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桂有根,字徵實,河南汝寧府汝陽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山東金鄉(xiāng)縣知縣,愛重文士。巡撫都御史周永春微時為有根所賞拔,三年奏最,擢工科給事中,督修乾清宮。值神宗張樂別苑,聞有根驟從,聲顧左右曰:桂髯來也!次日以荒淫疏上,帝為改容。由六科左右給事中遷吏科都,轉(zhuǎn)南太常少卿,遷左通政,尋轉(zhuǎn)太常寺卿。怡情山水十馀年,無復求進意。升工部右侍郎,致仕歸,卒諭賜祭葬,崇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施重光(16世紀—17世紀),字慶徵,山西都司振武衛(wèi)人。施重光曾跟隨王家屏游歷,入五臺縣師氏籍中萬歷七年(1579年)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會試二百八十一名,成進士二甲三十二名,廷對時直指時政弊端,不避權(quán)貴,獲授大理寺觀政。之后他任職戶部主事、刑部廣東司主事、轉(zhuǎn)郎中,因為剛直遭罷官,著有《主臣言》、《代州志賦》、《徵唐詩選》、《近體集》行世。
人物簡介
李光輝(1560年—?),字文徵,號新宇,山西太原府太原右衛(wèi)籍。己卯鄉(xiāng)試四十七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二十九名,登三甲第二百五十三名進士。都察院觀政,官監(jiān)察御史,巡按直隸,恬靜慈惠,睦族篤交,為鄉(xiāng)里稱仰。
人物簡介
孝徵,字永思,號玄海,海鹽人,萬歷戊戌進士,授工部主事,轉(zhuǎn)郎中,督理淮陽河道,升河南副使。居官勤悴,不茍取與,雅耽篇詠。在淮揚時,俗多水嬉,長橋風月甲天下。公暇輒命小舟具肴核茗酒,同四方名士客于是者,為汗漫游。游必有詩,每流傳民間,婦人孺子皆能歌之,以為盛事。有玄暢閣集。維基
沈孝徵,字原萬,浙江嘉興府海鹽縣錦繡里人。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歷工部都水司主事、郎中,官河南汝南道副使,信陽錄囚,多所矜釋。有周某者,孝徵奇其才,釋使就試,是年中式。殲境內(nèi)巨盜,創(chuàng)長橋跨淮,以利光州病涉者。坐忤上官歸。著有《玄畼閣集》十二卷。弟沈誼徵,以諸生入國學,授山東按察司經(jīng)歷,歷鳳陽府通判,流寇充斥,鳳督朱大典愛其才,檄為軍前贊畫,以勞歿。著有《香云庵稿》、《閒閒集》。
人物簡介
史旌賢,字廷徵,云南大理府云南縣籍,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云南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一百八十五名,登三甲第一百七十八名進士。授內(nèi)江縣知縣,擢升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十六年三月升浙江按察司僉事,十七年四月調(diào)任湖廣,十八年八月升貴州右參議。二十二年十二月起補湖廣僉事,二十四年正月調(diào)任江西,二十六年五月升四川右參議,分守川北道,二十八年二月升馬湖兵備副使,改任湖廣副使,四十年三月升本省右參政。
人物簡介
字圣徵,號月沙,少號秋崖,或曰習靜,或曰癡庵,晚號保晚亭主人。月沙先生集·汪煇序
今之言詩者。輒以漢魏三唐為云云。不知一代有一代之詩。一人有一人之詩不相肖也。意各寫其真。情各標其勝。韻各領其奇。法各窮其變。非志超古今。學邁往圣者。不能吐胸中之錦繡。發(fā)玄奧之精華。頃讀李君號月沙圣徵者之佳制。音韻宏亮。氣概超群。若綴之華重其新。既槁之葉復其潤。生意洋然。神理煥發(fā)。卓異曹劉。駕軼李杜。而上之陵漢魏。下之逾三唐者也。余仰嘆之。李君真人杰者乎。竊意君之為君。不啻詩之為詩也。蓋君再柄文衡。六典禮曹。父祖子孫。青云繩武。相接揚芳。且也君之壽臻南極。福并東華。儼稱千載一時之盛。名譽重于鄉(xiāng)邦。聲實隆于中國。勤勞王事。盡節(jié)輸忠。旋乾轉(zhuǎn)坤。奠社稷于靈長之慶。調(diào)元贊化。撫黎庶于于變之天。立功立德。名垂不朽。建勛建業(yè)。奕世流芳。吁。李君真詩中之白眉者哉。余再玩之。不覺心悅神怡。勉爾續(xù)貂。敢以一言為序。 皇明賜進士第奉政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汪煇撰。月沙集·姜曰廣序
