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4詞典 2分類詞匯 162
《國語辭典》:駭汗(駭汗)  拼音:hài hàn
因驚駭而出汗。唐。韓愈元和圣德〉詩:「末乃取辟,駭汗如寫?!?/div>
《漢語大詞典》:震詟(震讋)
震驚畏懼;使震驚恐懼。《漢書·張湯傳》:“乃遣 山 ( 狄山 )乘鄣。至月餘, 匈奴 斬 山 頭而去。是后羣臣震讋?!?宋 蘇軾 《轉(zhuǎn)對(duì)條上三事狀》:“慎重刑罰,則笞杖之法,足以震讋?lì)B狡?!?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三篇第十二章附錄:“今我民黨,賡續(xù)起義……如火如荼,如熊如羆, 滿 吏震讋?!?/div>
《國語辭典》:變?nèi)荩ㄗ內(nèi)荩 ?span id="4dt2mca" class='label'>拼音:biàn róng
改變臉色。多指發(fā)怒或驚恐。如:「中韓斷交的消息傳來,人人為之變?nèi)?。」《列子。說符》:「楊子戚然變?nèi)荩谎哉咭茣r(shí),不笑者竟日?!?/div>
《國語辭典》:怯怯  拼音:què què
1.膽小而畏縮不前的樣子。唐。元稹 唐故使持節(jié)萬州諸軍事萬州刺史賜緋魚袋劉君墓志銘:「是時(shí)賊始盛,陳許懷汝之眾,怯怯未振舉?!?br />2.嬌羞的樣子。元。關(guān)漢卿《玉鏡臺(tái)》第三折:「我坐著窄窄半邊床,受了他怯怯兩拜禮?!?/div>
《國語辭典》:怔忡  拼音:zhēng chōng
1.驚悸的樣子。《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三日來,心怔忡無停息,意金華妖物,恨妾遠(yuǎn)遁,恐旦晚尋及也?!?br />2.中醫(yī)上指心跳劇烈的癥狀?!都t樓夢(mèng)》第七○回:「連連接接,閒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癡,語言常亂,似染怔忡之疾?!?/div>
《漢語大詞典》:震搖
(1).驚恐動(dòng)蕩。新唐書·魏知古傳:“乖人事,違天時(shí),起無用之作,崇不急之務(wù),羣心震搖,眾口藉藉。陛下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2).震動(dòng),搖晃。 茅盾 《子夜》十九:“外邊鐘聲大震,開市了!接著是做交易的雷聲轟轟地響動(dòng),似乎房子都震搖?!?徐遲 《狂歡之夜》:“他劇烈地震動(dòng)了,睡意安全震搖掉了。”
《國語辭典》:震怖  拼音:zhèn bù
震驚害怕?!稘h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自是之后,匈奴震怖?!埂度龂萘x》第三回:「盧尚書海內(nèi)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分類:驚恐
《漢語大詞典》:怪駭(怪駭)
驚恐,驚訝。 宋 司馬光 《留吳奎札子》:“其罰太重,能不怪駭?!?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士皆安卑習(xí)陋久矣,一旦見有軒昂峭異者,其怪駭宜哉!” 康濯 《東方紅》第十四章六:“ 永慶 實(shí)在怪駭?shù)美惚牨犝f不出話來!”
