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鞭石
(1).藝文類聚卷七九引 晉 伏琛 《三齊略記》:“ 始皇 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于時(shí)有神人,能驅(qū)石下海, 城陽 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焙笏煲浴氨奘睘樯裰牡涔?。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 宋 蘇軾 《兩橋詩·西新橋》:“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huì)稽 ?!?元 陳樵 《蔗庵賦》:“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謝娥 入海而增喟?!?明 王世貞 《太和即事》詩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鑿空懸?!?br />(2).相傳 難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兩塊大石,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調(diào),百姓便進(jìn)洞祈福。天旱則鞭打陰石得雨,雨多則鞭打陽石天晴。事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夷水》。后作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樂儀同苦熱》:“鞭石未成雨,鳴鳶不起風(fēng)?!?唐 杜甫 《雷》之二:“暴尪或前聞,鞭石非稽古?!?/div>
《漢語大詞典》:梅山
(1).山名。在今 浙江省 紹興縣 境。傳說為 漢 梅福 隱處之一。 宋 陸游 《梅子真泉銘》:“距 會(huì)稽城 東北七里有山,曰 梅山 。山之麓有泉,曰 子真泉 ?!?子真 , 梅福 之字。 宋 陸游 《朝中措》詞:“明月 梅山 笛夜,和風(fēng) 禹廟 鶯天。”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奉化縣 境。相傳為 梅福 賞游處。《清一統(tǒng)志·浙江·寧波府》:“ 梅山 :在 奉化縣 南三十里,舊志謂 梅福 嘗游此。兀立眾山中,峯巒奇秀,北環(huán)大溪,下有龍湫。”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縣 境。山上多梅,傳為 曹操 行軍望梅止渴處。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十一·和州》:“ 梅山 :縣( 含山縣 )東南五里,山多梅樹,俗傳 曹操 行軍,指梅林以止軍士渴處也。 唐 天寳 中,改曰 棲隱山 ?!?br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舒城縣 境。傳說為 梅福 隱處之一。《清一統(tǒng)志·安徽·廬州府》:“ 梅山 ……在 舒城縣 西五十里,上有 梅仙洞 , 漢 南昌 尉 梅福 棄官后隱此,亦名 梅福山 ?!?br />(5).山名。在今 安徽省 東至縣 境。《清一統(tǒng)志·安徽·池州府》:“ 梅山 ,在 建德縣 西南十里。 宋 時(shí)僧 志南 居之, 朱子 訪至山中,與之倡和,為書‘普門’二字刻於石壁?!?br />(6).山名。在 湖南省 新化縣 、 安化縣 間。在 新化 者稱 上梅山 ,在 安化 者稱 下梅山 。宋史·神宗紀(jì)二:“﹝ 熙寧 五年十一月﹞ 章惇 開 梅山 ,置 安化縣 。”
(7).山名。在 安徽省 金寨縣 。1956年在這里建成 梅山水庫 。
(8).特指 揚(yáng)州 梅花嶺 。上有 明 史可法 衣冠冢。 清 秋瑾 《寶刀歌》:“痛哭 梅山 可奈何?帝城荊棘埋銅駝?!?/div>
《漢語大詞典》:伊闕(伊闕)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陽市 南。即 春秋 周 闕塞 。因兩山相對(duì)如闕門, 伊水 流經(jīng)其間,故名。左傳·定公八年:“秋, 晉 士鞅 會(huì) 成桓公 ,侵 鄭 ,圍 蟲牢 ,報(bào) 伊闕 也,遂侵 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伊水:“ 伊水 又北入 伊闕 。