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3 【介紹】: 宋恭州壁山人,字當(dāng)可,號縉云。徽宗宣和六年進(jìn)士。高宗紹興中,歷江原丞,知丹棱縣、萬州。召對,力言和議不可信,為秦檜所惡。尋被劾罷,自是坐廢十八年。檜死,起知蓬州、黎州,為官廉正,用法頗嚴(yán)。擢成都府路提刑,卒于官。有《易論》、《縉云集》。
全宋詩
馮時行(?~一一六三),字當(dāng)可,號縉云,壁山(今重慶璧山)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jìn)士,調(diào)江原縣丞,知眉州丹棱縣。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以政優(yōu)召對,因反對和議,出知萬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檜免官,遂居縉云山中,授徒講學(xué)。檜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點(diǎn)刑獄。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官。有《縉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璽刊為《縉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為詩。事見《縉云先生文集》附錄宋蹇駒《古城馮侯廟碑》,《宋史翼》卷一○有傳?!●T時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縉云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趙氏小山堂抄本(簡稱小山堂本,藏北京圖書館)。另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卷四。
全宋文·卷四二六五
馮時行(一一○一——一一六三),字當(dāng)可,號縉云,恭州壁山(今四川壁山)人。宣和六年登進(jìn)士第。紹興初為丹棱令,政以最聞。以奉禮郎召對,力言和議不可信,忤秦檜,出知萬州。尋罷職,退居鄉(xiāng)里凡十年。檜死,起知蓬、黎州。官至左朝請大夫、提點(diǎn)成都府刑獄公事。隆興元年卒于官,年六十三。時行精《》學(xué),文尤高古,著有《易論》、《縉云集》等。見《縉云文集》附錄蹇駒所撰《古城馮侯廟碑》及乾隆《合州志》卷一二所載時行撰《龍多山鷲臺院記》等。
姚時行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乾道三年(1167)任京西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乾道八年(1172)任荊湖北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時行。弘治九年進(jìn)士,授兵科給事中。十二年陳初政漸不克終八事。又請速正失機(jī)邊將典刑,減省親王就國時供給。正德初,以戶科右給事中奉使安南,還遷都給事中。母憂歸卒。
槜李詩系·卷四十
華亭人官給事中
維基
張弘至(1462年—?),字時行,號龍山(或龍洲),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南安府知府張弼之子。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弘治九年(1496年),登丙辰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三名,三甲五十五名進(jìn)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弘治十二年,屢次彈劾淘汰兵務(wù)。明武宗繼位后,擔(dān)任戶部給事中出使安南,返回后任都給事中,因母喪丁憂回鄉(xiā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9—1553 【介紹】: 明福建興化衛(wèi)人,字時行,另檗谷。正德三年進(jìn)士。歷廣東兵備僉事,平高快馬起事。屢升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計議使韃靼頭目獻(xiàn)地,增筑邊墻。御史言其啟釁,令致仕。后復(fù)起,仕至南京刑部右侍郎。坐劾歸。
明詩紀(jì)事·戊簽·卷十
大用字時行,興化衛(wèi)籍,儀真人。正德戊辰進(jìn)土,授工部主事。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改撫大同,進(jìn)右都御史,入掌院事,尋罷。起撫四川,遷南刑部侍郎。有《蘗谷集》。
維基
王大用(1479年—1553年),字時行,號檗谷,福建興化衛(wèi)(莆田)旗籍,直隸揚(yáng)州府儀真縣(今江蘇儀征市)人。早年為國子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式甲子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會試第三百六名,第二甲第四十六名進(jìn)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督造漕船兼管臨清閘。考最,改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署貴州司員外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為廣東按察司兵備僉事,討平高快馬等,升廣西布政使,進(jìn)大同巡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以失誤被劾歸。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一
