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禪師名紹銑。泉州人也。住潭州興化禪寺。開法嗣北禪賢禪師。銑有度量。牧千眾。如數(shù)一二三四。長沙俗樸質。初未知飯僧供佛之利。銑作大會以誘之。恣道俗赴。謂之結緣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絕。荊湖之民。向仰之篤。波及蠻俗。章丞相惇。奉使荊湖。開梅山。與銑偕往。蠻父老聞銑名。欽重愛戀。人人合爪。聽其約束。不敢違。梅山平。銑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歲度僧數(shù)百。開壇俱集。以未為大僧。禪林皆推擠。銑榜其門曰。應沙彌皆得赴飯。自其始至。以及其終。三十馀年不易。人以為難。時南禪師道價。方增荊湖。衲子奔趨。入江南者。出長沙百里。無托宿所。多為盜劫掠。路因不通。銑半五十為館。請僧主之以接納。使得宿食而去。諸方高其為人。晚得風痹疾。左手不仁。然猶領住持事。日同僧眾。會粥食不懈。銑以精進為佛事。公卿禮敬。以為古佛。元豐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脅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維收舍利。兩目睛不壞。腸二亦不壞。益以油火焚之。如鐵帶屈折。色鮮明。并塔之。閱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號崇辯大師。
贊曰。云門臨濟兩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門之裔。皆以宗旨自封?;ハ嘣g訾。北禪賢公。銑之師也。賢于云門為四世孫。而銑獨能以公為心。中涂設館。以待求道。他宗之輩。非特矚理甚明。亦抑其中。有異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腸雙睛。皆不壞。此其驗也。
人物簡介
簡介康定二年慶歷元年(1041)任邠州知州。慶歷二年(1042)11月貶衡州司馬。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崇,字極之(《詩話總龜》前集卷四三),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仁宗慶歷中進士(清嘉慶《眉州屬志》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靜之。仁宗慶歷中進士。歷知青田縣,民貧無以納和買,悉令候冬熟納足。徙知浦城縣,以疾乞歸故里。與程師孟等吟詠宴游,號吳門十老。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
全宋詩崇大年(一○一五~一○九六)(此據(jù)《吳都文粹》卷一米芾《十老序》推算),字靜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歷知青田、浦城縣。神宗熙寧間以太常博士分司南京(《續(xù)會稽掇英集》卷四)。歸吳,日與程師孟等觴詠燕游,號吳門十老。后十三年致仕。又十四年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a target='_blank'>吳郡志》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紹崇,仁宗嘉祐中居連州大云寺(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六)。
全粵詩·卷二四釋紹崇,宋仁宗嘉祐間連州大云寺住持。事見清楊楚枝修乾隆三十六年《連州志》卷一一。詩一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晏知止,本名崇讓,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四子(《文忠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為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兼提舉本路鹽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四)。元豐元年(一○七八)知蘇州(民國《吳縣志》卷七)。八年,知澤州,改晉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梓州路轉運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七)。六年,知蔡州;七年,知壽州(同上書卷四五四、四七四)。官至朝請大夫。事見《宋史》卷三一一《晏殊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崇拯,字拯之(《詩話總龜》前集卷四一)。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為熙河路都監(jiān),移知豐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二六七)。元豐三年(一○八○),提舉河東義勇保甲。六年,兼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三○七、三三九)。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雄州。四年,為威州團練使(同上書卷三七三、四二三)。紹圣四年(一○九七),知代州(同上書卷四八五)。
全宋文·卷一八二九王崇拯,熙寧八年為文思使、西京左藏庫副使。是年八月為賀遼國母生辰副使。元豐中,同管勾河東緣邊安撫司,兼提舉河東路保甲。元祐元年以東上閤門使、權高陽關兵馬鈐轄、知恩州,徙雄州,改威州團練使、客省引進使。紹圣四年知代州。元符三年管勾馬軍司,充修山陵都護。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四、二六七、二九四、三三八、三七三、四二三、四八四、四八五,《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六九、食貨六八之四一、兵二之二七,《宋史》卷一九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六賈善翔,字鴻舉,號蓬丘子,蓬州(治今四川儀隴東南)人,道士。元祐間任左街都監(jiān)、同教門公事,賜號崇德悟真大師。著有《高道傳》十卷、《猶龍傳》三卷(今存,作六卷)及《南華真經(jīng)直音》(存)等。見《仙傳拾遺》(《說郛》商務本卷七),《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一,《猶龍傳》卷首題署(以上二書見《道藏》),《宋史》卷二○五《藝文志》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次姚。哲宗元符三年進士。工詩文,尤精天文象數(shù)。嘗侍父官惠州,時蘇軾謫惠,因從之游。與李邴亦相唱和。官至朝請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1—1139
【介紹】:
宋滄州樂陵人,徙齊州,字元直。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徽宗時累官河北都轉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與張浚倡議勤王。拜右相,進航海避金兵之策,尋罷相。紹興元年復任左相,力傾秦檜,罷檜右相,遂獨秉政,屢請興師復中原。然挾私用人,排斥李綱、趙鼎等主戰(zhàn)派。曾立江、浙、湖南諸路月椿錢,大為東南患。卒謚忠穆。有《忠穆集》。
全宋詩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齊州,遂為齊州(今山東濟南)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兆谛湍┭嗌街郏赞D輸功累官河北都轉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州。三年,金人犯揚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為荊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晤U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齊州(治今山東濟南)人。紹圣元年進士,歷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轉運副使、都轉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建炎三年,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等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以與趙鼎不協(xié),罷為醴泉觀使。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張琪之亂。紹興元年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zhèn)江。三年,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罷相,提舉洞霄宮。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謚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見《宋史》卷三六二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崇寧翰林,失其名?;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托逻M士彭路詩。
人物簡介
全宋詩楊崇,字景山,四川青神(今屬四川)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曾與黃庭堅相聚(《山谷內集詩注》卷一三《謝楊景山送酒器》)?;兆诖笥^元年(一一○七),知仙居縣(清光緒《仙居志》卷九)。今錄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