分類:驚恐驚訝
《漢語大詞典》:驚騷(驚騷)
(1).驚恐騷亂。 宋 歐陽修 《再論水洛城事乞保全劉滬札子》:“風(fēng)聞 周詢 近有奏來,為 水洛 蕃 族見 狄青 枷取 劉滬 等,因致驚騷, 周詢 卻乞?qū)?滬 等往彼,由此足驗(yàn) 劉滬 能以恩信服彼一方?!?br />(2).指驚嚇騷擾。 宋 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頃自虜寇驚騷, 淮 人奔迸南渡,生理破壞,田舍荒墟。”
《漢語大詞典》:肌粟
因遇驚恐或寒冷而在皮膚上隆起小疙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董生:“待之既久,足冰肌粟,故借被以自溫耳?!?許杰 《鄰居》四:“本來是不十分膽大的 金龍 現(xiàn)在聽他們說著,雖然不同小孩兒一樣的怕懼,但周身也曾經(jīng)起了一次肌粟。”
《漢語大詞典》:震掉
(1).震顫,抖動(dòng)。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其后 胡瑗 改鑄編鐘,遂圓其形而下垂,叩之揜鬱而不揚(yáng),其鎛鐘又長甬而震掉,其聲不和。”宋史·樂志一:“乃試考擊,鐘聲弇鬱震掉,不和滋甚?!?br />(2).驚駭,驚恐。 宋 蘇軾 《滟滪堆賦》:“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zhàn)乎 灧澦 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鬭?!?元 李朝瑞 《天馬賦》:“瞬息千里,百獸為之震掉;奮迅長鳴,萬騎為之辟易。” 清 譚嗣同 《報(bào)劉淞芙書》二:“故拙詩用涯字韻,一聞足下問難,不覺震掉失圖,亟思改易?!?/div>
《漢語大詞典》:寒粟
亦作“ 寒粟子 ”。 因受冷或驚恐等皮膚上形成的小疙瘩。《水滸傳》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來,説道:‘慚愧!驚殺下官!’看身上時(shí),寒粟子比餶飿兒大小?!币槐咀鳌?寒栗子 ”。 明 顧起綸 國雅品·閨品:“其( 賽貞 )《寄妹三四》云:‘寒粟侵肌玉,秋蓬亂鬢蟬?!?/div>
《國語辭典》:吁吁  拼音:xū xū
1.喘氣聲。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三折:「我這里立不定、吁吁的氣喘,我將這繩頭兒呵的來覺軟。」元。劉庭信〈寨兒令。夜未央〉曲:「喘吁吁嬌滴滴,香馥馥汗浸浸?!?br />2.驚恐的樣子。唐。柳宗元 乞巧文:「吁吁為詐,坦坦為忝,他人有身,動(dòng)必得宜。」
《漢語大詞典》:讻讻
亦作“詾詾”。
1.喧爭(zhēng)貌,議論紛紜貌。 漢 桓寬 鹽鐵論·利議:“﹝諸生﹞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辯訟公門之下,訩訩不可勝聽?!?span id="r28puqk" class="book">《晉書·劉毅傳》:“天下訩訩,但爭(zhēng)品位,不聞推讓,竊為圣朝恥之?!?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一:“ 太祖 聞之懼,密以告家人曰:‘外間詾詾如此,奈何?’” 清 黃景仁 《大雷雨過太湖》詩:“華堂豈少失箸客,此時(shí)萬口方詾詾?!?br />2.驚恐不安貌。三國志·蜀志·趙云傳“ 云 遂隨從,為 先主 主騎” 裴松之 注引《趙云別傳》:“ 云 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 袁公 私明將軍也?!?span id="e33t0lq"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詔始下,人情訩訩, 河北 轉(zhuǎn)運(yùn)使 李昭述 乘疾置日行數(shù)舍,開諭父老,眾始安?!?/div>
分類:驚恐不安
《漢語大詞典》:驚慚(驚慚,驚慙)
亦作“ 驚慙 ”。 驚恐而慚愧。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驃騎讓封表》:“一省驚慙,再悸魂府?!?唐 裴铏 《傳奇·孫恪》:“吟諷慘容,后因來褰簾,忽覩 恪 ,遂驚慙入戶。” 宋 張耒 《謝得請(qǐng)表》:“罔俾造朝,更佩恩榮之從欲。內(nèi)循安便,未免驚慚?!?清 獨(dú)逸窩退士 笑笑錄·噴帝:“一日食次, 寧王 錯(cuò)喉噴上鬚,王驚慚不遑?!?/div>
分類:驚恐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