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朱語(朱語,硃語)
朱書。《元典章·吏部八·案牘》:“樞密院御史臺六部呈省文字,止有漢字朱語,別無蒙古字事目,省房就令蒙古必闍赤標譯了畢,方得呈押?!?br />(1).帝王的朱筆批示。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nèi)閣·保留宰相:“御史 彭天承 露章彈之,其硃語云:‘輔臣遵旨自恪,邪臣獻媚堪羞?!圃??!?br />(2).官府的朱書批語。《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昨日老爺差人下鄉(xiāng)拘喚小的們,見票上的硃語,是出首免罪事,打聽差人説是 薛氏 出首他丈夫謀反?!?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じC逃》:“審取逃人旗色主名并所逃月日,與窩家所供相合,徑作出首逃人硃語申解,則部審雖其逃,而窩家亦免于流徙矣?!?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一章:“無怪 張瀾 破口大罵,口口聲聲叫把朱語寫出來看!哼!這朱語卻如何寫,你們說?”
《國語辭典》:批轉(批轉)  拼音:pī zhuǎn
指文件經(jīng)批示后再轉發(fā)各有關單位。
《漢語大詞典》:鈞批(鈞批)
對長官批示的敬稱。《水滸傳》第十七回:“我自從領了這道鈞批,到今未曾得獲?!?/div>
《漢語大詞典》:朱批諭旨(硃批諭旨)
清 制,內(nèi)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筆批示,以示出于親筆。《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十一》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十一·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所載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數(shù)冊,少者以數(shù)人合一冊。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東南之土肌理橫,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積數(shù)年之疑豁然矣?!?崇彝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琦公 ( 琦善 )遞親供時,隨呈黃摺匣一扣,內(nèi)皆 宣宗 親筆硃諭?!?燕谷老人 《續(xù)孽?;ā?/span>第四六回:“不多一會兒,就硃諭下來,叫老爺回籍?!?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來有許多話寫不明白,二來上一個奏折,要起草稿,要謄正,送進宮來,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問的地方,再下詔書, 秀成 再上奏折,這樣一來,就要半個月?!?/div>
《漢語大詞典》:送票
明 制,內(nèi)閣接到外臣奏章后,先草擬批示于票簽上,然后連同奏章一并呈送皇帝朱筆批答,此謂“送票”。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閣臣典試:“而中旨忽下,命 葉 揆入闈,而起故祭酒 方德清 於家,以為之副。是時虛綸扉以待者幾三旬,一切送票本章皆自外而入,條擬旨意皆自內(nèi)而出?!眳⒁姟?票擬 ”。
《漢語大詞典》:票擬(票擬)
明 清 內(nèi)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于票簽,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 清 代設軍機處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廢。明史·鄭以偉傳:“文章奧博,而票擬非其所長?!?清 黃宗羲 《文靖朱公墓志銘》:“ 潯 帥 陳邦傅 請世守 粵西 ,如 黔國 故事。公票擬不允?!?清 黃宗羲 《文靖朱公墓志銘》:“夫未進呈曰票擬,既落紅即圣旨?!?清 昭梿 嘯亭雜錄·郭劉二疏:“凡閣中票擬俱由 明珠 指麾,輕重任意?!?/div>
《國語辭典》:留中不發(fā)(留中不發(fā))  拼音:liú zhōng bù fā
皇帝將臣子的奏章留在宮中,不批示亦不交給相關部門執(zhí)行。《明史。卷二四三。列傳。馮從吾》:「陛下郊廟不親,朝講不御,章奏留中不發(fā)。」《鏡花緣》第一五回:「老夫自從嗣圣元年因主上被廢,武后臨朝,心中郁悶,曾三上封章,勸其謹守婦道,迎主還朝,武后俱留中不發(fā)?!?/div>
《國語辭典》:差批  拼音:chāi pī
公文的批示。《水滸傳》第三六回:「解開文書袋來,看了差批,眾人只叫得慚愧。」
分類:公文批示
《國語辭典》:核批  拼音:hé pī
指上級的審核批示。如:「把這問題送上級核批再說?!?/div>
《國語辭典》:批條(批條)  拼音:pī tiáo
指上級官員所下的條諭。
《漢語大詞典》:批落
(1).謂舊時主考官在考生試卷上批加“落第”二字。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如有 李白 名字卷子,不問好歹,即時批落。”
(2).批示交下。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z驗》:“凡命案,上司批落,速確檢審,妥招解報。”
《國語辭典》:批件  拼音:pī jiàn
指經(jīng)上級批覆的文件。如:「事情常因等批件而耽擱了?!?/div>
《國語辭典》:批駁(批駁)  拼音:pī bó
批評、駁斥。《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胡中立聽他此言,無可批駁,便說道:『自古至今,有幾個完人?』」
《漢語大詞典》:批反
批示答復。 宋 沈括 《夢溪補筆談·雜志》:“前世風俗:卑者致書於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故紙尾多作‘敬空’字,自謂不敢抗敵,但空紙尾以待批反耳?!?/div>
分類:批示答復
《國語辭典》:批覆  拼音:pī fù
上級對下級的報告加以批示、答覆。如:「報告長官,我們都等著您的批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