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崇義,號澗西,樂安(今屬江西)人。師事黃干,嘗主汝水書院。有《澗西文集》等,已佚。事見清光緒《撫州府志》卷六九之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永新人,字升之,一作邦之。讀書好著述。嘗游真德秀、楊長孺之門。陳愷節(jié)制九江,重加禮聘。建議筑永新城,百姓賴以保障。京尹趙與權(quán)表監(jiān)酒米場。修《中興政要》、《宋朝帝學增釋》。由從仕郎進儒林郎、史館校勘,卒于京邸。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陳誠之,字景明,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一云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紹興十二年進士第一,治詩賦。十三年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十五年除秘書郎、祠部員外郎。除國子司業(yè),后以禮部侍郎知泉州,召為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二十九年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終端明殿學士,追封崇國公,謚文恭。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二,《宋史》卷三○、三一、一八三、二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187 【介紹】: 宋宗室,字仁仲。太宗六世孫。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歷通判永州,受命辦靖州獄事,辨冤者數(shù)十百人。累遷惠州防御史、知大宗正事。所至有政聲,立朝好言天下事。官終昭慶軍承宣使。卒謚宣簡。
全宋詩
趙不息(一一二一~一一八七),一作不??,字仁仲,太宗六世孫。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通判永州,遷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權(quán)知大宗正事(《宋會要輯稿》崇儒一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封崇國公,謚宣簡。事見《水心集》卷二六《故昭慶軍承宣使知大宗正事贈開府儀同三司崇國趙公行狀》,《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八七八
趙不??(一一二一——一一八七),一作「不息」,字仁仲,宗室。初補保義郎,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易左宣義郎,調(diào)婺州金華丞。歷永州通判,知開州,改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除成都提刑,轉(zhuǎn)江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尋授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惠州防禦使、知大宗正事,進明州觀察使,升昭慶軍承宣使。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封崇國公,謚宣簡。見葉適撰《崇國趙公行狀》(《水心集》卷二六),《宋史》卷二四七《宗室傳》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隆州井研人,字子思。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歷知德興縣,專尚風化,常詣學講說,邑人稱為“蜀先生”。遷宗正寺主簿。精于《》,曾著《本傳》三十三篇,為朱熹所稱道。有《群經(jīng)義》、《書小傳》、《鏤玉余功錄》及文集等。
全宋文·卷五八五四
李舜臣,字子思,號隆山,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調(diào)邛州安仁縣主簿,歷成都府學教授。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遷宗正寺主簿。卒。后以其子道傳位至宰輔,贈太師,追封崇國公。舜臣通古今,慨然有志于天下。紹興末,著《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之。長于《》學,著有《易本傳》三十三卷及《易解》、《四書辨證》、《文集》、《家塾編次論語》、《鏤玉馀功錄》等,皆佚,唯《江東十鑒》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鼙卮笤?,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詞學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
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府學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fù)通濟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冻纱笤?,以《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顧氏愛汝堂刊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晏崇古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二十六年(1156)任汀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崇,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由知黃州移知池州。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0—1188 【介紹】: 宋宗室。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玖,字潤夫。高宗命養(yǎng)于宮中,賜名璩。累封恩平郡王。歷武昌軍節(jié)度使,判大宗正事。孝宗即位,特授少保,改靜江軍節(jié)度使,判西外宗正司。淳熙中除少傅。以奔高宗喪,得疾卒。追封信王。
全宋詩
趙璩(一一三○~一一八八),字潤夫,初名伯玖,太祖七世孫。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年七歲,被選入宮,賜名璩。除知州防禦使,改保大軍節(jié)度使,封崇國公。十五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孝宗即位,授少保,改靜江軍節(jié)度使。累章乞閑,改醴泉觀使。淳熙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追封信王?!?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五四○五
趙璩(一一三○——一一八八),字潤夫,初名伯玖,宗室子彥子。七歲時除和州防禦使,尋拜保大軍節(jié)度使,封崇國公。紹興十五年,加檢校少保,封恩平郡王。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孝宗即位,特授少保,改靜江軍節(jié)度使,尋省紹興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淳熙中,除少傅。高宗崩,奔赴得疾,踰年而卒,年五十九,追封信王。見《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號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二十三歲受戒于大明寺。首謁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諸老宿之門。后入閩見乾元木庵永禪師,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從之移蔣山、華藏、徑山。密庵遷靈隱,命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陽山澄照寺。后徙江陰軍君山報恩之光孝寺、無為軍冶父山實際寺、饒州薦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詔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陸游撰《塔銘》?!〕缭涝?,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以《語錄》卷下單編之偈頌贊及他書所錄編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宗杲于徑山,謁應(yīng)庵華公于蔣山。隆興二年,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謁乾元木庵永禪師、密庵禪師,侍密庵住蔣山、華藏、徑山。木庵遷靈隱,遂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慶元三年,詔住靈隱,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xùn)|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存),編有《密庵禪師語錄》(存)。