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0詞典 1分類詞匯 59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纍)
亦作“ 繫累 ”。
1.拘囚;囚禁。管子·國蓄:“列陳繫纍獲虜,分賞而功?!?span id="grervfy"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成宗貞元二年》:“﹝彼強梁之徒﹞朝廷加恩以釋之,旦脫繫累,暮即行動,既不感恩,又不畏法?!?梁啟超 《現(xiàn)政府與革命黨》:“而土地之日蹙百里,與夫同胞父兄子弟之見繫累而為奴虜者,又歲觸于耳目也。”
2.束縛。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八:“繫累名利場,駑駿同一輈?!?宋 許月卿 《新安》詩:“高者無繫累,飄然出神仙。”
見“ 係累 ”。
《國語辭典》:徽纆  拼音:huī mò
捆綁犯人的繩索。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div>
《國語辭典》:法繩(法繩)  拼音:fǎ shéng
一種法器。道教法師在作法時用來調(diào)請五營兵馬或驅(qū)煞除祟時使用。也稱為「法索」。
《漢語大詞典》:釋縛(釋縛)
謂解開捆綁的繩索。 蔡東藩 《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五六回:“﹝ 高澄 ﹞待了半日,方見心上人兒,被軍士押至……當即令軍士釋縛,載以良馬,導入都中私第?!?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普式庚 《高加索累囚行》﹞中記 俄 之絶望青年,囚于異域,有少女為釋縛縱之行,青年之情意復蘇,而厥后終于孤去?!?/div>
《漢語大詞典》:系縲(係縲)
捆綁犯人的繩索。借指拘囚;捆綁。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四:“今歊燠戒時,動植咸茂,而圜墻幽圄猶有繫縲?!?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 宋 僕同官役諸處冥搜。夜至南山,聞兒啼,蹤得之,繫縲而行?!?br />見“ 係累 ”。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纍)
亦作“ 繫累 ”。
1.拘囚;囚禁。管子·國蓄:“列陳繫纍獲虜,分賞而功?!?span id="pqt6pcp"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成宗貞元二年》:“﹝彼強梁之徒﹞朝廷加恩以釋之,旦脫繫累,暮即行動,既不感恩,又不畏法?!?梁啟超 《現(xiàn)政府與革命黨》:“而土地之日蹙百里,與夫同胞父兄子弟之見繫累而為奴虜者,又歲觸于耳目也?!?br />2.束縛。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八:“繫累名利場,駑駿同一輈?!?宋 許月卿 《新安》詩:“高者無繫累,飄然出神仙?!?br />見“ 係累 ”。
《國語辭典》:系累(係累)  拼音:xì lěi
1.拘縛?!睹献印A夯萃跸隆罚骸溉魵⑵涓感?,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挂卜Q為「系壘」、「系累」。
2.妻子眷屬?!读w。卷五。豹韜。突戰(zhàn)》:「人民系累,為敵所虜,吾欲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為之奈何?!?/div>
《漢語大詞典》:系累(係絫)
見“ 係累 ”。
《漢語大詞典》:俘累
亦作“ 俘累 ”。 俘獲捆綁;俘擄。 宋 蘇軾 《代張方平諫用兵書》:“然此等皆戕殺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虛無用之地以謂武功?!?宋 陸游 《南唐書·朱元傳論》:“ 元 降,諸將束手無策,相與為俘纍以去?!?清 黃宗羲 《太垣靳公傳》:“國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為軍賞,斬刈首馘之餘,汨沒於奴隸。”
分類:俘獲捆綁
《漢語大詞典》:督并(督併)
捆綁責打。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請糧被搶》:“尀耐廳前祗候,尀耐司房典令,把我千樣凌持,把我萬般督併。動不動丟了破笠,打得我黃腫成病?!?錢南揚 校注:“督併:督,督責;併,當指絣扒,併、絣音近借用。用繩索捆翻在地叫絣扒?!?/div>
分類:捆綁責打
《漢語大詞典》:貫系(貫繫)
籍貫世系。
貫木捆綁。指被拘囚。 清 吳應箕 《南京聞易曦侯罵賊死》詩:“奄忽遭焚掠,貫係索金錢?!?br />貫穿連結(jié)。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九:“佛言持三股杖,以繩繫杖。繩不肯住,佛言近上應穿為三孔,以繩貫繫。”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車馬·牛車:“每載物於其上,必以草繩貫繫,方免傾覆。”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五節(jié):“已又于 磁州 得骨制之貝,染以綠色或褐色,狀與真貝不異,而有兩穿或一穿,以便貫系?!?/div>
《漢語大詞典》:擒執(zhí)(擒執(zhí))
捕捉捆綁。隋書·文學傳·王頍:“不能坐受擒執(zhí),以成豎子名也?!?span id="uvx3ijq" class="book">《舊唐書·武宗紀》:“其諸道進軍,并不得焚燒廬舍,發(fā)掘墳墓,擒執(zhí)百姓以為俘囚?!?/div>
分類:捕捉捆綁
《國語辭典》:累紲(纍紲)  拼音:léi xiè
原指拘系犯人的繩索。后比喻監(jiān)獄。《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于是論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累紲。」也作「縲紲」。
《國語辭典》:累紲(累紲)  拼音:léi xiè
古代用來拘系犯人的黑繩。后比喻監(jiān)獄?!段倪x。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雖怯耎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也作「縲紲」。
《漢語大詞典》:縲縶(縲縶)
捆綁,囚拘。《宋書·劉景素傳》:“王每斷獄,降聲辭,和顏色,以待士女之訟。時見 夏伯 以童子縲縶,王愴然改貌,用不加刑?!?/div>
分類:捆綁
《漢語大詞典》:系紲(係緤)
同“系絏”。捆綁。
分類:捆綁
《漢語大詞典》:徽繩(徽繩)
徽索。指捆綁罪人的繩索。亦比喻囚禁。 南朝 梁 王僧孺 《辭府箋》:“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解籙收簪,且歸初服?!眳⒁姟?徽纆 ”。
《國語辭典》:徽纆  拼音:huī mò
捆綁犯人的繩索。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div>
《國語辭典》:松綁(鬆綁)  拼音:sōng bǎng
將繩索解開。
《國語辭典》:背剪  拼音:bèi jiǎn
1.雙手在背后交叉著。如:「王伯伯習慣在黃昏時背剪雙手到公園散步?!?br />2.將雙手放在背部裍綁起來?!端疂G傳》第四六回:「將時遷背剪綁了,押送祝家莊來?!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涣兀骸钢灰娨粋€白胡老者,背剪著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