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55
詞典
32
分類詞匯
58
佛典
65
共65,分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1
2
3
4
5
5
下一頁
佛類詞典
(續(xù)上)
和合離散無常
畢竟無常
觀心無常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常計無常
常必無常
無常句
亦常亦無常句
非常非無常句
無常相
作已而舍無常
形處壞無常
即色無常
色轉變中間無常
性無常
和合離散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實體;若因緣別離,即便散壞。且如眾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別離,即便散滅,是名和合離散無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畢竟無常
【三藏法數(shù)】
畢竟,猶決定也。謂決定了知一切諸法皆假因緣和合而生,虛幻不實,終歸壞滅,是名畢竟無常。
觀心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計以為常,故令觀心無常也。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愚惑,不知世間有情、無情等物,悉皆有生有滅,有成有壞,畢竟無常;而反計有常。如來說法,為斷此計,故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常計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常者,即法身常住之義;無常者,即變異也。謂聲聞、緣覺為無明之惑所覆,于如來常住法身中,妄計有變異相,是為無常顛倒。
【三藏法數(shù)】
常即法身常住之義,無常即變異之義。謂聲聞、緣覺,為無明所覆,于如來常住法身,妄計有生滅變異之相,是名無常顛倒。(無明者,無所明了也。)
常必無常
【三藏法數(shù)】
世間之相,一一無常,假令萬劫之久,鐵石之堅,須彌之高,大海之廣,終為無常之所壞滅。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從過去之因,執(zhí)為無常,即墮斷見。是名無常句。
亦常亦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見上二執(zhí)皆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離身則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亦常亦無常句。
非常非無常句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不異故非無常;若爾,離身亦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非常非無常句。
無常相
【三藏法數(shù)】
菩薩修慈忍時,思惟一切眾生,及諸萬物,皆悉無常;誰是罵者,誰是受者,言語性空,剎那不住,由是觀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為無常相。(梵語剎那,華言一念。)
作已而舍無常
【三藏法數(shù)】
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謂外道計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造,后見四大相異,如地堅、水濕、火煖、風動,各各不同,遂執(zhí)為無常,故云作已而舍無常。
形處壞無常
【三藏法數(shù)】
形處,即形狀也。謂外道計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體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變壞等相,以為無常,故云形處壞無常。
即色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為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云即色無常。
色轉變中間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色轉變者,謂生住異滅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異即變相,滅即無相。如金作莊嚴之具,金性不壞,中間相續(xù),轉變無常,自然異滅,故云色轉變中間無常。
性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自心妄想,非常非無常,性自性不壞,而能壞諸法自性,故云性無常。(性自性者,謂本體之自性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