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形質(zhì)(形質(zhì))  拼音:xíng zhí
1.軀體、身體。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質(zhì)耳。魂氣何托,聽予哀辭?!埂都t樓夢》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歡了,便不見也和見了的一樣。只不過隔了形質(zhì),并非隔了神氣啊?!?br />2.形體與本質(zhì),外貌與內(nèi)涵?!稌x書。卷一○三。劉曜載記》:「自以形質(zhì)異眾,恐不容于世,隱跡管涔山,以琴書為事?!?br />3.哲學上指形式與質(zhì)料,為構成事物本質(zhì)的二種元素。形式是構成事物類別的決定因素,質(zhì)料是事物變化的主體。此理論由亞里斯多德首創(chuàng),經(jīng)士林哲學繼續(xù)完成。
《國語辭典》:形制  拼音:xíng zhì
1.形式、構造。漢。王充《論衡。詰術》:「府廷之內(nèi),吏舍比屬,吏舍之形制,何殊于宅?」《晉書。卷二五。輿服志》:「皂輪車,駕四牛,形制猶如犢車?!?br />2.利用地形而加以制服控馭。《史記。卷九七。酈生傳》:「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jù)敖倉之粟,……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div>
《國語辭典》:原形質(zhì)(原形質(zhì))  拼音:yuán xíng zhí
生物細胞中的有生命物質(zhì),屬半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