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和合離散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實體;若因緣別離,即便散壞。且如眾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別離,即便散滅,是名和合離散無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畢竟無常
【三藏法數(shù)】
畢竟,猶決定也。謂決定了知一切諸法皆假因緣和合而生,虛幻不實,終歸壞滅,是名畢竟無常。
觀心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計以為常,故令觀心無常也。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愚惑,不知世間有情、無情等物,悉皆有生有滅,有成有壞,畢竟無常;而反計有常。如來說法,為斷此計,故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常計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常者,即法身常住之義;無常者,即變異也。謂聲聞、緣覺為無明之惑所覆,于如來常住法身中,妄計有變異相,是為無常顛倒。
【三藏法數(shù)】
常即法身常住之義,無常即變異之義。謂聲聞、緣覺,為無明所覆,于如來常住法身,妄計有生滅變異之相,是名無常顛倒。(無明者,無所明了也。)
常必無常
【三藏法數(shù)】
世間之相,一一無常,假令萬劫之久,鐵石之堅,須彌之高,大海之廣,終為無常之所壞滅。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從過去之因,執(zhí)為無常,即墮斷見。是名無常句。
亦常亦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見上二執(zhí)皆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離身則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亦常亦無常句。
非常非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不異故非無常;若爾,離身亦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非常非無常句。
無常相
【三藏法數(shù)】
菩薩修慈忍時,思惟一切眾生,及諸萬物,皆悉無常;誰是罵者,誰是受者,言語性空,剎那不住,由是觀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為無常相。(梵語剎那,華言一念。)
作已而舍無常
【三藏法數(shù)】
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謂外道計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造,后見四大相異,如地堅、水濕、火煖、風動,各各不同,遂執(zhí)為無常,故云作已而舍無常。
形處壞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形處,即形狀也。謂外道計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體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變壞等相,以為無常,故云形處壞無常。
即色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為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云即色無常。
色轉變中間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色轉變者,謂生住異滅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異即變相,滅即無相。如金作莊嚴之具,金性不壞,中間相續(xù),轉變無常,自然異滅,故云色轉變中間無常。
性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自心妄想,非常非無常,性自性不壞,而能壞諸法自性,故云性無常。(性自性者,謂本體之自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