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敷文。曾公亮從孫。哲宗時(shí),孟后之廢,誕三與鄒浩書,勸力請復(fù)后,浩不答。及浩諫立劉后被貶,誕著《玉山主人對客問》以譏之,人以比韓愈《諫臣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曾誕,字敷文,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從孫。崇寧間守衡陽。仕不顯,史稱為良士。《宋史》卷三四五《鄒浩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8—1160
【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行簡,號苕溪?;兆谛腿赀M(jìn)士。為越州教授,薦除敕令所刪定官。高宗紹興中,累遷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浙東提刑,擢中書舍人兼侍講,進(jìn)給事中。數(shù)上書論澄清吏治、杜絕幸門,封駁不避權(quán)貴。忤秦檜等宰臣意,又極言執(zhí)政植黨之私,罷去。檜死,召還,因病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博學(xué)多才,為文敏捷,詩意高遠(yuǎn)。有《非有齋類稿》,后改名《苕溪集》。
全宋詩劉一止(一○八○~一一六一),字行簡,號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jìn)士。監(jiān)秀州都酒務(wù),遷越州教授。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紹興間,歷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罷,主管臺州崇道觀。起知袁州,改浙東路提點(diǎn)刑獄。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講,遷給事中,又以言事罷,提舉江州太平觀。一止以忤秦檜,兩次奉祠,秦檜死,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據(jù)《行狀》,《宋史》本傳作八十三)。有《苕溪集》五十五卷傳世。事見《苕溪集》卷五四《閣學(xué)劉公行狀》,《宋史》卷三七八有傳?!⒁恢乖姡郧鍝砣f堂《苕溪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朱祖謀跋本(簡稱朱本)、《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二六四劉一止(一○七八——一一六一),字行簡,號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登進(jìn)士第,監(jiān)秀州都酒務(wù),為越州教授。建炎四年,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紹興改元,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以直言忤執(zhí)政罷。三年,召為祠部郎,知袁州。改浙東路提點(diǎn)刑獄。召入為秘書少監(jiān)。九年,復(fù)起為起居郎,擢中書舍人兼侍講。遷給事中,封駁不避權(quán)貴。忤秦檜,罷祠。二十三年,以秘閣修撰致仕。檜死,進(jìn)為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一止博學(xué)工詩文,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事跡見韓元吉《閣學(xué)劉公行狀》(《苕溪集》卷五五),《宋史》卷三七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0—1172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號盧溪?;兆谡桶四赀M(jìn)士。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等,謫新州,庭圭獨(dú)以詩送行。紹興十九年,坐訕謗編管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即位,除國子監(jiān)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閣。博學(xué)兼通,工詩,尤精于《易》。有《盧溪集》、《易解》、《滄海遺珠》等。
全宋詩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誠齋集》卷八○《盧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jìn)士,調(diào)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年退居鄉(xiāng)里。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銓上疏斥秦檜,貶嶺南,庭圭獨(dú)以詩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編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檜死,許自便。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召對,改左承奉郎,除國子監(jiān)主簿。以年老力辭,主管臺州崇道觀。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見。七年,至闕,除直敷文閣,領(lǐng)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傳世有《盧溪集》,此外著述頗多,均已佚。事見《省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狀》、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七○有傳?!⊥跬ス缭?,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盧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為詩,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瀘溪文集》二十卷(簡稱李本、卷一至卷一○為詩,藏上海圖書館)、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瀘溪集》十六卷(簡稱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詩,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間采近人傅增湘校語(簡稱傅校)。集中雜著與新輯得之集外詩,依次編為第二十六卷。
全宋文·卷三四○六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號盧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衡州茶陵丞。宣和末棄官歸,教授鄉(xiāng)里。紹興中胡銓因上疏乞斬秦檜罷和議安置嶺南,庭圭以詩送行,有「癡兒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檜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召對便殿,除直敷文閣。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盧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jīng)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見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胡銓《王公墓志銘》(《盧溪文集》附錄),《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簡介
