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擦音  拼音:cā yīn
發(fā)音時,發(fā)音器官互相靠近,在口腔中形成縫隙,使氣流擠過時產生強烈摩擦而成的音,稱為「擦音」。如:注音符號中的ㄈ、ㄒ、ㄕ、ㄖ、ㄙ等。也稱為「摩擦音」。
《國語辭典》:半元音  拼音:bàn yuán yīn
是一種摩擦似有似無的輕度擦音。發(fā)音時聲帶作均勻的顫動,口腔開度比擦音大些,但不到發(fā)元音時的那種開口度,是介于元音和輔音之間的一種音。也稱為「半輔音」。
《漢語大詞典》:錠子油(錠子油)
黏度很低的礦物性潤滑油。適用紗錠和各種負荷小、速度高的軸承和摩擦部分。
《國語辭典》:襯布(襯布)  拼音:chèn bù
縫制衣服時墊在衣領、兩肩或褲腰等地方的布。
《漢語大詞典》:悴憏
象聲詞。衣服摩擦聲。 漢 劉向 列女傳·班婕妤:“感帷裳兮發(fā)紅羅,紛悴憏兮紈素聲?!?/div>
《國語辭典》:打擊樂器(打擊樂器)  拼音:dǎ jí yuè qì
是一種以敲、打、搖動、摩擦、刮等產生聲音的樂器族群。為英語percussion的意譯。主要分為有確定音高與無確定音高兩種。現(xiàn)在一般西洋音樂常用的打擊樂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三角鐵、鈴鼓、木琴、木魚、響板等。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也有不少打擊樂器,如特磬、編磬、鏞鐘、镈鐘、云鑼、鐃鈸、大鼓、堂鼓等皆是。也稱為「敲擊樂器」。
《漢語大詞典》:起繭(起繭)
(1).體表因常承受重壓或摩擦而生成硬皮。 艾蕪 《南行記·我的旅伴》:“抬你媽的,肩膀皮都起繭了,還沒抬夠?” 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
(2).比喻聽得膩煩、討厭。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大家略有一點興奮,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為這一類不甚可靠的傳聞,是誰都聽得耳朵起繭了的?!?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七章:“翻來翻去還不就是說那些事,耳朵都聽得起繭了?!?/div>
《漢語大詞典》:肉趼
即趼子。手掌或腳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又稱老趼。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整天要幫著 阿興 在炭窯上做活,或者到深山里去砍回松柏柴來燒炭,十指磨成肉趼,腰身瘦削得像一根枯木樁子?!?/div>
《漢語大詞典》:挼摖
揉搓,摩擦。 宋 洪邁 容齋續(xù)筆·咸杬子:“小人爭鬭者,取其葉挼摖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賴其敵。”
分類:揉搓摩擦
《漢語大詞典》:三擦
指國民黨當局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所制造的軍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鄒韜奮 《患難馀生記》第三章:“所謂‘三擦’,即在前面曾經大略談過的軍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div>
《漢語大詞典》:老趼
手掌或腳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
《漢語大詞典》:膙子
趼子。手掌或腳掌因勞動或走路時摩擦多而生的硬皮。
《國語辭典》:趼子  拼音:jiǎn zi
手掌或腳掌上因摩擦日久而生成的硬皮。
《國語辭典》:磨蹭  拼音:mó cèng
1.來回磨擦。如:「小貓在主人的腳邊磨蹭著,發(fā)出喵喵的叫聲?!?br />2.做事拖拖拉拉,動作遲緩,浪費時間?!赌鹾;ā返诙幕兀骸覆试普犞┣嗟脑?,有些膽怯,忽聽張夫人又叫她,磨蹭了一會,沒奈何,只得硬著頭皮走上來。」
3.糾纏。如:「我和姊姊磨蹭了好半天,她才肯帶我一起去看電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