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師錫子,建陽(今屬福建)人?;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尾昃幑芡ㄖ荩ā?a target='_blank'>鶴山集》卷六○《跋任諫議伯雨帖》)時,有詩投任伯雨。事見《輿地紀(jì)勝》卷四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僧。安州人。俗姓張,名揮,字師利。常游姑蘇,能文善詩。初為士人,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為僧。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時食蜜解毒,自云嗜蜜,人稱蜜殊。與蘇軾友善。后自縊于枇杷樹下。有《寶月集》。全宋詩
釋仲殊,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俗姓張,名揮。因妻投毒,食蜜而愈,遂棄家為僧,人號蜜殊。住蘇州承天、杭州吳山寶月等寺。與蘇軾交甚善。徽宗崇寧中卒。有《寶月集》,已佚。事見《中吳紀(jì)聞》卷四、《棲真志》卷四。今錄詩十四首。詞學(xué)圖錄
仲殊,俗姓張,名揮,又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住杭州吳山寶月寺,名詩僧,與蘇軾交游。崇寧中自縊死。有《寶月集》不傳,今有趙萬里輯本。全宋文·卷二五七○
仲殊,俗姓張,名揮,字師利,安州(治今湖北安陸)人。初為士人,嘗預(yù)鄉(xiāng)薦。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為僧,居杭州吳山寶月寺。因以蜜解毒,蘇軾號之「蜜殊」。崇寧中自縊死。殊工詩詞,有《寶月集》。見《紹定吳郡志》卷四二,《全宋詞》第一冊第五四四頁。
人物簡介
【生卒】:1074—1140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師川,號東湖居士。徐禧子。七歲能詩,為舅黃庭堅所器重。以父蔭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欽宗靖康間張邦昌僭位,遂致仕。高宗建炎中,鄭諶、胡直孺、汪藻迭薦之,任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xué)士,俄擢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quán)參知政事。與趙鼎議不合,乃求去,提舉洞霄宮。九年,知信州,尋奉祠歸。與曾幾、呂本中游。有《東湖集》。全宋詩
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神宗元豐末以父蔭授通直郎,累遷司門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金人扶植張邦昌稱帝,遂致仕。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右諫議大夫,并賜同進士出身。三年,兼侍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遷翰林學(xué)士,俄擢端明殿學(xué)士,兼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quán)參知政事,因議事不合罷,提舉洞霄宮。十年,知信州(同上書卷一三五)。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同上書卷一四一)。徐俯亦入江西詩派,有《東湖集》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宋史》本傳作六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一四有《東湖居士集》一卷。《宋史》卷三七二有傳?!⌒旄┰?,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及他書所錄,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三一四三
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以蔭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靖康中致仕。建炎初奉祠,以薦授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歷官翰林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尋奉祠歸。九年,知信州。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工詩,有《東湖集》三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
人物簡介
之才,字師美,洛西三鄉(xiāng)人。宋崇寧問,登科入齊,為諫官。坐直言,黜為泗水令。尋乞閒退。寓居嵫陽,因而家焉。昆弟數(shù)人,皆有文名。師美自號慶霖居士。有《霖堂集》傳于世。如云:“魯?shù)榉著櫽?,齊山入馬蹄?!薄伴T靜堪羅雀,書成不換鵝”“雨過好花紅帶潤,日長嘉樹綠移陰?!贝祟惿醵?,子瀾,字巨觀。
人物簡介
釋仁欽,福建(今福州)人?;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朱`巖,賜號靖照大師。大觀初賜紫。事見《靈巖志》卷二。今錄詩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五六二
仁欽,號凈照,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崇寧、大觀間住持泰山靈巖寺,后歸老濟州東禪寺。見《泰山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陜府雞足山人,一名式,又名道原,字太源。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留開福寺。后為道士?;兆诔鐚幬迥暝⑧d,遇石杏林傳授口訣真要,乃注解《悟真篇》,作《復(fù)命篇》及《丹髓歌》。高宗紹興中壽至一百十四歲卒。全宋詩
薛道光(一○七八~一一九一),一名式,一名道源,雞足山(今河南陜縣西南)人。一云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字太原。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留長安開福寺,參長老修嚴(yán)及僧如環(huán),因桔槔頓悟。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于郿縣遇道人石泰,遂棄佛入道。據(jù)說壽一百十四歲,光宗紹熙二年卒。事見《道藏》冊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Φ拦庠姡瑩?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所收,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薛道光(一○七七——一一九一),名式,又名道源,字太原,陜府雞足山(今屬河南陜縣)人,一云閬州(治今四川閬中)人。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因觀桔槔有感,念談禪不能長生,遂志向金丹大道,得《悟真篇》,知性命雙修術(shù)。后遇石泰,乃棄僧伽,致力修道。著《復(fù)命篇》及《丹髓歌》行世。道光為南宗第三祖,道稱紫賢真人。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道藏》第五冊,文物出版社)。
人物簡介
【生卒】:1079—1146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叔通?;兆诖笥^三年進士。累遷中書舍人。宣和間,以上疏諫阻引金攻遼,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太常卿,號為國師。金人每欲南下,輒飾辭諫阻。后被誣謀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間,贈謚肅憫。有《宇文肅憫公文集》。全宋詩
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黃中,字叔通,別號龍溪老人,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國史院編修官,六年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河?xùn)|陜西宣撫使司參謀事。宣和間帥慶陽,尋罷知亳州。宣和末為翰林學(xué)士,多次奉使至金軍營談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請使金,被留,后仕金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紹興十五年,因以蠟書與宋通消息,并謀奪兵仗南奔被察覺,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傳?!∮钗奶撝性娂焉⒇?,今從《北窗炙輠錄》《中州集》等書中所錄,輯為一卷。中州集
虛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黃門侍郎,以奉使見留,仕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皇統(tǒng)初,上京諸虜俘謀奉叔通為帥,奪兵仗南奔,事覺,系詔獄。諸貴先被叔通嘲笑,積不平,必欲殺之,乃鍛鍊所藏圖書為反具。叔通嘆曰:死自吾分。至于圖籍,南來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亦反邪?有司承風(fēng)旨,并寘士談極刑,人至今冤之。全宋文·卷三三五三
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黃中,字叔通,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官州縣,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宣和中,童貫等議結(jié)金人以攻契丹,虛中力言不可,遂忤權(quán)臣,降集英殿修撰。會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虛中言,虛中即請下罪己之詔,革除弊端,帝嘉納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為軍前宣諭使,數(shù)往金營議和。金兵退,言者以議和為罪,罷知青州,竄韶州。建炎二年,應(yīng)詔使金,遂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藝,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祿大夫,號國師。恃才傲物,為金貴人達官所不平,誣以謀反,全家被焚,時紹興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間,宋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肅憫。著有《宇文肅憫公文集》,又與其兄粹中合纂《綸言集》三十一卷。見《宋史》卷三七一本傳,《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