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常州晉陵人。秦景通弟。精《漢書》。與兄時稱大秦君、小秦君。復(fù)任其兄官職,為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xué)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洪州豫章人。段居貞妻。夫與父出外經(jīng)商,為盜申蘭、申春所殺。小娥扮為男子,為申家傭二年,手刃蘭,擒春告官,復(fù)父夫之仇。還鄉(xiāng),祝發(fā)為尼終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文宗宮女,善琵琶。因忤旨被縊殺投于河中,為梁厚本所救,納為室。中丞自言其琵琶在南趙家修理,號大忽雷、小忽雷,厚本購得之。值良辰美景酒酣,中丞不覺高彈數(shù)曲,為文宗知之,宣召問其故,乃赦厚本罪,任從匹偶,并加賞賜。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見鄭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吳人。陸柬之子。傳父書法,時稱小陸,后又傳其甥張旭。官至贊善大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法名不詳。憲宗時禪僧。嗣五泄靈默,世稱五泄小師。后住婺州蘇溪,又稱蘇溪和尚。事跡見《五燈會元》卷四?!?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存歌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3—852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牧之。杜佑孫。文宗大和二年進士。初為弘文館校書郎。曾入江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與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歷監(jiān)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入為司勛員外郎。武宗會昌中,歷遷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時劉從諫守澤潞,何進滔據(jù)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論朝廷用兵之策。后澤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孫子兵法》。善屬文,工詩,世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后得病,自為墓志,悉取所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xiāng)(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因稱“杜樊川”;嘗為淮南節(jié)度府掌書記,稱“杜書記”;曾官司勛員外郎,稱“杜司勛”;官至中書舍人,稱“杜舍人”;開元中曾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故又稱“杜紫微”;世人為區(qū)別于杜甫,又稱之為“小杜”。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應(yīng)江西觀察使沈傳師之辟,為江西團練巡官。其后沈轉(zhuǎn)宣歙觀察使,牧隨赴宣州。七年應(yīng)牛僧孺之辟,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府推官,后轉(zhuǎn)掌書記。九年回長安任監(jiān)察御史,后分司東都。開成二年(837)為宣州團練判官。四年復(fù)回長安,任左補闕,后轉(zhuǎn)膳部、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后遷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后轉(zhuǎn)吏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湖州刺史。五年入為考功郎中、知制誥,次年為中書舍人,卒。臨終作《自撰墓志銘》。新、舊《唐書》有傳。今人繆鉞撰《杜牧年譜》,敘其生平尤詳。杜牧為晚唐杰出之詩人與散文家。好讀書,善論兵,曾注《孫子》。自詡留心于“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以濟時命世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衛(wèi)》、《戰(zhàn)論》、《守論》等文,痛陳藩鎮(zhèn)之禍與時政之失,頗有見地。作文主張“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答莊充書》)。詩學(xué)杜甫,其五古如《感懷詩》、《郡齋獨酌》、《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堪稱晚唐獨步。然長于律、絕,其絕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揚州韓綽判官》、《華清宮絕句三首》等尤為膾炙人口。杜牧詩歌之主要特色為俊爽圓純,明胡應(yīng)麟稱之曰“俊爽”(《詩藪》外編卷四);清劉熙載謂“雄姿英發(fā)”(《藝概》卷二);宋敖陶孫喻為“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詩評》)。杜牧好議論,故其詩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以時風(fēng)委靡,獨持拗峭?!?《唐音癸簽》卷八引徐獻忠語)與李商隱齊名,時號“小李杜”。詩文之外,書法、繪畫皆有相當(dāng)造詣。所著《樊川文集》20卷,為其甥裴延翰編。清馮集梧有《樊川詩集注》,繆鉞有《杜牧詩選》,臺灣學(xué)人譚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資料匯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8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9首,其中1首為殘詩。
唐詩匯評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佑之孫。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沈傳師廉寨江西,辟為團練巡官;沈徙鎮(zhèn)宣歙,牧亦從之。府罷,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辟為掌書記,頗好游宴,縱情聲色。九年,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旋分司東都。開成中,歷宣州團練判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等職。會昌二年,出守黃州,歷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fù)出為湖州刺史,終官中書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詩,尤擅七言近體,清麗俊爽,自成一家,與李商隱奪名,亦稱“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詩文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復(fù)摭拾集外詩文為《外集》、《別集》、《補遺》各一卷,多雜他人作品。《全唐詩》編詩八卷,其第七卷幾全為許渾詩。
