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龔道立(1554年—?),字應身,號脩吾,直隸常州府武進人,軍籍。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鄉(xiāng)試七十四名舉人,十一年癸未科會試第二百五名,十四年(1586年),登丙戌科廷試二甲三十六名進士,戶部觀政,授兵部主事。萬歷二十年(1592年)接替伍士望任建寧府知府一職,后講學于濂洛諸賢故址。歷任河南按察副使。二十九年四月補江西副使,三十三年九月升右參政,照舊管事。三十六年十一月升湖廣按察使兼右參議,
丈六應身
【佛學常見辭匯】
如來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現(xiàn)的劣應身,高一丈六尺,這是通常應化佛的身量,釋尊住世時,就是現(xiàn)丈六金身。
隨類應身
【佛學常見辭匯】
隨著眾生的種類和根基,應現(xiàn)種種之身去化度。
四句──化應身四句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化身非應〕,謂佛隨類變現(xiàn)龍鬼等形,不為佛身,是名化身非應。
〔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即是隨機應現(xiàn),非五趣攝,是名應身非化。(地前菩薩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亦應亦化〕,謂諸聲聞所見佛身,見諸相好,皆因修成,名之為應。無而忽有,名之為化,是名亦應亦化。
〔四、非應非化〕,謂佛法、報二身,非屬應、化,是名非應非化。
應身,釋迦牟尼如來
【三藏法數(shù)】
智與體冥,能起大用,隨機普現(xiàn),說法利生,故名應身。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如來者,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也。(智與體冥者,謂自報之智與法身之體冥合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應身壽量
【三藏法數(shù)】
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言壽量者,應同連持為壽,應同長短為量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經(jīng)云: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等。是也。
應身非化
【三藏法數(shù)】
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即是隨機應現(xiàn),非五趣攝,是名應身非化。(地前菩薩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