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67
【介紹】:
清湖南湘鄉(xiāng)人。咸豐間從軍,初為外委。同治間攻陷天京之役,奪門先入。官至直隸宣化鎮(zhèn)總兵。后又從曾國藩與捻軍作戰(zhàn)。卒謚勤武。
人物簡介
全臺詩連日春(1827~1887),字靄如,清三貂頂雙溪(今新北雙溪鄉(xiāng))人,后遷住大稻埕。八歲能文,及冠,遍讀群書,拜大龍峒名儒陳維英為師。同治八年(1869)與陳維英、張半崖、查少白、白良驥、潘永清、陳樹藍等二十馀人,同游劍潭,以〈題劍潭古寺〉詩相唱和。光緒二年(1876)中舉,返鄉(xiāng)后題所居處曰:「鳩之居」,設塾稻江,孜孜造士。光緒十年(1884),曾協(xié)助劉銘傳擊退侵臺法軍。連氏書法峭麗,有晉人風貌;著有詩文集多卷,惜多散佚。
人物簡介
維基盧日新,字敬修,號小銘,廣東東莞城內寶積巷人。晚清官員。盧日新自幼靜慧,其家赤貧卻勤學不輟,與同鄉(xiāng)張金鑒友善。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人同年進學。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金鑒中甲辰科進士,在禮部任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盧日新也考中丁未科三甲第一百一十六名進士,與張之萬、李鴻章、沈葆楨等同榜。任工部主事。盧日新性格清高,在京師做官期間,閉門讀書,不巴結上司,結果兩次補缺機會都旁落他人,日新卻安之若命,不以此為煩惱。后來,日新以父母年老為由告歸。回鄉(xiāng)后,講學育人,不少學生得以考取功名。當時日新已年過五十,雙親仍健在,他每日問安侍候,不辭辛苦,其孝行為人所稱道。光緒初年,父母相繼去世,日新悲痛欲絕,不久亦卒。
人物簡介
維基趙曾向(1821年—1882年),字朗甫,一字心日,號嗇庵,行四,江蘇省陽湖縣人。咸豐二年壬子恩科進士,歷官侍講銜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本衙門撰文。太平天國起義時,趙曾向正因病回常州,當時兩江總督何桂清駐常州,趙曾向為何桂清的門生,何向趙“時時咨詢”,后來趙曾向助何桂清在常州辦團練以對抗太平軍,攻下鎮(zhèn)江有功,后賞加鹽運使銜,于常州被太平軍攻占后,舉家遷出郊外。同治十三年(1874)任金華府知府,黃濟川曾在其幕府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35—1886
【介紹】:
法國人。曾參與英法聯(lián)軍攻占廣州之役。清同治間,任寧波海關稅務司。組織“常捷軍”,助清軍鎮(zhèn)壓太平軍。后助左宗棠創(chuàng)福州船政局,充正監(jiān)督。中法戰(zhàn)爭時解職。有《福州船政局及其成果》。
人物簡介
維基李日躋,云南省云南府易門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84名。殿試登進士3甲第72名。同年五月(6月3日),著分六部學習。
人物簡介
維基李日章,廣西省柳州府象州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102名。殿試登進士3甲第155名。同年五月(6月3日),經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吳日升,廣東省廣州府南??h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
人物簡介
維基陳日新,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二甲72名。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58—1927
【介紹】:
清廣東南海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別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十四年,首次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后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倡今文經學,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變法改良。二十一年《馬關條約》簽訂,有為聯(lián)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余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等,鼓吹變法維新。二十四年,得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起,逃亡國外。后持?;柿?,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與張勛共謀復辟帝制。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康有為,原名祖詒,字長素,一字廣廈,號更生,南海人。光緒乙未進士,官工部主事。有《萬木草堂叢書》。
詞學圖錄康有為(1858-1927) 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初名祖詒。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會試前發(fā)起"公車上書",要求拒簽《馬關條約》,變法圖強。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創(chuàng)辦強學會。清德宗召見問對,因宣布變法。戊戌政變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歐美各國,組保皇會,主張君主立憲。入民國,任孔教會會長。治今文經公羊學,借古改制言變法改良。工為政論文。馀事為詩,返虛為渾,積健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詞僅傳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詩集》,詞見《全清詞鈔》。
黃鶴樓志·人物篇康有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領袖、思想家。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南海先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與梁啟超等人發(fā)動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后逃亡國外,歸國后主張君主立憲。光緒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覽武昌、漢陽,登臨黃鶴樓故址,作七律《登黃鶴樓》詩一首,用“百戰(zhàn)山川扼勢雄”的詩句來概括此地險要形勢,描述黃鶴樓曾見證身經百戰(zhàn)、碧血芳草的歷史側面,表達了對時局的關注之情。