昔 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duì),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間北流,故謂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唐 張說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 ,丘陵對(duì)于 伊闕 ?!?宋 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jì)聞·河渠·禹鑿龍門山:“ 賈讓 言 禹 鑿 龍門 ,辟 伊闕 ,析 底柱 ,破 碣石 ?!?清 姚鼐 有《寄和劉海峰三丈游伊闕之作》,有“西登 闕塞 眺 黃河 ”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樣寫五幕史劇〈屈原〉》:“ 秦 將 白起 戰(zhàn)敗 韓國 ,斬首二十四萬于 伊闕 ?!?br />(2).古關(guān)名。在 伊闕 山上。 漢 末為鎮(zhèn)壓 黃巾 起義軍,設(shè)置的八關(guān)之一。后漢書·靈帝紀(jì)“置八關(guān)都尉官” 唐 李賢 注:“八關(guān)謂 函谷 、 廣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轅 、 旋門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云扃(雲(yún)扃)
(1).高山上的屋門。借指高山上的屋室。 南朝 宋 鮑照 《從登香爐峰》詩:“羅景藹云扃,沾光扈龍策?!?錢振倫 注:“云扃,猶云扉也?!?唐 王勃 《七夕賦》:“聳詞峰於月殿,披翰藪於云扃。”
(2).隱者的屋門或寺院的門。 唐 黃滔 《莆山靈巖寺碑銘》:“東歸之尋舊址,蒼苔四疊,嘉樹雙亞。訪舊僧,云扃十扣,云頂一存?!?清 魏源 《華山西谷》詩之二:“請(qǐng)謝世網(wǎng)塵,長枕秋云睡。仙犬守云扃,毋許漁樵至?!?br />(3).借指隱者的屋室或寺院。 宋 陸游 《幽居》詩之二:“面面秋山擁翠屏,天留三畝著云扃?!?br />(4).謂被云所遮蓋。 元 吳萊 《寄張子長》詩:“道途餘雪屩,巖穴但云扃?!?/div>
《漢語大詞典》:云構(gòu)(雲(yún)構(gòu),雲(yún)搆)
亦作“ 云搆 ”。
(1).形容作品大量涌現(xiàn)。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及 枚乘 摛艷,首製《七發(fā)》,腴辭云搆,夸麗風(fēng)駭?!?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於是賦頌先鳴,故比體云構(gòu),紛紜雜遝,信舊章矣?!?br />(2).高大的建筑物,大廈。《文選·陸機(jī)〈招隱詩〉》:“輕條象云構(gòu),密葉成翠幄?!?張銑 注:“云構(gòu),大夏也。”《藝文類聚》卷六二引 南朝 陳 沈炯 《太極殿銘》:“億兆填填而樂成也,曾未數(shù)旬,煥然云構(gòu)?!?元 陳賡 《寒食祀墳回登臨晉西原廢寺》詩:“當(dāng)年云構(gòu)倚天開,一夕煙塵化刼灰?!?清 唐孫華 《哭座主玉峰尚書徐公》詩之二:“栽培杞梓扶云構(gòu),回挽文章壯 漢 京。”
(3).高山上的巖洞。藝文類聚卷七引 晉 謝道韞 《登山》詩:“巖中閒虛宇,寂漠幽以玄。非工復(fù)非匠,云搆發(fā)自然?!?/div>
《漢語大詞典》:云寺(雲(yún)寺)
指高山上的寺院。 唐 司空曙 《贈(zèng)庾侍御》詩:“雪過云寺宿,酒向竹園期?!?唐 孟郊 《擢第后東歸書懷獻(xiàn)座主呂侍郎》詩:“云寺勢(shì)動(dòng)搖,山鐘韻噓吸?!?宋 楊萬里 《又和見喜病間》:“云寺 耶溪 招布襪,斜風(fēng)細(xì)雨欠簔衣?!?/div>
《漢語大詞典》:山靄(山靄)
山上的云氣。 唐 岑參 《高冠谷口招鄭鄠》詩:“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宋 梅堯臣 《山光寺》詩:“鳥啼山靄里,僧語山林中?!?/div>
分類:山上云氣
《漢語大詞典》:霄路
(1).指高山上的小路。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山居賦》“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峯以啟軒”自注:“南悉連嶺疊鄣,青翠相接,云煙霄路,殆無倪際?!?br />(2).云中之路,上天之路。 南朝 梁 沈約 《為柳兗州世隆上舊宮表》:“故能屬輦道於天階,命帝闕於霄路。”《云笈七籤》卷九九:“吉光騰紫氣,霄路逸丹天?!?清 馮桂芬 《題蔡庶常殿齊悼亡詩后》詩:“一朝舜華謝,柘飯春幽幽,飇車逝霄路,簾暗珊瑚鉤?!?br />(3).青云之路。喻仕宦之途。 宋 范仲淹 《祭葉翰林文》:“闊視霄路,直步云庭?!?/div>