予以今皇帝之年。銜命朝鮮。未旬日。復以他命行。獨館伴李君周旋差久。一日。月沙手詩一帙。屬予序之。余既卒業(yè)。作而嘆曰。美哉彬彬乎。我國家之文治。于斯為盛矣。昔人有言。聲詩污隆。關乎世運。豈不然哉。詩三百篇。非圣臣名佐之筆。即田畯紅女之詞。大以昭其功德。微以寫夫性情。初未嘗抽繪章句。臨摹繩墨。思欲爭千秋于藝苑也。然而質(zhì)契神明。休符造化。后之才人詞客。鏤心刻腎。曾不得窺其堂奧焉。揆厥所由。時則大和元氣盎溢。在三代宇宙間故也。惟我國家號稱極治。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沕潏曼羨。郁郁乎煥哉。直與唐虞三代比烈矣。風美所扇。人文郁流。云蒸霞變。說者謂詩道極衰于宋元而大備于昭代。非虛語也。東國沐浴文化。比于時夏元氣之所鼓蕩。故其學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響。以鳴一代之休。而李君以家學淵源。素稱此中名宿。其大業(yè)彬彬。見推中朝宗匠。不亦宜乎。隨遇臻變。獨造真境。汪先生斯為不佞矣。且夫詩道。豈易言哉。胸情直舉。多任流移。則氣格不振。法律嚴持。好作矜莊。則風趣頓傷。是以兩家各以所長。交相為譏。卒亦不相為用。何人鮮備善。亦元氣既漓。天實生才。有至有不至也。宗自然之說者。哆口關關睢鳩出于何典。得毋受人之形。復求人道于空桑乎。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為人。亦誠有所不可。何則。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此則仿古之過也。原其所指宗。以究其所踵。受兩家疵累。斯可得而論也。夫惟有溫柔敦厚之旨。而無卑靡纖促之習。難矣哉。詩三百篇。往往可歌可詠。所以為盛世之元音也。若李君者。庶幾近之矣。詩曰。鳳凰鳴矣。于彼高岡。言瑞應也。鳳凰鏘鏘之鳴。中律中呂。誰為為之。感于其氣然耳。元氣所召。有物來相。聲歌之發(fā)。不求工而自工。所謂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顧失之乎。李君于是乎能鳳鳴矣。夫陳詩達俗。正使臣之職也。予持是編。歸將藉手以獻明庭。登諸紀載。用昭我國家之文治。騰衍海外者如此。嗚呼。豈不盛哉。 皇明賜進士第欽差正使翰林院編修起注經(jīng)筵展書官南州姜曰廣。拜撰。月沙集·梁之垣序
夫詩。言之文者也。言發(fā)于志。文生于情。如噫氣吹萬。于喁自鳴??倢偬旎[。各國之詩。名之曰風。彼其途歌巷吟之音。非必學士詞人之調(diào)。而圣人用以冠詩首。文貴天然。是之取爾。三百后。詩盛于唐。其時家列鼓吹。惟太白稱為仙才。豈非以口頭妙辭。一派天機。獨風人之致乎。晚世之詩。悖烈祖而禰近宗。推敲摹擬。以為此輞川也。此少陵也??坍嬘?。天趣愈索。若隋園之剪?。終謝春華。無問秋實矣。東國之于詩學。若性之者。稚子女流。咸嫻聲律。而李月沙夙慧奇潁。早主文盟。奚囊之蓄更富。予索之。止睹其紀行一帙。圭復數(shù)過。則見夫豪宕而無傷蕩。飄逸而無傷媚。精工而無傷巧。兼眾善之美。發(fā)正始之音。其青蓮之后身耶。彩毫之嫡派耶。然予觀月沙。有進于詩者。學包二酉而不論文。胸藏萬甲而不言兵。玄參五派而不談禪。落落于世境之中。矯矯于風塵之外。樸之未雕。玉之在璞。吾無以相其為人。其性地覺有異焉。吐鳳天成。雕蟲馀緒。詩也云乎哉。是為序。 皇明欽差宣諭監(jiān)軍道河南按察司副使東牟梁之垣撰。月沙集·張維序
