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6詞典 1分類詞匯 75
《漢語大詞典》:斂策(斂策)
(1).謂不夸耀自己的計(jì)謀。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論:“時人説 皇甫嵩 之不伐, 汝 豫 之戰(zhàn),歸功 朱儁 , 張角 之捷,本之於 盧植 ,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 李賢 注:“斂策,不論其功?!?br />(2).收起馬鞭。喻歸隱。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yuǎn)文》:“余嘗學(xué)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fù)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div>
《漢語大詞典》:元亮井
晉 陶潛 字 元亮 ,辭職歸隱后賦詩云:“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見《歸園田居》詩之四。后以“元亮井”為憶歸之典實(shí)。 唐 李商隱 《二月二日》詩:“萬里憶歸 元亮 井,三年從事 亞夫 營。” 清 姚鼐 《哭魚門》詩:“送別議聯(lián) 元亮 井,論文曾許 伯牙 絃?!?/div>
《漢語大詞典》:掛幘(掛幘)
亦作“掛幘”。 懸掛巾子。意謂遁跡歸隱。 唐 劉禹錫 《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引》:“今方依名山以揚(yáng)其聲,將掛幘於南岳?!?/div>
《漢語大詞典》:返素
回復(fù)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引申指歸隱。魏書·陽固傳:“還故園而解羈兮,入茅宇而返素?!?/div>
《漢語大詞典》:云山約(雲(yún)山約)
歸隱的約言。 宋 蘇軾 《秋興》詩之二:“報(bào)國無成空白首,退耕何處有名田。黃雞白酒云山約,此計(jì)當(dāng)時已浩然?!?宋 毛滂 《漁家傲》詞:“守定微官真箇錯。從今莫,從今莫負(fù)云山約?!?/div>
分類:歸隱約言
《漢語大詞典》:退潛
謂辭官歸隱。 宋 韓琦 《孟冬朔日祀墳》詩之一:“多少幽閑趣,吾方事退潛?!?/div>
分類:辭官歸隱
《漢語大詞典》:思鱸莼(思鱸蒓)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 ( 張翰 )辟 齊王 東掾,在 洛 ,見秋風(fēng)起,因思 吳中 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后因以“思鱸蒓”喻思鄉(xiāng)歸隱。 宋 陸游 《自小云頂上云頂寺》詩:“故鄉(xiāng)歸去來,歲晚思鱸蒓?!币嘧鳌?思鱸膾 ”、“ 思蒓鱸 ”。 唐 鄭谷 《舟行》:“ 季鷹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時自古難?!?清 李漁 《比目魚·肥遁》:“昔人思蒓鱸而歸隱,鱸魚乃隱逸之兆,這等看來,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分類:歸隱
《漢語大詞典》:假隱(假隱)
封建時代稱以歸隱為名,而實(shí)為欺世盜名的所謂隱士及其行為。太平廣記卷二四○引 唐 胡璩 譚賓錄·盧藏用:“﹝ 盧藏用 ﹞隱居之日,頗以貞白自衒,往來于 少室 、 終南 二山,時人稱為假隱?!?span id="2kzniyk" class="book">《新唐書·隱逸傳序》:“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 終南 、 嵩少 為仕途捷徑,高尚之節(jié)喪焉?!?/div>
《漢語大詞典》:潁上田(潁上田)
借指歸隱之處。 潁上 , 潁水 北岸,相傳為古代高士 巢父 、 許由 隱居之地。 宋 文天祥 《和曹倅賦別》之一:“未了 醉翁 事,重尋 潁上 田。”參見“ 潁陽 ”。
《國語辭典》:潁陽(潁陽)  拼音:yǐng yáng
潁川之陽,相傳唐堯時代的高士許由曾在此隱居?!段倪x。郭璞。游仙詩七首之二》:「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div>
《漢語大詞典》:退征
指辭官歸隱。《漢書·韋孟傳》:“我之退征,請于天子。天子我恤,矜我髮齒?!?/div>
分類:辭官歸隱
《漢語大詞典》:謝玄文(謝玄文)
東晉 謝玄 曾都督七州軍事,患疾后,上疏請求解職歸隱。見晉書·謝玄傳。后遂以“謝玄文”謂去職歸山。 唐 錢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荊楚》詩:“名逃 卻詵 策,興發(fā) 謝玄 文?!?/div>
《漢語大詞典》:北山志
歸隱的愿望。 南朝 梁 吳均 《酬別江主簿屯騎》詩:“我有北山志,留連為報(bào)恩?!?/div>
分類:歸隱愿望
《漢語大詞典》:柴桑門(柴桑門)
晉 陶潛 棄官歸隱故里 柴桑 ,作《歸去來兮辭》云:“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焙笠蛞浴安裆iT”泛指故里的家門。 明 李東陽 《聞方石先生得遺腹孫》詩:“故人喪愛子,棄官歸故園,空懷 向 平 念,誰候 柴桑 門?!?/div>
《漢語大詞典》:五柳心
謂歸隱之心。 明 孫繼皋 《題李明府吏隱軒》詩:“未卜三花隱,能閑五柳心。”詳“ 五柳先生 ”。
分類:歸隱
《國語辭典》:五柳先生  拼音:wǔ liǔ xiān shēng
晉代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參見「陶潛」條。
《漢語大詞典》:思?xì)w張翰(思?xì)w張翰)
泛指思鄉(xiāng)欲棄官歸隱的人。 元 趙孟俯 《至元壬辰由集賢出知濟(jì)南暫還吳興賦詩書懷》之二:“多病 相如 已倦游,思?xì)w 張翰 況逢秋。”參見“ 思鱸蒓 ”。
《漢語大詞典》:思鱸莼(思鱸蒓)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 ( 張翰 )辟 齊王 東掾,在 洛 ,見秋風(fēng)起,因思 吳中 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后因以“思鱸蒓”喻思鄉(xiāng)歸隱。 宋 陸游 《自小云頂上云頂寺》詩:“故鄉(xiāng)歸去來,歲晚思鱸蒓。”亦作“ 思鱸膾 ”、“ 思蒓鱸 ”。 唐 鄭谷 《舟行》:“ 季鷹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時自古難?!?清 李漁 《比目魚·肥遁》:“昔人思蒓鱸而歸隱,鱸魚乃隱逸之兆,這等看來,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分類: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