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黎州人。孝宗乾道九年,黎賊劫省民、焚縣治為亂,日存等招降之,以功補(bǔ)承節(jié)郎,子孫許襲其職。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銘,字日新,玉山(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jìn)士(清同治《玉山縣志》卷七)。知撫州時以考績至都,上陳十事,皆人所不敢言者,特授奉訓(xùn)大夫。事見清同治《玉山縣志》卷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曄,字日華,長樂(今屬福建)人。襄后嗣。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淳安縣(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九)。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知汀州。四年,除廣東提刑。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三、七八九四引《臨汀志》。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六二一三陳曄,字日華,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人。淳熙中知淳安縣,后任廣東提刑。慶元初知汀州,嘉泰二年除四川總領(lǐng)。為治精明,惠政甚多,民多懷之。著有《瑣碎錄》二十卷、《夷堅志類編》三卷。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臨汀志》,《直齋書錄解題》卷八,《宋史全文》卷二九下,《明一統(tǒng)志》卷七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龔日章,莆田(今福建)人。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進(jìn)士,調(diào)惠州教授。歷江東安撫使屬官。事見清乾隆《莆田縣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日昭。幼嗜學(xué),貫穿經(jīng)史。從黃干游。讀真德秀《夜氣箴》,有所感而次其韻為《生意箴》。德秀得其箴,極稱賞。以趙汝騰薦充經(jīng)筵,不果。寧宗慶元初權(quán)知南康軍,三年,以昏繆不振罷。后授本州教授卒。有《論語問答》及講義、文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奕,字日華,長樂(今屬福建)人。光宗紹熙間知連州,移知臨江府。寧宗慶元間知金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八)。事見清同治《連州志》卷五、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君實。寧宗嘉泰二年進(jìn)士。知潮陽縣,以除強(qiáng)宗不勝,為其所陷。家有擷英閣,藏書萬卷,兼蓄法書名畫。嗜詩史,工文翰,有《兌齋文集》、《凌江唱和集》。
全宋文·卷七二六二余日華,字君實,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崇龜子。嘉泰二年進(jìn)士及第,知潮陽縣,以除強(qiáng)宗不勝,為其所陷,邑人惜之。日華平生嗜讀書,尤工文翰,著有《兌齋文集》、《淩江唱和集》。見《莆陽文獻(xiàn)傳》卷三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周日明,生平不詳?!?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九引《江州志》:“凈明寺,在四峰山,本南唐后泉寺,(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改今額?!薄?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次周日明詩于趙汝馭后,當(dāng)為宋末人。
人物簡介
簡介開禧三年(1207)任廣德軍知軍。嘉定元年(1208)10月29日放罷。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王日益,開禧、嘉定間為于潛縣令,有政績。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景紹,一作景明,號日湖。孝宗淳熙十四年進(jìn)士。為浦城主簿。以問學(xué)未悉,游朱熹之門。遷知?dú)w安,為民愛戴。寧宗嘉定十二年,累官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進(jìn)右丞相,辭不拜。卒謚文靖。有《日湖遺稿》。
全宋文·卷六六七三鄭昭先,字景紹,一字景明,號日湖,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淳熙十四年進(jìn)士,初主浦城簿,嘆曰:「僥倖一第,問學(xué)未悉?!顾煊沃祆渲T。遷知?dú)w安縣。嘉定中官左司諫,七年,遷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八年除參知政事,十二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十四年罷。卒謚文靖。有《日湖遺稿》五十卷。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三之一○、食貨六之三二、職官四八之八四、選舉八之二三,《宋史》卷三九、四○、一二三、二一三、四一○,《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真德秀《日湖文集序》(《真文忠公集》卷二八),《宋元學(xué)案》卷六九,《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平陽人,字日華,號水檐。寧宗嘉定間武舉進(jìn)士。為政和縣巡檢。后棄官不仕,入南蕩山,潛心研《易》數(shù)十年。有《三易備遺》。
全宋詩朱元升,字日華,號水檐,平陽(今屬浙江)人。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武進(jìn)士,官政和縣巡檢。事見清《東甌詩存》卷七、《宋元學(xué)案》卷七八,《宋史翼》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八二四九朱元升,字日華,號水檐,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嘉定四年武舉登科,嘗官政和縣巡檢。著有《三易備遺》十卷(存)。見《東甌詩存》卷七,《宋元學(xué)案》卷七八,《宋史翼》卷三四,《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七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朱日新,字新甫,嘉禾(今浙江嘉興)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知黃巖縣。清光緒《黃巖縣志》卷一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