自歐陽氏論文章有窮而后工之語。操觚家多稱引為口實。夫雕蟲寒苦之徒風呻雨喟。啽哢飛走。爭妍丑于一言半辭者。以是率之猶可也。乃若鴻公哲匠冠冕詞壇。彰其色而黼黻青黃。協(xié)其聲而笙簧金石。以大鳴一世者。此其人與才。豈囿于窮途之域。而格其巧拙哉。歷觀前代豪杰之士。以文章致身宰輔。兼擅藝苑之譽者。蓋曠世罕覯。而唯我朝為最盛。此殆祖宗右文之效。若故相國月沙李公。真其人哉。公自布衣時。已有盛名。甫釋褐。攝官起居注。宣廟臨朝。見公記注贍敏。為倚案注目久之。不覺研滴墜水沾公衣。命黃門拭之。此公受知之始也。兵亂后恒管槐院文書。每一篇進。上未嘗不稱善。錫賚相踵?;蛎涍M草本。及辨誣事起。特命進秩充副使。所草奏本同時應制者凡數(shù)人。而獨公作稱旨。華人見者萬口傳誦。至廷臣覆議。稱其明白洞快。讀之令人涕涔涔欲下。自是公之文名。遂震耀寰宇矣。無何而踐八座握文衡。為一代宗匠。論者謂文人遭遇之盛。古今鮮公比云。宣廟知公雖深。然無如消長之數(shù)何。竟未能究其用。尋遘否運。當彝倫變故之際。守正不撓。屢阽不測及今上龍飛。公與諸耆碩同被眷遇。竟膺大拜。艱危之日。盡瘁彌綸。惓惓忠愛之誠。屢形于章疏。而公亦已老矣。公于文詞。天才絕人。雖高文大冊。多口占立就。而辭暢理盡。自中繩墨。宣廟嘗稱之曰。寫出肺肝。蘊籍典重。其知公也至矣。公既沒而諸子將行家集。謂維嘗出公門下。辱徵弁卷之文。噫。公之文章。不唯國人知之。天下之人舉知之。晚生末學。強欲贅以一言。是何足為公重哉。然維嘗觀皇朝汪學士煇敘公朝天詩。有曰生意洋然。神理煥發(fā)。卓異曹劉。駕軼李杜。夫汪公身生華夏文明之會。其所見者大矣。而朝天一稿。在公特豹文之一斑耳。然其稱道乃爾。如使汪公盡見其所未見。其為說豈止于是耶。夫文章。世固不乏。若公雍容大雅。得質(zhì)文之備。內(nèi)以明主為知己。外為中華所稱慕。施之廊廟則藻飾治道。用之急難則昭雪國誣。名實純粹。照映竹素。古人所謂經(jīng)國大業(yè)不朽盛事者。非公其誰當之。公之詩文。以卷計者八十有一而續(xù)集不與焉。國朝名家集。未有若是多者。易大傳曰。富有之謂大業(yè)。不如是。何以稱大家數(shù)。嗚呼盛哉。(德水張維撰。)月沙集·宋時烈序
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說者謂君臣父子各止其所。此則圣人之文也。下此而如鄭國之辭命。既見稱于圣人。而朱子亦善其能說義理。則其為數(shù)世之福也信矣。又孔子嘗嘆二代之文獻無徵。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蓋觀于正考。甫得商之名頌。以祀先王。而孔子得以編于詩后。則豈亦洪范微子諸書。亦宋之自出耶。蓋有獻然后有文。鄭之辭命。微東里諸人。則誰能草創(chuàng)而潤色之。殷商之季。茍無微箕膠鬲諸賢。則其遺俗流風??傻靡源嬉?。其在我朝。則月沙李文忠公諱廷龜字圣徵。其殆庶幾乎。公自在小官。已掌絲綸。以至仁祖改玉之后。國家多事。權(quán)經(jīng)交互。而公發(fā)之容易。渾浩流轉(zhuǎn)。頃刻萬變。蓋彬彬乎昌矣。而其義理則必主于典謨雅頌。參之以左國公谷。故茍考信于六藝之文者。雖刻薄如申韓??v橫如儀秦。莫不心服而口唯焉。最是萬歷戊戌辨誣奏文。辭嚴義明。名正理得。天朝諸大人開納敷奏。神宗皇帝洞照冤枉??熨n伸雪。圣謨神翰。炳如日星。微公此文。則數(shù)千里箕子之邦。將未免于夷虜禽獸之歸矣。最功定次。誰與競哉。雖然。為是者。有本有源。觀于宋御史幕中大學講語??梢姽畬W問。而其學一主于洛閩而靡他也。故御史雖主象山,陽明。而于公之論說。不敢剖擊。至于補亡之章。朱子實用廉頗趙卒。而御史亦且肯從公說。不敢疑貳。而其終不回頭者。惟經(jīng)一章改親為新而已。然則公之學之正而不撓奪于異端者如何也。嗚呼。公之帝庭奏文一出。而華夷逆順。皆得其止。此乃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大學講語一出。而章句訓詁。各得其止。此乃圣賢之宗旨??组T之衣缽也。是雖未可遽議于文明以止之域。而抑其所止者。亦不可謂不大。則其馀小者。因亦可知。盍觀于栗谷先生之狀文乎。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而其知之真信之篤而形容盡者。未有如此狀者也。蓋學得其正。然后命辭無差。命辭無差。然后吾乃沛然矣。嗚呼。觀此數(shù)篇論議。則其為文獻何如也。雖百世可徵也。是宜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使與天壤終如可也。始門人崔有??淙诠?。今已壞亂。不可次第。公之孫判書翊相弼卿。奉其先旨。與其堂侄喜朝等亟謀重刊。而老峰閔相公鼎重大受。實贊斯役焉。其意蓋曰。宇宙間此等文字。自不泯滅。然六籍之傳。尚有賴于剞劂之功。