諱循義,字時行,鄴嗣高祖也。以所居草堂面六峰,學(xué)者因稱六峰先生。年十四,為名諸生聞里中。大參劉君家,有藏書多未行世者,乃手刺造門,欲借其書。劉君視先生風(fēng)器非常,因詭曰:“吾家書不傳,少年但能造觀,當(dāng)不惜?!毕壬缪裕砍客L,及暮而歸。劉君因款先生午餐數(shù)月,遂謝去。劉君曰失禮少年奚遽輟讀耶先生謝曰已誦之矣劉君驚為叩諸書大義盡答如響因大相嘆服嘉靖二年中進(jìn)士對策已定第一當(dāng)事忌其言切直置三甲出為池州推官郡中有王氏豪為讎所告前司理喜擊大姓遂盡按王氏死數(shù)人所系尚十馀人罪俱重其后郡太守司理以前吏能鋤豪且恐冒受贓遂不覆案然其罪固有疑先生知其冤狀乃喟然曰為吏自避嫌此其宿行不信耳且治獄惟論罪重輕非謂陶朱公子日可殺也即召兩家集庭下好謂曰王氏固非無罪然其家破有死者罪巳足償今理官為兩家釋其怨各抆拭自新如何時告家訟久亦悔盡感泣先生即手書札子數(shù)千言立決遣十馀人傳書論報郡中歌之曰李公來晚使冤不遣李公旦來圜扉夜開司李三年凡攝旁郡二攝旁大縣三皆有績召入為御史首上議郊社禮疏奉命督倉陳便宜十馀事俱定為法又奏浚通惠河省挽費(fèi)歲以萬計上以故知先生先生素有威重在臺諸權(quán)貴盡側(cè)目人呼所館曰李御史胡衕嘗以事繩中貴人益恨之思得陷先生會出按江右乃潛遣人乘夜焚先生船失印及精微批文具疏請罪上既知先生名即命更鐫御史印趣巡方竟無罪先生念上恩益厲氣所過百城震竦豫有豪曰趙公子本尚書家兒劫人妻某御史女為奸創(chuàng)其夫亡匿父宅俱不可得先生至并遣人破戶出之治以法行部至高安其鄉(xiāng)吏部郎況氏宅近學(xué)宮日稍侵宮旁??地為其家園先生至展廟諸生數(shù)百人具牒訟之先生行視立判諸生詞尾千言即毀況氏垣反其侵地況氏終身不得與薦紳齒前后斫論薦豫章人才如熊浹歐陽鐸鄒守益詹泮諸公俱后為名臣天下所重時夏公言首當(dāng)軸新治第欲茯第旁十馀家益大其宅乃私書屬任其事先生不可由是與夏公有郤時嚴(yán)相嵩方齮龁夏公聞之喜即遣人口約使論夏公啟邊釁罪當(dāng)從中下之先生曰不幸見忤當(dāng)軸然其復(fù)封疆議正某不敢毀大臣以媚大臣使者還報嵩意慚即出公守衡州奏治復(fù)最會以病告歸卒于家得年五十六先生無他嗜好獨(dú)喜積書遇典籍善本雖家有此編重副必得聞人工詩善書法遠(yuǎn)購極千里在長安時日命諸小史曰若赍素一幅分乞某公某公詩索其自書若往上書即長跪面請使退則借手矣小史素畏公如約長安諸君戲相語曰行行且止避蘭臺小史畏面索書也所著鄮溪集行世當(dāng)世宗朝夏公持國秉最幸已而嚴(yán)嵩進(jìn)一時廷臣不左袒夏則右袒嚴(yán)耳或曰夏公固賢者嗟夫身為國諫臣持正議難惑以非即賢相國且不附?jīng)r肯比大奸耶是可為人臣法矣
維基
李循義(1488年—?年),字時行,號鹿巖,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治《易經(jīng)》,正德十一年(1516年)由國子生中式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七十三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第三甲第二百四十八名進(jìn)士。授池州府推官,嘉靖八年九月選授山東道試御史,十年巡視漕運(yùn),十一年六月巡按江西,舟中失火,印信批文俱毀,上疏自劾待罪,詔奪俸三月,更給批印。以忤嚴(yán)嵩,出為衡州府知府,不久以病告歸,卒。
羅大用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羅大用(1501年—?年),字時行,號東江,湖廣云夢縣人,廣西桂林右衛(wèi)官籍。由國子生中式廣西鄉(xiāng)試第四十二名舉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零五名進(jìn)士。觀工部政,升禮部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州府番禺人,字少偕。嘉靖二十年進(jìn)士。知嘉興縣,遷南京兵部車駕主事,坐事罷,遍游吳越、齊魯名山。有《駕部集》。
全粵詩·卷三三○
李時行(一五一四—一五六九),字少偕。番禺(今廣州)人。少時曾讀書于羅浮山青霞谷,自號青霞子。湛若水、黃佐倡學(xué)于東南,時行先后及其門。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中進(jìn)士第,知浙江嘉興縣,敘績擢南京兵部車駕主事。后因同官蜚語攻訐而辭官,遍游吳、越、燕、齊、楚、豫,與海內(nèi)人豪結(jié)社聯(lián)吟,抒心中峭拔激昂之氣。南歸后于廣州西郊筑浮邱草堂讀書,又于北城開小云林別業(yè)以托棲隱。卒年五十六。著有《駕部集》、《青霞漫稿》、《天求子》、《云巢子》、《癯瘉?zhàn)印返?。其文章發(fā)漢魏,古詩法顏謝,歌行法李杜,絕律取裁于沈宋王孟等諸大家。為南園后五先生之一。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有傳。李時行詩,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南海吳氏詩雪軒刊本《李駕部前集》、《李駕部后集》、《青霞漫稿》為底本,參校清同治南海陳氏樵山草堂本《南園后五先生詩》。