《國語辭典》:祁山  拼音:qí shān
地名。位于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相傳蜀漢諸葛亮伐魏,曾六次出兵于此。
《國語辭典》:山地  拼音:shān dì
山岳重疊的地帶、多山的地方,或指高山上。
《漢語大詞典》:瓊山(瓊山)
(1).山名。指 昆侖山 。傳說山上產(chǎn)大禾。文選·張協(xié)〈七命〉:“ 大梁 之黍, 瓊山 之禾?!?李善 注:“ 瓊山 禾,即 崑崙之山 木禾。山海經(jīng)曰:‘ 崑崙 之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南朝 梁 庾肩吾 《謝東宮賚米啟》:“ 滍水 鳴蟬,香聞十里, 瓊山 合穎,租歸十縣?!?br />(2).山名。在 海南省 瓊山縣 南。清史稿·地理志十九:“ 瓊山 (縣)南 瓊山 ,縣以是名。”
(3).比喻雪覆之山。《群音類選·泰和記·謝東山雪朝試兒女》:“瓊山隱隱,銀濤滾滾,霎時(shí)間封盡青黃?!?/div>
《漢語大詞典》:云磴(雲(yún)磴)
高山上的石級(jí)。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四月十五日道室書事》:“松膏背日凝云磴,丹粉經(jīng)年染石牀?!?元 倪瓚 《題畫》詩:“水榭汀橋曲曲,風(fēng)林云磴層層?!?明 何景明 《鏡光閣》詩:“風(fēng)鈴齊送響,云磴曲盤空?!?/div>
《漢語大詞典》:洼樽(窪樽)
亦作“ 洼尊 ”。 唐 開元 中 李適之 登 峴山 ,見山上有石竇如酒尊,可注斗酒,因建亭其上,名曰“洼樽”。 唐 顏真卿 《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lián)句》:“ 李公 登飲處,因石為洼樽。”后因稱形狀凹陷、可以盛酒的山石為“洼樽”。亦借指深杯。 唐 白居易 《雙石》詩:“洼樽酌未空,玉山穨已久?!?宋 蘇軾 《和〈歸去來兮辭〉》:“挹吾天醴,注之洼樽?!?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詞:“卻不如洼尊放滿,老夫未醉。” 清 杜岕 《葉桐初五十》詩:“ 太湖 似明鏡, 林屋 鑿?fù)蓍??!?/div>
《漢語大詞典》:山苗
山上初生的草木。喻指世襲高位的庸才。語本 晉 左思 《詠史》之二:“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唐 李白 《送楊少府赴選》詩:“山苗落澗底,幽松出高岑?!?宋 王禹偁 《送柳宜通判全州序》:“或過故國動(dòng)黍離之情,傷遠(yuǎn)行有于役之念,嘆下位起山苗之刺,則於道遠(yuǎn)矣,於生勞矣?!?/div>
《漢語大詞典》:赭山
(1).謂伐盡山上的樹木。 唐 柳宗元 《吏商》:“雖赭山以為章,涸海以為鹽,未有利大能若是者?!?br />(2).指伐盡樹木后光禿的山嶺。 唐 劉禹錫 《君山懷古》詩:“千載威靈盡,赭山寒水中?!?br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 浙江 蕭山 東北。古與 龕山 隔 錢塘江 對(duì)峙,東接 鱉子門 ,為江海門戶,后江流北移,此山遂與 龕山 同處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版蕩凄涼:“﹝ 浙西 安撫使 康允之 ﹞遂棄城遁,保 赭山 ?!?清 顧炎武 《贈(zèng)于副將元?jiǎng)挕?/a>詩:“聞道復(fù)西來,潛身入 吳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壘?!?br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 安徽省 蕪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傳為 宋 黃庭堅(jiān) 讀書處的 滴翠軒 等名勝古跡,今已辟為公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bǔ)遺》卷一:“余過 蕪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處,屋不甚多,而窗對(duì) 赭山 ,門臨湖水。”《蕪湖縣志·地理志·山》《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連,俯瞰城郭,歷歷如繪。每當(dāng)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稱‘赭塔晴嵐’者即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