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念(鄉(xiāng)念)
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南朝 梁 何遜 《望廨前水竹答崔錄事》詩:“鄉(xiāng)念一邅迴,白髮生俄頃?!?/div>
《漢語大詞典》:緬慕(緬慕)
思念向往。《宋書·后妃傳·文帝沉婕妤》:“昔 豳 都追遠,正邑纏哀,緬慕德義,敬奉園陵?!?唐 楊巨源 《秋夜閑居即事寄廬山鄭員外蜀郡符處士》詩:“悵懷 石門 詠,緬慕 碧雞 游?!?/div>
分類:思念向往
《漢語大詞典》:慕思
向往;仰慕思念。戰(zhàn)國策·趙策三:“今君易萬乘之強 趙 ,而慕思不可得之小 梁 ,臣竊為君不取也。”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萬物熙熙,懷而慕思?!?馬其昶 《〈濂亭集〉序》:“讀先生文,因寄其慕思於千載上,不知世變之何所終極,乃慨然而書之?!?/div>
《漢語大詞典》:久念
(1).反復深思。后漢書·竇憲傳:“帝大怒,召 憲 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 沁水公主 )田園時,何用愈 趙高 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br />(2).長久思念。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臨海嶠初發(fā)疆中作》詩:“戚戚新別心,悽悽久念攢。” 唐 杜甫 《得舍弟消息》詩:“亂后誰歸得,他鄉(xiāng)勝故鄉(xiāng),直為心厄苦,久念與存亡?!?/div>
《漢語大詞典》:別念
(1).離別的思念。 南朝 梁 庾肩吾 《侍宴餞張孝總應(yīng)令詩》:“別念動神襟,華文切離貺?!?唐 王勃 《秋江送別》詩之一:“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br />(2).雜念。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良知上留得些子別念掛帶,便非必為圣人之志矣?!?/div>
《國語辭典》:錦字書(錦字書)  拼音:jǐn zì shū
織在錦上的文書。參見「璇璣圖」條。后泛指妻子寫給丈夫的書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出:「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div>
《國語辭典》:顧思(顧思)  拼音:gù sī
眷顧思念。漢。蔡琰〈悲憤詩〉二首之一:「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div>
分類:眷念思念
《漢語大詞典》:思望
(1).思念想望?!柏M不爾思” 漢 鄭玄 箋:“我豈不思望女乎?”后漢書·盧芳傳:“謹奉天子玉璽,思望庭闕?!?br />(2).思慕向往。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昔 王莽 之敗,豪杰并起,跨州據(jù)郡,欲弄神器,於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厚薄也?!?/div>
《漢語大詞典》:潛懷(潛懷)
(1).謂內(nèi)心的思念。 唐 姚鵠 《將歸蜀留獻恩地仆射》詩之二:“應(yīng)憐死節(jié)無門效,永嘆潛懷似轉(zhuǎn)蓬?!?br />(2).暗藏;暗蓄。《三國演義》第四回:“ 董 賊潛懷廢立圖, 漢 家宗社委丘墟?!?/div>
《漢語大詞典》:興慕(興慕)
引起思念、景仰。 晉 潘岳 《懷舊賦》:“既興慕于 戴侯 ,亦悼 元 而哀 嗣 。”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瞻棟宇而興慕。” 唐 柳宗元 《虞鳴鶴誄》:“行道咨嗟,觀禮興慕?!?清 曾國藩 《書儀禮釋義后》:“亦足使篤古之士低徊而興慕也?!?/div>
分類:思念景仰
《漢語大詞典》:延想
長久的思念。 唐 盧仝 《自君之出矣》詩:“玉簟寒悽悽,延想心惻惻。”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俟 江 南平,可暫來相見否?無他,但一慰延想爾?!?/div>
分類:長久思念
《國語辭典》:勞結(jié)(勞結(jié))  拼音:láo jié
煩惱、郁結(jié)。三國魏。曹丕與吳質(zhì)書〉:「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jié)。」唐。釋元照〈凈心誡觀法序〉:「謂心異物為物轉(zhuǎn)心,吸攬塵緣積成勞結(jié)。」
《漢語大詞典》:思負(思負)
思念罪過。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乃廢 平 為民,徙 梓橦郡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諸葛亮 又與 平 子 豐 教曰:‘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 公琰 推心從事,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span id="72ergj5" class="book">《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思負,謂思其罪負也。”
分類:思念罪過
《漢語大詞典》:首疾
指因思念引起的頭痛。《詩·衛(wèi)風·伯兮》:“愿言思 伯 ,甘心首疾?!?鄭玄 箋:“我憂思以生首疾?!?南朝 宋 鮑照 《懷遠人》詩:“思君成首疾,欲息眉不伸?!?南朝 梁 何遜 《劉博士江丞朱從事同顧不值》詩:“心期不會面,懷之成首疾?!?/div>
分類:思念頭痛
《漢語大詞典》:泮然
(1).釋然。思念、疑慮等消除貌。 唐 劉禹錫 《答柳子厚書》:“相思之苦懷,膠結(jié)贅聚,至是泮然以銷?!?span id="ku2j90i" class="book">《新唐書·儒學傳下·陳京傳》:“帝泮然,於是定遷二祖于 興圣廟 ?!?br />(2).區(qū)別貌。泮,通“ 判 ”。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九》:“有位與有德,泮然二途;治經(jīng)之儒與明道之儒、政事之儒,又泮然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