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之感應。感屬于眾生,應屬于佛。玄義六上曰:「經中機語緣語,并是感之異目,悉語眾生。(中略)應是赴義。」三藏法數(shù)三十七曰:「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xiàn)眾水。」正法華經一曰:「無數(shù)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勾笕战浭枰辉唬骸该罡忻顟?,不出阿字門?!菇鸸饷魑木淞唬骸竷敉寥两浽疲罕娚喽确?,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同記曰:「今從圓說始究經意,良以自他性本不二,方有能感及有能資。」因是臺宗立四機四應。(參見:感應妙)
【佛學常見辭匯】
感是感召,應是應現(xiàn),謂我對佛菩薩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xiàn),以滿我之所愿。
【俗語佛源】
語出《法華經》卷一:「無數(shù)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褂帧洞笕战浭琛肪硪唬骸该罡忻顟怀霭⒆珠T。」指眾生由虔誠祈念佛菩薩而得到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俗語中泛指神明對人事的反響。如明·沈鯨《雙珠記·僧榻傳音》:「惡有惡報,感應之常。」亦謂受影響而引起反應。如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梗ㄎ馁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