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敕旨  拼音:chì zhǐ
一種天子的詔令?!缎绿茣>硭钠?。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五曰敕旨,百官奏請施行即用之?!埂段饔斡洝返诙呕兀骸感∩翘瞥屪樱形姨熳与分?,前往西方取經(jīng)?!?/div>
分類:帝王詔旨
《國語辭典》:敕命  拼音:chì mìng
1.命令、詔令。漢。劉熙《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埂度龂萘x》第一八○回:「且說太仆蔣顯到劍閣,入見姜維,傳后主敕命,言歸降之事。」
2.明清時授六品以下官位的命令,稱為「敕命」。《正字通。攴部》:「敕,明制,差遣諸臣予敕,行事備載職守,申以勉詞。凡褒嘉責(zé)讓叢用敕,詞皆散文,六品以下官贈封稱敕命,始用四六?!?/div>
《漢語大詞典》:奉敕
亦作“ 奉勅 ”。
(1).奉皇帝的命令。 南朝 梁 任昉 《奉敕示〈七夕〉詩啟》:“臣 昉 啟,奉敕,并賜示《七夕》五韻。”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曹彬 ﹞既平 江南 回,詣閤門入見,牓子稱:‘奉勑 江南 勾當(dāng)公事回?!?br />(2).指奉師長之命。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妾,月府侍書女,與生有緣。今奉勅賚書 南海 ,生當(dāng)偕行?!?/div>
《國語辭典》:敕令  拼音:chì lìng
1.命令?!稘h書。卷七三。韋賢傳》:「父賢以弘當(dāng)為嗣,故敕令自免?!埂度龂尽>矶?。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山恭王袞傳》:「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圣朝者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弧?br />2.天子的詔令?!端问?。卷一八。哲宗本紀(jì)二》:「章惇等進(jìn)新修敕令式,惇讀于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div>
《國語辭典》:敕書(敕書)  拼音:chì shū
古代君王諭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論事敕書,戒約臣下則用之?!埂段饔斡洝返谌呕兀骸高@畜類成精,侵奪帝位,還奉佛旨差來。似老孫保唐僧受苦,就該領(lǐng)幾道敕書?!?/div>
《國語辭典》:敕賜(敕賜)  拼音:chì sì
君主誥命賞賜?!度龂?。卷三三。蜀書。后主禪傳》:「存亡敕賜,惟所裁之?!埂端疂G傳》第九回:「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孫,自陳橋讓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敕賜與他誓書鐵券在家中,誰敢欺負(fù)他?!?/div>
分類:賞賜帝王
《漢語大詞典》:降敕
頒發(fā)詔書。宋史·禮志八:“ 大觀 中,尚書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制,乃并給告、賜額、降敕?!?/div>
《漢語大詞典》:申敕
亦作“ 申勅 ”。
(1).告誡。《漢書·成帝紀(jì)》:“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安百姓者,條奏?!?span id="b7j3gnw"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髦傳》:“﹝臣﹞欲遵 伊 周 之權(quán),以安社稷之難,即駱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輿,而 濟(jì) 遽入陳間,以致大變?!?span id="zrvzugq" class="book">《晉書·李憙傳》:“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寬宥之恩,不可數(shù)遇也?!?清 黃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當(dāng)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與之講濟(jì)世之事乎?”
(2).敕命;宣示詔令。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靈柩將窆,申敕脩儀。”一本作“ 申勑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jì):“申敕郡國,貢士以經(jīng)學(xué)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諸州訊獄詔》:“可申勅諸州,月一臨訊,博詢擇善,務(wù)在確實?!?宋 蘇轍 《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詳議,立成定法,以時行下取進(jìn)止。”
(3).整飭;整頓。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勑訓(xùn)練?!?/div>
《國語辭典》:敕勒  拼音:chì lè
1.中國北方的種族之一。為匈奴人的苗裔,隋時共有十馀部,以薛延陀勢力最強(qiáng)。唐時為唐與回紇的聯(lián)軍所滅,并入回紇,置瀚海都督府,分設(shè)府州,屬關(guān)內(nèi)道。也稱為「鐵敕」。
2.道教畫符咒時,上書敕令二字,用來勒令鬼神。
《國語辭典》:戒敕  拼音:jiè chì
1.告誡。《三國志。卷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山恭王袞傳》:「袞憂懼,戒敕官屬愈謹(jǐn)。」
2.漢代皇帝的四種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等官。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詔策》:「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挂卜Q為「戒書」。
《國語辭典》:戒書(戒書)  拼音:jiè shū
1.自我戒惕的文字。《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br />2.漢代皇帝的四種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等官。漢。蔡邕〈獨斷上〉:「漢天子正號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挂卜Q為「戒敕」。
《漢語大詞典》:詔敕(詔敕)
亦作“詔勅”。
(1).皇帝下令。后漢書·馮勤傳:“ 勤 母年八十,每會見,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br />(2).詔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 安 和 政弛,禮閣鮮才,每為詔敕,假手外請。” 宋 蘇洵 《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雖知不便而不可復(fù)改,則此又過矣?!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yù)備立憲·關(guān)于籌備立憲的諭旨與奏折》:“竊臣等伏讀連日詔敕, 武昌 不守,大軍南下,驚心動魄。”
《國語辭典》:敕使  拼音:chì shǐ
奉有帝王詔命的使者。《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傳》:「無忌偽著傳詔服,稱敕使,城中無敢動者?!固?。薛調(diào)《無雙傳》:「常見敕使說富平縣古押衙人間有心人,今能求之否?」
分類:使者帝王
《漢語大詞典》:制敕
亦作“ 制勅 ”。 皇帝的詔令。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 安樂 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span id="dx1uud7" class="book">《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jì)六》:“時露布之文,類制勅之體,蓋執(zhí)筆者悮,頗為識者所嗤?!?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論》:“置門下封駮司,使制勑無得悮者?!?/div>
《漢語大詞典》:制敕
見“ 制敕 ”。
《漢語大詞典》:制敕(制勅)
見“ 制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