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業(yè)所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各人為同一之業(yè)。而感同一之果也。又名共業(yè)共果。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共業(yè)共果,即眾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種的業(yè)因,就會召感同一種的業(yè)果。
感驗
【佛學大辭典】
(傳說)不空三藏仁王咒感驗,見宋高僧傳不空傳,三寶感應錄中。舊譯仁王經感驗,見三寶感應錄中。代宗皇帝講仁王般若降雨感驗。見三寶感應錄中。
本感應妙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本門十妙之一。眾生之感與佛之應,共為不可思議也。
阿難感七夢
【佛學大辭典】
(傳說)出七夢經,經律異相十五,六帖七。(參見:夢)
冥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同冥應。
修因感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修善惡之因而感苦樂之果也。嘉祥大經疏曰:「法藏修因感凈土果?!轨`芝小經疏上曰:「今經即以彌陀修因感果依正莊嚴不思議為所詮理?!?br />【佛學常見辭匯】
修怎么樣的因就會招感怎么樣的果。
業(yè)感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善惡之業(yè)因,感苦樂之果者。秘藏寶鑰中曰:「夫災禍之興。略有三種:一時運,二天罰,三業(yè)感?!?br />【佛學常見辭匯】
善惡業(yè)因能招感苦樂的果報。
業(yè)感緣起
【佛學大辭典】
(術語)緣起論之一種,說世界自他一切之萬象,為依吾人業(yè)因而感生之理。(參見:緣起)
感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由作之業(yè)因而招某結果也。戒疏四下曰:「因不虛設,必能感果。」
【佛學常見辭匯】
由所作的業(yè)因招感應得的果報。
感通傳
【佛學大辭典】
(書名)外題道宣律師感通錄。內題宣律師感天侍傳。因之一名感通傳,又云感通錄,又曰律相感通傳。一卷。記道宣師,感天人來降,付與戒律事相問答者。案一卷之傳錄,蓋記感通一部分者歟。然據(jù)釋門正統(tǒng)八謂「又言此土雪蹤,西天圣跡。計有三千八百馀條。隨問隨錄。為感通傳」,所錄不止一卷也。
感通錄
【佛學大辭典】
(書名)(參見:感通傳)
感進
【佛學大辭典】
(術語)感為感應,進為精進。精進習學之人,得佛之感應。感生于進,故曰感進。
感應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之感應。感屬于眾生,應屬于佛。玄義六上曰:「經中機語緣語,并是感之異目,悉語眾生。(中略)應是赴義。」三藏法數(shù)三十七曰:「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xiàn)眾水。」正法華經一曰:「無數(shù)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勾笕战浭枰辉唬骸该罡忻顟?,不出阿字門?!菇鸸饷魑木淞唬骸竷敉寥两浽疲罕娚喽确?,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同記曰:「今從圓說始究經意,良以自他性本不二,方有能感及有能資。」因是臺宗立四機四應。(參見:感應妙)
【佛學常見辭匯】
感是感召,應是應現(xiàn),謂我對佛菩薩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xiàn),以滿我之所愿。
【俗語佛源】
語出《法華經》卷一:「無數(shù)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褂帧洞笕战浭琛肪硪唬骸该罡忻顟怀霭⒆珠T。」指眾生由虔誠祈念佛菩薩而得到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俗語中泛指神明對人事的反響。如明·沈鯨《雙珠記·僧榻傳音》:「惡有惡報,感應之常。」亦謂受影響而引起反應。如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梗ㄎ馁t)
感應道交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之道互相交通也。法華文句六下曰:「始于今日,感應道交,故云忽于此間,會遇見之。」
【佛學常見辭匯】
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感應妙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妙之一。眾生感佛菩薩靈應之善根發(fā)動曰機,應此機而垂佛菩薩之利益曰應。是有四句:一冥機冥應。于過去善修三業(yè),于現(xiàn)在未運身口,籍于往昔之善根,是為冥機。雖不現(xiàn)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為冥應。二冥機顯應。于過去植善,冥機已成,得值佛聞法,于現(xiàn)前得利益者。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現(xiàn)在何嘗修行,諸佛照其宿機而自往度之也。三顯機顯應。現(xiàn)在之身口意,精勤不惰,能感降臨。如須達長跪,佛往祇洹,月蓋曲躬,圣臨門閫。又如今之行人,禮懺道場,能感靈應者是也。四顯機冥應。人于一世勤苦,現(xiàn)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即顯機冥益也。法華玄義六上曰:「眾生根性百千,諸佛巧應無量。(中略)今略言有四:一者冥機冥應,二者冥機顯應,三者顯機顯應,四者顯機冥應。」
【三藏法數(shù)】
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xiàn)眾水,不可思議。經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