7a" class="book">《
明史·外國傳五·占城
》:“ 安南 為 占城 患,已非一日。朝廷嘗因 占城 之愬,累降璽書,曲垂誨諭?!?/div>
分類:
教誨
曉喻
《漢語大詞典》:
戶曉(戶曉)
戶戶曉喻。
《漢書·劉輔傳》
:“假令 輔 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戶曉?!?顏師古 注:“言不可家家曉喻之也?!?唐
柳宗元
《永州新堂記》
:“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
《
新唐書·杜如晦傳贊
》
:“彼揚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 房杜 之細邪!”
分類:
戶戶
曉喻
《漢語大詞典》:
敦諭(敦諭)
亦作“ 敦喻 ”。 勸勉曉喻。
《
晉書·李胤傳
》
:“以 吳會 初平,大臣多有勛勞,宜有登進,乃上疏遜位。帝不聽,遣侍中宣旨,優(yōu)詔敦諭,絶其章表。” 南朝 宋 劉義慶
《
世說新語·文學
》
:“ 魏 朝封 晉文王 為公,備禮九錫, 文王 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唐
裴铏
《傳奇·樊夫人》
:“ 逍遙 操益堅,竊索自縊。親黨敦諭其父母,請縱之?!?明
吳承恩
《元壽頌》
:“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選來都又出公之敦喻,值茲嘉慶,良有愜於中也。”
分類:
勸勉
曉喻
《漢語大詞典》:
說諭(説諭)
勸說曉喻。
《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四年
》
:“ 突厥 既亡, 營州 都督 薛萬淑 遣 契丹 酋長 貪沒折 説諭東北諸夷, 奚 、 霫 、 室韋 等十餘部皆內(nèi)附?!?span id="cijpm1i" class="book">《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四年
》:“及 儉 徙 勝州 都督,州司奏 思結(jié) 將叛,詔 儉 往察之。 儉 單騎入其部落説諭,徙之 代州 ,即以 儉 檢校 代州 都督, 思結(jié) 卒無叛者?!?
喜悅愉快。
《漢書·杜鄴傳》
:“將軍宜承順圣意,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指為誠發(fā),出於將軍,則孰敢不説諭?” 顏師古 注:“言此之意指皆出忠誠,彼必和悅,無憂乖異也。説讀曰悅。”
分類:
喜悅
勸說
愉快
曉喻
《漢語大詞典》:
勉諭(勉諭)
亦作“ 勉喻 ”。 曉喻;勸說。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郭元振》
:“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麗,拜於公前曰:‘誓為僕妾?!阒I焉?!?span id="0owva6g" class="book">《
宋史·孝義傳·李祚
》:“親喪,廬墓側(cè),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計勉諭,不聽?!?/div>
分類:
曉喻
勸說
《漢語大詞典》:
遍諭(徧諭)
普遍曉喻。
《
國語·晉語八
》
:“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無不徧諭,而無除?!?/div>
分類:
普遍
曉喻
《國語辭典》:
曉譬(曉譬)
拼音:
xiǎo pì
使人明白、了解?!缎绿茣>硪黄呷?。裴度傳》:「易定節(jié)度使張璠卒,軍中將立其子元益,度乃遣使曉譬禍福,元益懼,束身歸朝?!?/div>
分類:
曉喻
開導
《漢語大詞典》:
曉喻(曉喻)
明白勸導,告知。多用于上對下。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
:“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fā)卒之事?!?span id="vbkiw2c" class="book">《
北史·穆崇傳
》:“ 煥 曉喻逆徒,示以禍福,於是兇黨離心,莫為之用?!?宋
蘇軾
《書柳子厚〈牛賦〉后》
:“故書 柳子厚
《牛賦》
,以遺 瓊州 僧 道贇 ,使以曉喻其鄉(xiāng)人之有知者?!?/div>
分類:
曉喻
明白
勸導
告知
上對
《國語辭典》:
借喻
拼音:
jiè yù
1.以其他事物為譬以曉諭他人。唐。
元結(jié)
說楚何惑王賦
:「昔臣何惑王用閽嬖之謀,肆極荒淫,更經(jīng)年歲,鑿險填深,轉(zhuǎn)饋通千里,萬金五譯。臣妾借喻其心,然后云獲?!?br />2.一種比喻方式。運用時,不出現(xiàn)被喻事物的名稱及「如」、「像」等比喻語詞,而直接借用作為比喻的事物來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以「燕雀」借喻碌碌無為的庸人,以「鴻鵠」借喻志向遠大的壯士。
分類:
借喻
他事
比方
不出
曉喻
《漢語大詞典》:
慰喻
亦作“ 慰諭 ”。
(1).撫慰;寬慰曉喻。
《
列子·周穆王
》
:“﹝老役夫﹞昔昔夢為國君,居人民之上,總一國之事,游燕宮觀,恣意所欲,其樂無比。覺則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span id="bofvbzh" class="book">《
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 太祖 入 南鄭 ,甚嘉之,又以 魯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宋
蘇舜欽
《答杜公書》
:“筆墨精勁,慰諭曲折,深開憂灼煩苦之抱?!?清
王韜
《琉球朝供考》
:“ 明太祖 遣使慰諭?!?br />(2).謂解釋寬慰。
《
漢書·東方朔傳
》
:“ 朔 因著論,設(shè)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div>
分類:
撫慰
解釋
寬慰
曉喻
《漢語大詞典》:
默喻
(1).暗中曉喻。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方金湖計處板升逆種書》
:“此中大有計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br />(2).謂暗中知曉。 朱自清
《懷魏握青君》
:“他對于別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著,不大肯說出?!?/div>
分類:
暗中
曉喻
中知
知曉
《漢語大詞典》:
誡諭(誡諭)
(1).告誡曉喻。
《元典章·戶部九·立社》
:“凡有司禁治事理,社長每季須誡諭,使民知畏,毋陷刑憲?!?清
林則徐
《批英國領(lǐng)事義律派參遜赴洋示令全繳鴉片稟》
:“該領(lǐng)事須知本大臣推誠誡諭,迅速懔遵,不得反覆無常,自取咎戾?!?br />(2).指告誡與曉諭之類的文告。
《
宋史·選舉志二
》
:“如詔誥、章表、箴銘、賦頌、赦敕、檄書、露布、誡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無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div>
分類:
告誡
曉喻
曉諭
文告
《漢語大詞典》:
撫喻(撫喻)
亦作“ 撫諭 ”。 安撫曉喻。
《
隸釋·漢賜豫州刺史馮煥詔
》
:“內(nèi)以威恩撫喻?!?唐
顏真卿
《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銘》
:“ 容 府自艱虞以來,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單軍入洞,親自撫諭,六旬而收復八州。” 宋
王明清
《揮麈馀話》
卷二:“朝廷知,必使 岳相公 來彈壓撫喻?!?span id="ye7srpu" class="book">《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玄德 與 關(guān) 張 引本部軍來至 小沛 ,修葺城垣,撫諭居民?!?/div>
分類:
安撫
曉喻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