簡介大觀元年(1107)任校書郎。大觀三年(1109)任監(jiān)察御史。大觀四年(1110)任江南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政和元年(1111)任吏部郎中。政和三年(1113)任中書舍人。政和三年(1113)任太常少卿。政和五年(1115)出現(xiàn)兩次?。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婺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時(shí)敷,號介翁。徽宗崇寧二年進(jìn)士。累官左正言,權(quán)給事中,歷知數(shù)州府,仕至秘書少監(jiān),以不附二蔡有聲于時(shí)。長于集句,嘗用詩三百八十家為《集句詩》。有《禮問》、《易傳》、《易數(shù)》、《易問》及文集等。
全宋詩林震,字時(shí)敏(《宋史》作敷),號介甫,莆田(今屬福建)人。沖之從子。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進(jìn)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歷知濟(jì)南、東平府及泗、廬、蘄等州,為京東、京西、淮西等路轉(zhuǎn)運(yùn)使,以不附二蔡,有聲崇寧、大觀間,仕至秘書少監(jiān)。著有集句詩七卷、文集一百卷等,已佚。事見《莆陽比事》卷二、三及《宋史》卷四四九《林沖之傳》。
全宋文·卷三○六三林震,字時(shí)敷(一作敷),號介翁,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林渙子。登崇寧二年進(jìn)士第三。累至左正言、權(quán)給事中,忤蔡京,遷太常少卿,尋除直秘閣。歷知濟(jì)南東平府、廬、陽、汝、泗、蘄、新、潤、泉九郡,召除起居郎,遷秘書少監(jiān),卒。有文集一百卷、《禮問》三十卷、《易傳》十卷、《易數(shù)》三十卷、《易問》五卷、《經(jīng)語千字文》一卷。見《宋史》卷四四九《忠義傳》四,《莆陽比事》卷二、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宋列傳》。
人物簡介
簡介紹圣四年(1097)任太仆寺丞。紹圣五年(1098)任河北西路提舉常平等事。建中靖國元年(1101)任江南東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崇寧元年(1102)任京東東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崇寧元年(1102)任江南東路提舉常平等事。崇寧二年(1103)任京東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政和元年(1111)任汝州知州。政和元年(1111)任洪州知州兼安撫使。政和三年(1113)任青州知州兼安撫使。宣和四年(1122)任建昌軍知軍。建炎三年(1129)任臨江軍知軍。紹興六年(1136)任興國軍知軍。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二四范寅敷(?——一一三四),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徙居方城(今河南方城),致虛子。以蔭補(bǔ)官,累遷光祿少卿。金人陷京師,被掠北去,建炎中隨趙成歸。紹興二年,除直秘閣、知岳州。三年,以母喪去,會楊么攻公安、石首二縣,遂干折彥質(zhì),上平么八議。四年五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七六,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戴敷,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太學(xué)生。事見《青瑣高議》前集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洛陽人。曾作《南都賦》,為時(shí)傳誦。
全宋文·卷二二七七王仲敷,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嘗侍親于南都(今河南商丘)。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王敷,開寶中(?)鄉(xiāng)貢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shí)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diǎn)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jìn)左丞相。光宗時(shí),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詩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jìn)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xué)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xué)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shí)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xué)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鼙卮笤?,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bǔ)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bǔ)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shí)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詞學(xué)圖錄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jìn)士。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
全宋文·卷五○一四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建康府學(xué)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jìn)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xué)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7—1129
【介紹】:
宋宗室。高宗子。生于南京。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jié)度使,封魏國公。金兵侵淮南,高宗由揚(yáng)州赴杭,會苗傅、劉正彥兵變,逼高宗禪位于敷。既而苗、劉被誅,高宗復(fù)位,以敷為皇太子,從至建康。旋以疾卒。謚元懿。
全宋文·卷四九九八明受帝趙敷(一一二七——一一二九),宋高宗子,母潘賢妃。建炎元年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jié)度使,封魏國公。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逼高宗禪位于敷,改元明受。既而高宗復(fù)位,乃以敷為皇太子。同年七月薨,謚元懿,年僅三歲。見《宋史》卷二五《高宗紀(jì)》一、卷二三三《宗室世系表》一九、卷二四六《元懿太子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