見《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崇岳。號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幼不好弄。稍長慕出世法。二十三。棄家衣掃塔。服受五戒。首造靈石妙公。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久之。大慧升堂。稱蔣山應(yīng)庵華公。為人徑捷。師聞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奮勵。中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話。豁然有得。以扣應(yīng)庵。庵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師云。鈍置和尚。庵厲聲一喝。自是朝夕咨請。庵大喜。以為法器。說偈勸使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師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罕當其意。乃浮海入閩。見木庵永公。木庵。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師云。裂破。木庵云?,樼鸬篮靡欢褷€柴聻。師云。矢上加尖。如是應(yīng)酬數(shù)反。木庵云。老兄下語。老僧不過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師云。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難矣。至于驗人。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木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后自知。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隨問即答。密庵微笑曰。黃楊禪爾。師切于明道。至忘寢食。密庵移住蔣山華藏徑山。皆從之。一日密庵入室次。問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cè)?;砣淮笪?。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辯縱橫。鋒不可觸。木庵遷靈隱。遂命師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為密庵嗣。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廢。師一臨之。四方名衲踵至。棟宇亦大興。人謂師能使所居山大。慶元丁巳。被旨住靈隱。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法席為一時冠。而師有棲隱之志。即上章乞罷住持事。上察其誠許之。退居?xùn)|庵。俄屬微疾。猶不少廢唱道。忽垂一則語。以驗學者。曰。有力量人。為甚么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頭上。又貽書諸嗣法。囑令傳持大法。因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實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輩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崇岳。號松源。乃龍泉吳氏子也。師事密庵。得法后。凡七豎剎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為人重。嘿每見貴客。則問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見禪流。則問曰。明眼衲僧。因甚腳跟紅線不斷。有對者輒哂而顧之。時稱岳得應(yīng)庵之機得密庵之用云。蓋岳早歲厭塵棄家。以白衣參靈石妙。不契即上徑山。徑山萬指軒騰。岳隨眾末聽妙喜杲和尚說法。蒙無所知。但聞杲盛贊。當今應(yīng)庵真得臨濟正傳。岳輒走參應(yīng)庵。應(yīng)庵益難近。岳乃奮勵。垢面露肘。不暇恤。應(yīng)庵憐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岳隨聲進曰。鈍置和尚。應(yīng)庵喝之。岳有省。應(yīng)庵笑曰。者俗漢成得甚么。岳乃求剃發(fā)。時年三十矣。既受滿分戒。入閩見木庵永。永諦視曰。樹倒藤枯。知落處么。對曰。裂破。曰?,樼鸬篮靡欢巡衤灐υ?。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負。永曰。公每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岳曰。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骨髓。何難哉。永舉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岳憤去之。出嶺逢二道者。耦坐評論諸方。岳所舉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則誰可君意。道者以指。書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節(jié)事之。幾進商略。密庵幾笑之。岳復(fù)心疑。乃至密庵移居雙徑。于入室時始徹。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報密庵。湖海以岳言行無欺。多從之。遷光孝。遂有大名。慶元間。詔移靈隱。蓋晚年也。是時門弟有文禮輩。已闡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從未以風晨雪夕不打參鐘嘗以秘魔擎叉語。接謙頭陀。以有賊無贓語。接肇道者。以心學無聞?wù)Z。接陸游樞密。游得證后。隱鏡湖。自稱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眾言別。有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脫去。塔于北高峰。岳居靈隱時。與密庵尊嚴無異。初密庵居靈隱。岳首眾僧。密庵常稱疾。闔戶不許通謁。潛上座竊議之。岳曰。不然。師嚴道尊千古。明鑒當今。汲引豪貴者。將謂行道建立為心。殊不知禮。輕則慢易生。辭繁而情識長。塵勞卜度。安有了期。緇俗既為道而來。必發(fā)露真心。至誠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為道種。兜率悅之待張無盡。葉縣省之接浮山遠。是也。若區(qū)區(qū)老婆禪。何足重哉。 贊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應(yīng)庵語下。固非草草矣。終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奧。如樊將軍擁盾入鴻門。孰得而禦之。故驅(qū)耕奪食。于分座靈隱時。班班著聞見焉。不然。彼天目禮輩。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崇岳,字松源,龍泉吳氏子也。幼卓犖不凡,長慕出世法。年二十三,棄家依埽塔服。謁大慧杲于徑山,杲稱應(yīng)庵華為人徑捷,岳聞之即行,晨夕咨請。應(yīng)庵大喜,以為法器,勸令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眾。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遺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滨术枚?。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5—1208 【介紹】: 宋江陰軍人,字宗卿。孝宗隆興元年進士。丞相虞允文奇其才,奏除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出知秀州華亭縣,修復(fù)捍海堰。光宗時,擢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吳氏世掌兵權(quán)為憂,請得便宜行事。吳挺死,奏選他將代之,遂革除世將之患。知慶元府,與韓侂胄議北伐,謂不宜僥幸輕舉。為江淮宣撫使,淮北兵敗后,扼守廬、和二州。尋拜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軍馬。后以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拜同知樞密院事。卒謚忠定。
全宋詩
