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127,分76頁顯示  上一頁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辛辣
涵今
淵潭
銘誄
瑣語
散見
文艷
韓陵石
傳志
洪筆
密理
策對
制裁
淺注
通順
《國語辭典》:辛辣  拼音:xīn là
1.辛且辣。如:「辛辣的東西少吃,對身體比較好?!?br />2.比喻文辭、言語尖銳,刺激性強。如:「這篇文章措辭辛辣,批評時政,毫不保留?!?/div>
《分類字錦》:涵今
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志:先生之作,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
分類:文章
《漢語大詞典》:淵潭(淵潭)
(1).深潭。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伊水:“又東為淵潭,潭渾若沸,亦不測其深淺也?!?宋 蘇軾 《入峽》詩:“縈紆收浩渺,蹙縮作淵潭。”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原住其地,不數(shù)日果陷為淵潭,深不可測?!?br />(2).比喻學(xué)識或文章內(nèi)容深厚。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所從學(xué)者,不得遠識淵潭之門,而值孤陋寡聞之人。彼所知素狹,源短流促?!?晉 葛洪 抱樸子·辭義:“雖并屬文,參差萬品,或浩瀁而不淵潭,或得事情而辭鈍?!?/div>
《漢語大詞典》:銘誄(銘誄)
銘和誄。泛指記述死者經(jīng)歷和功德的文章。荀子·禮論:“其銘誄繫世,敬傳其名也?!?楊倞 注:“銘,謂書其功於器,若 孔悝 之鼎銘者;誄,謂誄其行狀以為諡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誄碑:“ 周 世盛德,有銘誄之文?!?章炳麟 《文學(xué)總略》:“《七略》惟有詩賦,及 東漢 銘誄論辯始繁, 荀勖 以四部變古, 李允 、 謝靈運 繼之,則集部自此箸?!?/div>
《漢語大詞典》:瑣語(瑣語)
亦作“璅語”。
(1).猶瑣言。記述逸聞、瑣事的文章體裁,常作書名。晉書·束晳傳:“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盜發(fā)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其……《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書證:“《汲冢璅語》乃載《秦望碑》……皆后人所羼,非本文也。”《清朝野史大觀·逸事二·沈孝子負骨歸葬事》:“事見邑人 徐承烈 ‘雜著’……﹝ 承烈 ﹞著《燕居瑣語》十六卷,載 嘉慶 《德清縣志》,書尚未刻,‘雜著’即《瑣語》藁本未編輯者?!?br />(2).瑣碎的言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迄至 魏 晉 ,作者間出,讕言兼存,璅語必録。” 清 黃虞稷 《〈書影〉序》:“下此而《齊諧》志怪,璅語藂談,上之無當(dāng)於身心,次亦何關(guān)於問學(xué)?!?魯迅 《書信集·致陶亢德》:“此書(《南腔北調(diào)集》)殆游詞瑣語,不足存,而竟以出版者,無非為了彼既禁遏,我偏印行,賭氣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散見
零星地出現(xiàn),分散地見到(主要指文章觀點、材料內(nèi)容等)例如:他的學(xué)術(shù)觀點散見于他近年發(fā)表的論文中。
《漢語大詞典》:文艷(文豔)
亦作“ 文艷 ”。 文章詞藻華麗。漢書·敘傳下:“文艷用寡,子虛烏有,寓言淫麗,託風(fēng)終始?!?span id="0muhzvy" class="book">《晉書·陳壽傳》:“雖文艷不若 相如 ,而質(zhì)過之?!?南朝 陳 徐陵 《答李颙之書》:“文艷質(zhì)寡,何似《上林》;華而不實,將同桂樹?!?/div>
《漢語大詞典》:韓陵石(韓陵石)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 梁 庾信 從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 信 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后無敢言者。時 溫子昇 作《韓陵山寺碑》, 信 讀而寫其本,南人問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韓陵山 一片石堪共語。 薛道衡 、 盧思道 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犬吠,聒耳而已?!焙笠蛞浴绊n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二韻》:“文富 韓陵 石,書摹 鄒嶧 碑?!币嘧鳌?韓陵片石 ”。 鄭逸梅 《南社叢談·南社社友事略·林百舉》:“ 百舉 有簡 楚傖 詩:‘君猶橐筆我回車,倦聽高談捫蝨餘,為問 庾山 枯樹好, 韓陵 片石又何如?’”參見“ 韓陵山 ”。
