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銜敕(銜敕)
遵奉皇帝的詔令。《南齊書·王融傳》:“續(xù)蒙軍號,賜使招集,銜敕而行,非敢虛扇?!?/div>
《高級漢語詞典》:檢敕
檢點,整飭
《漢語大詞典》:檢敕(檢勑)
檢查整飭。《后漢書·皇后紀(jì)上·和熹鄧皇后》:“今車騎將軍 騭 等雖懷敬順之志,而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姦猾,多干禁憲。其明加檢勑,勿相容護(hù)?!?span id="mh7vq9n" class="book">《后漢書·郅惲傳》:“ 三輔 素聞 壽 在 冀州 ,皆懷震竦,各相檢勑,莫敢干犯。”《后漢書·張酺傳》:“臣伏見 夏陽 侯瓌 ,每存忠善,前與臣言,常有盡節(jié)之心,檢勑賓客,未嘗犯法?!?/div>
分類:檢查整飭
《漢語大詞典》:畫敕(畫敕)
畫押。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押字:“是則以親署為押,已見於 三國 時矣。”原注:“ 南北朝 謂之畫敕。”
分類:畫押
《漢語大詞典》:跋敕
亦作“ 跋勅 ”。 謂撰寫詔敕。亦泛指起草官文書。 唐 元稹 《內(nèi)狀詩寄楊白二員外》:“衝街不避將軍令,跋敕兼題宰相名?!彪罚槐咀鳌?勑 ”。 五代 王仁裕 《賀王溥入相》詩:“跋勅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馬歸遲?!?/div>
《漢語大詞典》:敦敕
督察敕戒。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穀水:“﹝詔﹞使中謁者 魏郡 清淵 馬憲 ,監(jiān)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
分類:督察
《漢語大詞典》:敕印
敕符,印信。《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敘過寒溫,送過敕印,把大小軍政一一交盤明白?!?span id="zxsfdys" class="book">《清史稿·禮志九》:“ 順治 元年,命 英王 阿濟(jì)格 為靖遠(yuǎn)大將軍,征流寇,賜敕印?!眳⒁姟?敕符 ”。
分類:印信
《漢語大詞典》:敕符
古時朝廷用以傳達(dá)命令、調(diào)兵遣將的憑證。以竹木或金玉為之,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存其一,用時相合以為證信。 宋 王讜 唐語林·補(bǔ)遺二:“水部員外 劉約 直宿,會 河內(nèi) 繫囚,配流 嶺 表,夜發(fā)敕符。”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jì)略:“﹝尚寶監(jiān)﹞職掌御用寶璽、敕符、將軍印信?!?/div>
《漢語大詞典》:敕誡(勑誡)
見“ 勑戒 ”。
《國語辭典》:敕戒  拼音:chì jiè
告誡、警示?!稘h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天之見異,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固?。韓愈元和圣德〉詩:「敕戒四方,侈則有咎?!?/div>
《漢語大詞典》:敕甲
五代 時對卑職官員不發(fā)告身,中書省錄其授官制辭編號備案謂之“敕甲”。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劉岳:“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輸朱膠紙軸錢然后給,其品高者則賜之,貧者不能輸錢,往往但得敕牒而無告身, 五代 之亂,因以為常,官卑者無復(fù)給告身,中書但録其制辭,編為敕甲?!?/div>
《漢語大詞典》:遺敕(遺敕)
亦作“遺勅”。 臨終告誡。《晉書·桓溫傳》:“先帝遺敕云:‘事大司馬如事吾?!?span id="omhrn7r" class="book">《北史·韓麒麟傳》:“卒官,遺敕其子,殯以素棺,事從儉約。” 元 元明善 《參政商挺贈謚制》:“遺勑在耳,朕何敢私?”
分類:臨終告誡
《國語辭典》:敕贈(敕贈)  拼音:chì zèng
清代凡六品以下的官,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子已去世而受朝廷封贈者,稱為「敕贈」。
《漢語大詞典》:陰敕(陰敕)
猶密令。漢書·西南夷傳:“宜因其罪惡未成,未疑 漢 家加誅,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nóng)豫調(diào)穀積要害處,選任職太守往,以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
《漢語大詞典》:敕曉(敕曉)
告戒曉諭。東觀漢記·杜詩傳:“時將軍 蕭廣 放縱兵士,猝暴民間, 詩 敕曉不改,遂格殺 廣 ,還,以狀聞?!?span id="v7k7r2d"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敕,戒也;曉,開諭也。”
分類:告戒曉諭
《漢語大詞典》:敕造
奉詔令建造。紅樓夢第三回:“正門上有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div>
《漢語大詞典》:甲敕
亦作“ 甲勅 ”。 指重要的詔令、公文等。 唐 李翱 《右仆射楊公墓志》:“宰相 裴垍 素未知公,及 遂振 之譖,遂以公為吏部侍郎,重修甲勑,用備姦源?!?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 唐 大和 二年勅尚書省二十四司制勅及勅甲等,近日檢報,多稱斷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庫官,并重粘背及同書名印所斷裂縫,跋尾后云,某甲勅卷若干縫斷裂。乃知甲者、勅甲之謂也?!?/div>
分類:詔令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