則今玆重刊之役。正不可緩也云。弼卿諸人。猥以問序于余。余曰。序不必多矣。中朝大雅。本朝名公。皆已發(fā)揮矣。惟玆辨奏數(shù)文字。無甚表章。其在今日。表章之尤不可已也。何也。世衰道微。诐淫邪遁。塞路滔天。尊周之說。為天下所諱。而朱子之學?;虿幻獾峙?。公之文獻。尤豈可任其埋沒。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曩也悉索弊賦之時。清陰文正公。引用奏中萬折必東語。公誦于朝。而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彝。燦然復明于世。嗚呼。百世之后。復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不但為數(shù)世之福而已。否乎?;?qū)⒃挥谥怪渌购酢韬?。是豈易與俗人言哉。噫。 著雍執(zhí)徐三月日。恩津宋時烈撰。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澄甫。萬歷中由國子生官光祿寺署正。有《卓氏藻林》、《卓光祿集》、《卓澄甫詩續(xù)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徵甫,仁和人。以太學選授光祿寺署丞有集
人物簡介
徵庸,字遠生,一字平子,別號積雪。平湖人。萬歷戊戌進士。官至山西汾郡守。為人清疏雋遠,有潔癖。掃地焚香,避俗若浼。每襆被挾兩青童,葛巾芒屩,自肆山水間。殊有晉唐風度。讀其冰雪軒詩,衰涼曠蕩,多出塵之想。湖中博學好古者,長水太史以還,其流亞歟。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遠生,一字平子,平湖人。萬歷戊戌進士,由推官升大理評事,歷汾州知府。有《冰雪軒詩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08 【介紹】: 明湖廣衡州人,字舜徵,號金簡。習陸九淵主靜之學。萬歷十一年進士。歷仕至禮部郎中,致仕后建衡山集賢書院,祀韓愈、李泌、趙抃、周敦頤。維基
曾鳳儀,字舜徵,號金簡,湖廣衡州府耒陽縣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士。仕至禮部郎中。隱退之后,篤信佛法。
人物簡介
曹徵庸(1569年5月21日—?),字遠生,一字平子,號積雪,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同進士出身。中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會試,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成辛丑科進士。以族人詿誤謫陜西宜川縣典史,遷延安府推官,入為大理寺評事,歷刑部郎中,審錄江西,平反枉獄數(shù)百人。知山西汾州府,著有成績,以病去官,卒于孝義官舍。徵庸為人清疏雋遠,有潔癖,避俗如讎。每葛巾芒鞋,自肆山水間。。
人物簡介
陳繼徵(1569年—1611年),字胤遠,浙江嘉興府秀水縣民籍直隸吳江縣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工部觀政,本年八月授山東昌邑知縣,三十八年調(diào)益都縣,三十九年卒。
人物簡介
李徵儀(1570年5月1日—1636年),字于來,號涵初,南直隸廣德州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初令弋陽,調(diào)清江,解戶南稅苦重費,乃立官解之法,盡革加派包匿諸弊。嘗筑鐘家圈堤,護田萬馀頃。三十六年升禮部主事,尋轉(zhuǎn)江西道御史,奉敕閱視山海、居庸兩關,再監(jiān)大工,巡視皇城,四十三年巡按四川。又視長蘆鹽政,復改督順天學政。天啟三年坐內(nèi)計,六年丙寅復起行人司司正,轉(zhuǎn)尚寶司司丞。天啟七年二月,削奪行人司正李徵儀,永不敘用,以首薦夏嘉遇也。崇禎時,屢薦不起,居林下十年,筑精舍于焦子湖中,名「聞思庵」。所著有《鏡古錄》、《信書》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