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弦管(絃管)  拼音:xián guǎn
弦樂與管樂。泛指音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久病新愈,氣虛多聲,倦視綺羅,厭聞弦管,思欲靜坐養(yǎng)神。」
《國語辭典》:開篇(開篇)  拼音:kāi piān
1.江浙一帶彈詞曲藝的小唱段,原在正書演出前加唱,以為定場,與正文無關?,F已獨立,分對口、群唱、小組唱、對白開篇等。其中以蘇州彈詞開篇最有特色,如宮怨、新木蘭詞。
2.江浙地方戲曲演出前,或附加與正戲無關的唱段。如越劇開篇、滬劇開篇。
《國語辭典》:杭州灘簧(杭州灘簧)  拼音:háng zhōu tān huáng
流行于浙江、杭州、馀杭等地的彈唱藝術。由五、七或九人分別扮演生、旦、凈、丑等角色,以胡琴、琵琶、簫、笛、鼓板伴奏。唱詞多屬七字句,曲牌有滿江紅、風入松等。
《國語辭典》:八音聯(lián)歡(八音聯(lián)歡)  拼音:bā yīn lián huān
清末北平絲竹音樂的一種演奏法。由八人團坐,各執(zhí)不同的絲竹樂器,交錯演奏。如一人自彈琵琶,左側者替其按擪音位,己之左手為右側者鼓洋琴,馀皆仿此。此技現今猶存,系五人合奏,稱為「五音聯(lián)彈」。
《漢語大詞典》:倒儠匠
明 代 北京 地區(qū)稱彈唱人為倒儠匠。 明 沈榜 《宛署雜記·民風二》:“彈唱人曰倒儠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