維基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fā)起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變法失敗后,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tǒng)退位后,康有為繼續(xù)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fā)動兵變,擁立宣統(tǒng)帝,是為丁巳復辟,但四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后病逝。
人物簡介
全臺詩陳日翔 (1860~1913),字藻耀,號梧岡,清鳳山縣鼓山(今高雄市)人,為當地豪富陳福謙長子。幼時嘗至晉江就讀,后返鄉(xiāng)應童子試,入邑庠為縣學附生。光緒四年(1878)與施士潔、汪春源、陳望曾、丘逢甲、許南英等人,于竹溪寺設「崇正社」,為臺南詩社之濫觴。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次年任職內閣中書,旋因改葬祖塋辭官返臺。光緒十八年(1892)臺灣倡修通志,與舉人盧德祥、恩貢生周熙清、儒學教官王春華等人共同纂修《鳳山縣采訪冊》,由盧氏總其成,光緒二十年(1894)書成,約三十萬言。乙未(1895)割臺,陳日翔將家產委交諸弟,孑然內渡,寓居廈門鼓浪嶼。后奉朝命為清廷駐菲律賓總領事,一年后又升任駐南美秘魯公使,辭不赴任。1903年擔任鼓浪嶼會議公所首任議長。1904年與林輅存集資十二萬銀元創(chuàng)辦「華寶制瓷公司」,乃廈門第一家僑辦工廠。后返臺修墓,日人待之以禮。宣統(tǒng)年間,授廣東布政司,上任前辛亥革命爆發(fā),陳日翔之政治生涯至此終止。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北向痛哭,遺命以清制衣冠殉。大正二年(1913)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四?!紖⒖紡堊游牡取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4年;許成章《高雄市志。藝文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8年1月。
〗
(歐純純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丘逢甲(1864~1912),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又號蟄庵、仲閼;乙未內渡后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清淡水廳銅羅灣(今苗栗銅鑼)人。十四歲取中秀才,丁日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印;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親老告歸,先后擔任宏文、羅山、崇文書院主講,兼任《臺灣通志》總局采訪工作。甲午戰(zhàn)敗,割臺議起,丘氏上書請愿,反對割讓,與臺灣官紳共組臺灣民主國,并擔任義軍統(tǒng)領,督辦團練,以「抗倭守土」號召抗日。日軍抵臺不久,繼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崧之后,避難廣東鎮(zhèn)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興學教育,曾擔任韓山、東山、景韓書院主講,創(chuàng)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機構:嶺東同文學堂,開新學風氣之先。又曾擔任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軍政府教育部長等。1912年病逝于鎮(zhèn)平,臨終遺言須向南葬,以示不忘臺灣。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詩作,多見于《柏莊詩草》,計古近體詩約二百五十首。內渡后詩作以《嶺云海日樓詩鈔》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編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茲以陳炎正編《柏莊詩草》〖此詩稿由陳炎正于1978年購得,又抄錄丘逢甲少作后,集為《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與《柏莊詩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嶺云海日樓詩鈔》〖臺灣省文獻會本依據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含《選外集》)加標點編印,于1994年出版,內容較為完整,故據以為底本。
〗為底本,并參照王國璠編《柏莊詩草》〖王國璠據《柏莊詩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將《丘倉海先生詩文錄》中的詩歌分出,題為「倉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該書。1980年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簡稱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編,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鄒本)〖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內附丘瑞甲補輯《選外集》,1937年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出版,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徽本)〖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校,《嶺云海日樓詩鈔》,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詩作十三卷、《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羅浮游草附錄》等。
〗、黃志平、丘晨波編《丘逢甲集》〖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時間排序,但未區(qū)分選外集、補遺等?!?,并增補光緒己亥(1899)嶺南寶經閣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詩畸》、《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三六九小報》、《詩報》、《臺灣詩醇》、《東寧擊缽吟后集》、《臺灣詩?!返容嬩浘幮?。
