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2詞典 1分類詞匯 31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證 → 證證”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博引
廣泛地引證。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諸公要不信這話,博引煩稱,還有個佐證?!?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人之辭而省曰字例:“‘ 孟子 曰:仕?!谎宰阋樱瑹o事繁稱博引也?!?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吾能雜搜博引,細説詳辯,揭其隱衷微意,以著于天下?!?/div>
分類:廣泛引證
《國語辭典》:辨證  拼音:biàn zhèng
分析論證。如:「這件事需要慎重的辨證?!?/div>
《漢語大詞典》:博征(博徵)
(1).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征收。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鹽博易而徵其粟帛。”
(2).廣為引證。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 許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論還丹度世之術(shù)?!?/div>
《國語辭典》:掉書袋(掉書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譏笑人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咬文嚼字的毛病?!妒畤呵铩>砣?。南唐。彭利用傳》:「對家人稚子,必據(jù)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譚,俗謂之掉書袋?!挂沧鳌刚{(diào)書袋」。
《漢語大詞典》:征辭(徵辭)
(1).證驗其言辭;責問。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 杜預 注:“言語相恨,當明徵其辭以審曲直?!?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臺灣府屬渡口考:“ 荷蘭 大驚,徵辭於 成功 。”
(2).引證古人言辭。 唐 韓愈 《送牛堪序》:“又約通大義,徵辭引類,旁出入他經(jīng)者,又誦數(shù)十萬言?!?/div>
《漢語大詞典》:博徵
1.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征收。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鹽博易而徵其粟帛。”
2.廣為引證。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 許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論還丹度世之術(shù)?!?/div>
《國語辭典》:條據(jù)(條據(jù))  拼音:tiáo jù
1.逐條引證?!缎绿茣>硪蝗?。列傳。蔣乂》:「會詔問神策軍建置本末,中書討求不獲,時集賢學士甚眾,悉亡以對。乃訪乂,乂條據(jù)甚詳?!?br />2.便條與收據(jù)的合稱。為收領(lǐng)物品而寫的便條。
《國語辭典》:摘引  拼音:zhāi yǐn
摘錄引用之。如:「這段文字摘引自《戰(zhàn)國策》?!?/div>
分類:摘抄引證
《漢語大詞典》:引物連類(引物連類)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他事物。 唐 韓愈 《送權(quán)秀才序》:“ 權(quán)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 宋 蘇軾 《〈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
《漢語大詞典》:徵喻
引證比喻。 清 侯方域 《盧告》:“而 西旅氏 犯不測,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顧望兩端,成共其名,敗遠其害,縱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見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與 西楚 也失辭。”
分類:引證
《漢語大詞典》:征喻(徵喻)
引證比喻。 清 侯方域 《盧告》:“而 西旅氏 犯不測,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顧望兩端,成共其名,敗遠其害,縱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見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與 西楚 也失辭。”
分類:引證
《國語辭典》:半官方  拼音:bàn guān fāng
具有官方資源或公家性質(zhì)的。如:「這個機構(gòu)帶有半官方性質(zhì)。」
《國語辭典》:旁徵博引  拼音:páng zhēng bó yǐn
多方引證,以資徵信。如:「經(jīng)過這番旁徵博引,他的論點更能被大家接受?!?/div>
《漢語大詞典》:旁徵博引
大量地引證材料。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 史湘云 影 陳維崧 , 寶釵 、 妙玉 則從 徐 説,旁徵博引,用力甚勤?!?沙汀 《祖父的故事·巡官》:“老頭子又會說那是官腔,不可靠的,而且旁征博引些事實來證明一切官腔之不可靠。”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 幺伯娘 還旁征博引,舉出許多奉教不好的例來?!?/div>
《漢語大詞典》:攬引(攬引)
亦作“擥引”。 猶援引,引證。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士有機變清鋭,巧言綺粲,擥引譬喻,淵涌風厲。然而口之所談,身不能行?!?/div>
分類:援引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