維基
李時行(1514年—1569年),字少偕,廣東番禺人。明朝官員、詩人。李時行早年與吳旦等人結(jié)成「粵山詩社」。嘉靖十九年庚子科廣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四名舉人,二十年(1541年)聯(lián)捷辛丑科會試第一百四十三名,三甲二十六名進(jìn)士,授浙江嘉興知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為同僚所忌,不久即辭官。隱居于羅浮山青霞洞,后改住廣州西郊。隆慶三年(1569年)逝世。
王宜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宜(1529年—?),字時行,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五十五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二百四十七名,二甲第十八名進(jìn)士。官至禮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5—1614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林居士。嘉靖四十一年進(jìn)士。授修撰。歷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字受知于張居正,為人溫和不立異。萬歷六年以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預(yù)機(jī)務(wù)。張居正卒,張四維為首輔。十一年,四維以丁憂歸,時行為首輔,務(wù)為寬大,罷張居正所行考成法。李三才等以論及時行事貶官,后乃稍擢其官,世因此稱之。然每承帝意,不能大有建立。人稱太平宰相。屢請神宗立太子,而于眾官指斥鄭貴妃,則嫌其“激擾”。因?yàn)檠怨偎ィ罅T而歸。加至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xué)士。卒謚文定。文藻婉麗,朝中無人能及。有《賜閑堂集》。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瑤泉蘇州人官宰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汝默,吳縣人。嘉靖壬戌賜進(jìn)士第一,累官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謚文定有賜閒堂集
維基
申時行(1535年9月12日—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直隸吳縣民籍,長洲縣(今屬蘇州市)人。嘉靖四十一年?duì)钤暗?,累官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為內(nèi)閣首輔。卒贈太師,謚文定。申時行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其父申士章為一富商。祖父申乾將其自小過繼徐姓舅家,故幼時姓徐。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聯(lián)捷壬戌科會試第二十八名,廷試拔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回歸本宗申姓。后受張居正提拔,曾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萬歷十一年(1583年),張四維父喪丁憂三年,申時行代理內(nèi)閣首輔。萬歷十三年(1585年),張四維居喪將要期滿時病逝,申時行正式出任首輔。為政以維持局面、調(diào)和皇帝和御史等諫官之間矛盾為主要基調(diào);雖拯救不少觸怒皇帝者的性命,也因此被視為“首鼠兩端”。萬歷十九年(1591年),于擇立儲問題上在明神宗和言官之間試圖調(diào)和爭論,被言官參劾,辭官回蘇州閒居。晚號休休居士。卒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贈太師,謚文定,賜葬吳山之陽。申時行于首輔任上開創(chuàng)“章奏留中”及“經(jīng)筵取消,改為進(jìn)呈講義”;其本意雖為拯救雒于仁并讓不聽大臣講學(xué)的明神宗至少可以自己看點(diǎn)文字,這兩個慣例的養(yǎng)成都多少促成了萬歷怠政,并徹底切斷皇帝與大臣們交流的渠道。
馮時行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馮時行,直隸河間府河間縣人。進(jìn)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歷刑部員外郎、戶部郎中、通政使司左參議、尚寶司卿。天啟七年升太仆寺卿,崇禎初,以年老,被勒令致仕。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倪龍鏡(1705-1775),字時行,又字茹衡,號舫亭。清無錫人。坊一孫。諸生。與蒲觀芋、楊逢春常往相唱和。有舫亭小草集。
夏時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人。善畫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