分類:文章
《漢語大詞典》:韓陵山(韓陵山)
俗名 七里岡 。在 河南省 安陽市 東北。 北魏 高歡 曾于此擊敗 爾朱兆 ,并建 定國寺 旌功,由 溫子昇 撰作碑文。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在府東北十七里…… 普泰 二年, 爾朱兆 等攻 高歡 於 鄴 , 歡 于 韓陵 為圓陳,連繫牛驢以塞歸道處也,俗名 七里岡 ?!眳⒁姟?韓陵石 ”。
《漢語大詞典》:傳志(傳誌)
亦作“ 傳誌 ”。 文體名。即傳記。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或書籍。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辨證·文公能畫:“又 歐文 説 林逋 亦能畫,皆傳志所不載也?!?清 惲敬 《〈李氏三忠事跡考證〉書后》:“ 宜興 李慶來 鹿耔 采集先世三忠事蹟,為考證一卷,而以諸名人所為傳志雜文冠之?!?章炳麟 《文學(xué)說例》:“夫惟官號地望,著於標題,施於傳誌譜録者,必用今名,而廢棄、外來、新造之語,皆不得代,此文辭之恒例也?!?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沿路有人發(fā)一張《克氏日報》,上面還載著許多弔文傳志?!?/div>
《漢語大詞典》:洪筆(洪筆)
大筆。比喻擅長寫文章。 晉 郭璞 《〈爾雅〉序》:“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為之義訓(xùn)?!?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長劍屈於無知,洪筆淪於不用。”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 陸士龍 輩以洪筆為耜耒,紙札為良田?!?/div>
《漢語大詞典》:密理
(1).指人的肌膚或其他物體的表面紋理細膩緊密。《漢書·晁錯傳》:“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顏師古 注:“密理,謂其肌肉也?!?宋 文同 《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詩:“磨知密理潤,點覺浮光清。”
(2).指文章嚴密有條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 慎到 析密理之巧, 韓非 著博喻之富?!?/div>
《漢語大詞典》:策對(策對)
即對策。 漢 代士人應(yīng)試時答皇帝有關(guān)政治、經(jīng)濟策問的文章,后代科舉亦以此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沈復(fù)《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國策》、《南華》取其靈快, 匡衡 、 劉向 取其雅健, 史遷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渾, 柳州 取其峭, 廬陵 取其宕,三 蘇 取其辯,他若 賈董 策對, 庾 徐 駢體, 陸贄 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lǐng)會耳。” 羅惇曧 《文學(xué)源流》:“自茲以降,風(fēng)流相扇,濃郁瑋麗,浸盛於 西京 , 鄒陽 、 枚乘 、 司馬相如 、 王褒 尤為杰出, 賈誼 、 董仲舒 并為大儒,而為奏疏策對之所祖?!?/div>
《國語辭典》:制裁  拼音:zhì cái
1.用法律的力量,對犯錯的人加以約束或處分?!顿Y治通鑒。卷二七六。后唐紀五。明宗天成三年》:「及安重誨用事,稍以法制裁之?!?br />2.法學(xué)上的制裁泛指對于違反法律規(guī)定者,國家所給予的處罰。例如民法上的剝奪親權(quán)、契約的解除;刑法上的自由刑與生命刑;行政法上的罰鍰、撤銷營業(yè)許可;國際法上的中斷外交關(guān)系和人員往來等。
《漢語大詞典》:淺注(淺注)
(1).謂淺淺地斟上酒。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一折:“他向那紅罏的這暖閣,一壁廂添上獸炭。他把那羊羔來淺注?!?br />(2).簡明的注釋。多用做書名或文章的題目。如:《〈莊子〉淺注》《魯迅〈自嘲〉詩淺注》。
《國語辭典》:通順(通順)  拼音:tōng shùn
文理通達順暢。如:「你這篇文章寫得很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