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早 → 蚤早”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防空雷達(防空雷達)  拼音:fáng kōng léi dá
雷達設計及其安裝位置,用以提供敵人空中攻擊的早期警報。
《國語辭典》:庫里爾臺(庫里爾臺)  拼音:kù lǐ ěr tái
早期蒙古時代,由可汗、各氏族長或親王所召開的會議名稱。譯自蒙古語。其任務在商決選舉可汗、頒布法令、徵討等重大事務。
《國語辭典》:教父哲學(教父哲學)  拼音:jiào fù zhé xué
西元2~5世紀早期基督教為其教義辯護的一種思想體系。它是由既宣講又著作的護教者,即所謂的教父,根據(jù)《圣經(jīng)》,并與古希臘、古羅馬哲學融合建立起來的。
《國語辭典》:輪式印字機(輪式印字機)  拼音:lún shì yìn zì jī
早期的印表機。由打字機演變改進而來,可將電腦所儲存的資料,印在紙上,以供閱讀的機器。因其將所有可供列印的字及符號排列成輪狀,故稱。優(yōu)點為印字品質(zhì)高,但是速度慢,無法列印圖形是最大的缺點。也稱為「菊輪式印表機」。
《國語辭典》:巴貝基分析儀(巴貝基分析儀)  拼音:bā bèi jī fēn xī yí
早期一種計算機儀器。十九世紀初由英國數(shù)學家巴貝基(Charles Babbage)發(fā)明。原構(gòu)想機器具有輸入、記憶、運算、控制和輸出五個單元,可惜因當時的制造水準無法符合而告失敗,但對后來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有重大貢獻。也作「巴貝基分析機」。
《國語辭典》:周口店文化  拼音:zhōu kǒu diàn wén huà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之一。距今約五十萬年,是北京人生活的遺跡,有石質(zhì)的砍器、尖器、刮削器及骨器等,以采集、打獵為生,遺址有多處灰燼,顯示北京人已知用火,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國語辭典》:電視映像管(電視映像管)  拼音:diàn shì yìng xiàng guǎn
早期電視機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之一。其功用是將電波還原成電視影像。其構(gòu)造可分電子槍與螢光幕兩部分,當電視信號由電視機的信號轉(zhuǎn)換器轉(zhuǎn)變成強弱不同的電壓后,經(jīng)過電子槍轉(zhuǎn)化為強弱不同的電子束,掃描于螢光幕上,就能使影像重現(xiàn)。也稱為「陰極射線管」。
《國語辭典》:水流內(nèi)布袋戲臺(水流內(nèi)布袋戲臺)  拼音:shuǐ liú nèi bù dài xì tái
早期布袋戲演出的六角彩樓。因戲臺的頂棚前檐比下棚短,每逢下雨,雨水則從頂棚落進下棚的舞臺內(nèi),故稱為「水流內(nèi)布袋戲臺」。
《國語辭典》:精密雷達飛機(精密雷達飛機)  拼音:jīng mì léi dá fēi jī
指裝有空中早期警報及控制指揮系統(tǒng)的超音速偵察機。在機身裝有一個巨型雷達,可供指揮偵察。
《國語辭典》:電腦操作人員(電腦操作人員)  拼音:diàn nǎo cāo zuò rén yuán
1.早期在電腦中心負責啟用電腦與相關的磁帶和磁碟機,以及啟動程式,確保正常運作的人員。
2.泛指進行電腦、標準軟體以及周邊設備的安裝;現(xiàn)存程式的更新、維護等的資訊人員。
《國語辭典》:撥號式電話機(撥號式電話機)  拼音:bō hào shì diàn huà jī
具有圓形撥盤的早期電話機。
《國語辭典》:無線電對講機(無線電對講機)  拼音:wú xiàn diàn duì jiǎng jī
指早期利用音波與電波振動頻率相同的原理,傳送談話的無線電通訊工具。
《國語辭典》:漩渦星云(漩渦星云)  拼音:xuán wō xīng yún
早期對螺旋星系的誤稱,現(xiàn)已不用。
《國語辭典》:無線電報(無線電報)  拼音:wú xiàn diàn bào
早期利用無線電波傳送的電報,多以國際摩斯電碼或其他電碼信號來發(fā)收訊息。
《國語辭典》:微處理機(微處理機)  拼音:wéi chǔ lǐ jī
1.早期由微程序控制的計算機??捎眯∫?guī)模積體電路或中規(guī)模積體電路實現(xiàn)。
2.具有中央處理機功能單晶片積體電路,一般是使用超大型積體電路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