丘崇(一一三五~一二○八),字宗卿,江陰(今屬江蘇)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建康府觀察推官,歷知華亭縣、吉州,召除戶部郎中,遷樞密院檢詳文字。為接伴金國賀生辰使,被劾不禮金使奉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轉(zhuǎn)運判官,提點浙東刑獄,知平江府。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移帥紹興,十四年改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嘉泰會稽志》卷二),以憂去。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知慶元府(《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四年,改知建康府、江淮宣撫使,尋拜簽書樞密院事兼督視江淮軍馬。以忤韓侂胄奉祠。開禧三年(一二○七),復(fù)知建康府。嘉定元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旋卒,年七十四(《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謚文定(《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九)。有《丘文定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已佚,《文定公詞》一卷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八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9—1211 【介紹】: 金大興人,字安伯。世宗大定十年進士。初為尚書省令史。時章宗為右丞相,識其人。及即位,用為戶部員外郎,使講究鹽法利害,訂定制度。累遷御史中丞。衛(wèi)紹王時,拜平章政事,封崇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9—1193 【介紹】: 宋撫州金溪人,字子靜,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思弟。孝宗乾道八年進士。調(diào)靖安主簿,歷國子正。少聞靖康間事,感慨金軍侵辱,即訪勇士,商議恢復(fù)大略。曾輪對陳五事,為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xiāng)講學。光宗時,知荊門軍,創(chuàng)修軍城,以固邊防,甚有政績。卒謚文安。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與熹通信論難,并會于鵝湖辯論。明王守仁繼承發(fā)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有《象山先生全集》。
全宋詩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靜,號存齋、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金溪(今屬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授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未上,丁繼母憂。六年,服除,改授建寧府崇安縣主簿。九年,除國子正。十年冬,遷敕令所刪定官。十三年,除將作監(jiān)丞,為言者疏駁,還鄉(xiāng),講學貴溪象山精舍。曾與朱熹會講鵝湖,論多不合,理學自此分朱陸二家。光宗即位,知荊門軍。紹熙三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四。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賜謚文安。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其中詩一卷。事見《象山全集》卷三三《象山先生行狀》、清楊希閔編《陸文安公年譜》,《宋史》卷四三四有傳。 陸九淵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一三《象山先生集》(簡稱小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陸九淵(1139—1192) 字子靜,自號"象山翁",學者尊為"象山先生",謚文安。撫州金溪人。南宋教育家、理學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乾道八年進士。在京師,"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fā),聞而興起者甚眾"。每開講席,學者群集,"戶外屢滿,耆老扶杖觀聽"。 與朱熹 "所學多不合",曾在鵝湖就 "理"與"氣"大辯論,而友誼極厚,書信往來,論辯不已。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以為治學方法,主要是"發(fā)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能詩。《陸九淵集》中錄存詩作一卷23首,有《象山先生全集》36卷。
全宋文·卷六一二七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靜,號象山翁,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乾道八年登進士第,淳熙元年授迪功郎、隆興府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闋,調(diào)崇安縣主簿。九年,以侍從薦,除國子正。遷敕令所刪定官,轉(zhuǎn)宣義郎,除將作監(jiān)丞。后省疏駁,主管臺州崇道觀。開門授徒,從容講道,環(huán)坐率一二百人,學者稱象山先生。光宗即位,除知荊門軍。通下情,斷獄訟,嚴保伍,修城壁,人情晏然,郡中恬若無事,諸司交章論薦。紹熙三年冬十一月卒,年五十四。謚文安。九淵論學,主簡易直捷,開心學之派。嘗與朱熹會講鵝湖,論辯多不合。朱以「道問學」為主,陸以「尊德性」為宗,理學遂有朱、陸二派。見楊簡《象山先生行狀》(《慈湖遺書》卷五),《宋史》卷四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0—1204 【介紹】: 宋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zhèn)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diào)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有《東塘集》。
全宋詩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僑居湖州。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溧陽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國子正、太常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秘書丞。淳熙間,知池州(《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提點浙西刑獄改提舉浙西常平茶鹽(《金石補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會要輯稿》食貨七○之八三)。三年,知臨安府(同上書刑法四之九○)。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遷戶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權(quán)戶部尚書。三年,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召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出知紹興府兼浙東路安撫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樞密院事。三年,遷參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尋加大學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東塘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本集附錄《家傳》?!≡f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詩七卷)為底本。酌?!?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殘本。館臣漏輯詩十二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一九四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寓居湖州。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淳熙四年為秘書丞,歷知池州。紹熙中入為侍左郎中,知臨安府。寧宗即位,為戶部侍郎兼侍講。慶元二年出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復(fù)入為吏部尚書,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二年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參知政事。罷知鎮(zhèn)江府,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擇善易解》,《東塘集》。嘗命僚屬纂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五十卷(存)。見《東塘集》附《家傳》,《宋史翼》卷一四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