詞學圖錄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號蟄仙、仲閼、倉海。臺灣苗栗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有《嶺云海日樓詩鈔》。
維基百科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晚號倉海君,一作滄海君,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府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擅長詩文,有《柏莊詩草》、《嶺云海日樓詩鈔》。
因父親丘龍章受聘講授漢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后壟堡銅鑼灣(今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出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侍」為由返臺,受臺灣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呂氏(今稱神岡呂家)禮聘講授漢文。其兄丘先甲也因辦理鄉(xiāng)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舉家遷往臺中。
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丘逢甲奉旨督辦團練。次年,清軍戰(zhàn)敗,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呈文,反對割臺。條約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tǒng)印,獻于巡撫唐景崧,并聲援義軍反抗。5月23日,唐景崧發(fā)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唐景崧出任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策應。
5月29日,日軍登臺,進佔基隆,守軍不敵。6月4日,總統(tǒng)唐景崧棄職,乘德商輪船逃往廈門。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便返回臺中,攜家眷內渡廣東嘉應州。離臺前有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傳頌一時。
丘逢甲內渡唐山后,先后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并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廣州,任廣東學務公所參議。三十二年(1906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廣東咨議局成立,丘逢甲當選議員,既而被推舉為副議長。
丘逢甲積極支持姚雨平、鄒魯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動。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響應,廣東宣布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丘逢甲被選為代表,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民國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積勞成疾,請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廣東鎮(zhèn)平員山里門第,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丘逢甲出殯時,“執(zhí)紼而哭者數千人”,有挽聯(lián)曰:“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雙手難支新建國;病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背面同哭故將軍。”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乙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渡大陸后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lián)曾評其《嶺云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沽鴣喿又^「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zhàn)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云?!沽簡⒊瑒t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
負面評價
反割臺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爾后卻提前內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頗有微詞。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丘氏內渡之際,傳聞其貪污,挾帶十萬兩白銀之巨額公款而行;但因無實據,亦有持不同意見者,其貪污之事,迄今尚有爭議。
人物簡介
維基郭日章,陜西省興安府漢陰廳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14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釋日照,字信林,姓孫氏。生而穎異,托跡桑門。年十二,依福善庵谷山薙染,內外經典,銳志研求。光緒二十年,受具于金陵寶華浩凈,律學精勤,威儀無忒。旋于焦山講筵,諦聽真義,金山宗匠,參叩玄旨。由是教觀雙明,禪心獨印。復聞通智法師講《楞嚴》于維揚萬壽寺,徑往相依,止息十年。忽生惺悟,刺指書《華嚴經》八十一卷,《法華經》七卷,血痕猶在,悲愿益深。更禮阿育王釋迦舍利,然指兩度,信心潑潑,了無慟苦。嘗慨念祖庭,棟屋頹敗,力任修建,煥然改觀。尋徇眾請,主席揚州福緣八載,辛勤重造山門、河堤、禪堂、經樓、凈室、廊廡七十馀間,將次落成,忽遇狂飆,樓閣傾覆,忿不欲生,赴水幾沒,以救得蘇。復感檀助,劬勞三載,卒復舊模。以辛酉九月三日示寂,春秋四十有八,僧臘三十有六。照戒行森嚴,生平無倦,《楞嚴》十卷,晨夕諷誦,寒暑罔間,于禪教蓮宗,皆得其奧,念佛利生,望人甚深,開導法化,如瓶瀉水,傾心造福,財不私蓄,尤為僧所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