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吹指  拼音:chuī zhǐ
用手指夾住嘴唇,吹氣使發(fā)聲。
《國語辭典》:撥弦樂器(撥弦樂器)  拼音:bō xián yuè qì
用手指、指甲或撥片來彈撥演奏的弦樂器。如古箏、琵琶、豎琴、曼陀林及吉他等。
《國語辭典》:整手甲  拼音:zhěng shǒu jiǎ
初生兒第一次修剪手指甲與腳趾甲。
《國語辭典》:鷹爪功(鷹爪功)  拼音:yīng zhǎo gōng
一種功夫。攻擊對手時(shí),手指彎曲如鷹爪,故名。
《國語辭典》:彈指神功(彈指神功)  拼音:tán zhǐ shén gōng
一種可用手指力道將物彈出的功夫。如:「楚香帥的彈指神功是武林一絕。」
《國語辭典》:烏腳?。跄_?。 ?span id="jn3unrk" class='label'>拼音:wū jiǎo bìng
病名。因肢體末梢血管阻塞,引發(fā)手指腳趾末端壞死的疾病。患部有麻木、發(fā)冷、皮膚發(fā)黑、刺痛、腐爛的病狀。一旦發(fā)病,常自腳盤向上伸延,侵蝕到小腿或上肢。病人也常罹患皮膚和其他內(nèi)臟器官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原因可能與飲用含砷量過多的河水或井水有關(guān)。
《國語辭典》:羞羞臉(羞羞臉)  拼音:xiū xiū liǎn
用手指頭在臉上比劃,譏笑別人不知羞恥。如:「她對小玩伴羞羞臉的模樣,十分可愛?!挂沧鳌腹文樒ぁ埂?/div>
《國語辭典》:搔背爬  拼音:sāo bèi pá
搔背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長柄,可搔手無法搔到之處。也稱為「不求人」、「如意」。
《國語辭典》:炭筆畫(炭筆畫)  拼音:tàn bǐ huà
一種素描。以炭筆為作畫的工具,并用手指、饅頭或布擦拭畫面,藉以分出深淺不同的色調(diào)。
《國語辭典》:二拇指  拼音:èr mǔ zhǐ
第二根指頭。即食指。
《漢語大詞典》:唿哨
(1).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時(shí)發(fā)出的尖銳的聲音。《水滸傳》第十八回:“我與你分一半人,都是步行去,先望他后門埋伏了;等候唿哨響為號(hào),你等向前門只顧打入來?!?span id="srmlzty" class="book">《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fā)跡》:“唿哨一聲,眾人仍分作兩隊(duì),下了小船,飛也是搖去了?!?沈從文 《邊城》四:“于是這水手吹著唿哨,作出一個(gè)古怪的記號(hào)?!?丁玲 《田家沖》:“哥哥沒有理會(huì)她,口里打著唿哨,低低的吹著什么?!?br />(2).呼嘯。 周而復(fù) 《白求恩大夫》一:“山風(fēng)頂大,唿哨地掠過屋頂,撫弄著玻璃窗,發(fā)出清脆的聲音?!?王汶石 《風(fēng)雪之夜》:“大風(fēng)繼續(xù)唿哨著,雪花不時(shí)偷偷地從門縫里鉆了進(jìn)來?!?/div>
《漢語大詞典》:刮鼻子
用手指揩刮對方的鼻梁,表示戲弄、責(zé)罰。有時(shí)亦指挨批評。 艾明之 《雨》:“四個(gè)二十來歲的青年工人正在那里玩‘刮鼻子’。”《花城》1981年第5期:“假若今天自己身上無錢,怕就要給那個(gè)妹子刮鼻子了?!?span id="rpnkw9h" class="book">《小說選刊》1981年第8期:“一個(gè)頭戴電焊帽的小個(gè)子工人,從鐵架上爬下來,一看 柴老書記 手中那把電焊條,明白自己要挨‘刮鼻子’了,直挺挺地立在那兒?!?/div>
《國語辭典》:刮臉皮(刮臉皮)  拼音:guā liǎn pí
用手指頭在臉上比劃,譏笑別人不知羞恥。如:「像他這種白吃白喝、游手好閒的人,早該被狠狠的刮臉皮了。」也作「羞羞臉」。
《漢語大詞典》:頂指(頂指)
做針線活時(shí)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白雪遺音·馬頭調(diào)·貨郎兒:“新添的,白銅頂指,上鞋錐上,廣條京針,時(shí)樣高底梅花瓣。”參見“ 頂針 ”。
《國語辭典》:頂針(頂針)  拼音:dǐng zhēn
1.縫紉時(shí)奪在手指上的金屬環(huán)。環(huán)上滿布小凹點(diǎn),用來推針穿布,以免針扎到手。也稱為「針箍」、「指沓」。
2.前后接連著?!缎咽篮阊?。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這個(gè)縣丞乃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美缺,頂針挨住,趙昂用了若干銀子方才謀得。」
《國語辭典》:觸診(觸診)  拼音:chù zhěn
醫(yī)生在替病人作檢查時(shí),須用手指直接接觸病人身體的診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