詞學(xué)圖錄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孫。京兆萬年(今西安)人。官至中書舍人。人稱杜甫為"老杜",牧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學(xué)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學(xué)家杜佑之孫。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出任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書舍人,人稱“杜紫薇”。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世稱杜樊川。詩風(fēng)明快,長于絕句,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黃鶴樓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詩補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歲。(據(jù)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會昌伐叛編證》一文所推定之結(jié)論。)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駕部員外郎從郁子。第進士。復(fù)舉賢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遷左補闕。轉(zhuǎn)膳部比部員外郎。歷黃池睦三州刺史。遷司勛員外郎。轉(zhuǎn)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評論

杜牧《獻詩啟》
某苦心為詩,唯求高絕,不務(wù)奇麗,不涉習(xí)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竊觀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歷,旁紹曲摭,潔簡渾園,勁出橫賈,滌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皸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癢,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斷果行,若誓牧野,前無有敵;其正視嚴聽,前沖后鑾,如整冠裳,祗謁宗廟;其甜蟄爆聾,迅發(fā)不慄,矜大呂勁嗚,洪鐘橫撞,撐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惡,堤障初終,若濡槁于未焚,膏癰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亂,變醨養(yǎng)瘠,堯醲舜薰,斯有意趨賈、馬、劉、班之藩墻者耶!……其馀述喻贊誡,興諷愁傷,易格異狀,機鍵雜發(fā),雖綿遠窮幽,膿腴魁 ,筆酣興健,窕眇碎細,包詩人之軌憲,整揚、馬之牙陣,聳曹、劉之骨氣,掇顏、謝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豐,縆幅道義,鉤深于經(jīng)史,抵御于理化也。
詩人主客圖
高古奧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賀、杜牧、李馀、劉猛、李涉、胡幽貞。
新唐書本傳
牧于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
郡齋讀書志
牧善屬文,剛直有奇節(jié),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為詩情致豪邁,人號“小杜”。
直齋書錄解題
牧才高,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風(fēng)月堂詩話
杜牧之風(fēng)味極不淺,但詩律少嚴;其屬辭比事殊不精致,然時有自得為可喜也。
《蔡百衲詩評》
杜牧之詩風(fēng)調(diào)高華,片言不俗,有類新及第少年,略無少退藏處,固難求一唱而三嘆也。
《臞翁詩評》
杜牧之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
瀛奎律髓
郊、島、元、白下世之后,張祜、趙嘏諸人皆不及牧之,蓋頗能用老杜句律,自為翹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湊砌也。
《唐詩品》
牧之鄠社遺風(fēng),名家遠紹。其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語精切,含聲圓整,而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然以時風(fēng)委靡,獨持拗峭,雖云矯其流弊,而持情亦巧?;蛘弑戎S渾,兩人之作,南北異調(diào),了了可辨,豈風(fēng)氣囿諸情性,不能自達干中聲者乎?初席先輩,西北居多,而含宮調(diào)徵,各諧其節(jié),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詩話
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唯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
《騷壇秘語》
(牧之)主才,氣俊思活。
詩藪
中唐絕,如劉長卿、韓翃、李益、劉禹錫,尚多可諷詠。晚唐則李義山、溫庭筠、杜牧、許渾、鄭谷,然途軌紛出,漸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簽
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fù)雋,感慨時事,條劃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阅林?,詩人擅經(jīng)國譽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詩源辨體》
杜牧才力或優(yōu)于渾,然奇僻處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體裁,不能如韓之工美,援引議論處益多以文為詩矣。其仄韻亦多上、去二聲雜用。
《詩源辨體》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為主,實僻澀怪惡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詩源辨體》
杜牧七存律出意雖深,而造語實僻。
《唐音審體》
樊川筆健調(diào)響,而絕少全璧。如《甲雁》詩前半絕唱,而后幅殊劣,豈非恨事。
《唐詩別裁》
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于少陵。配以義山,時亦稱“李杜”。
甌北詩話
杜牧之作詩,恐流于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談》所謂“好為議論,大概出奇立異,以自見其長”也。
《四庫全書總目》
牧詩冶蕩甚于元、白,其風(fēng)格則實出元、白之上。
《雨村詩話》
杜牧之詩輕倩秀艷,在唐賢中另是一種筆意。故學(xué)詩者不讀小杜,詩必不韻。
北江詩話
中唐以后,小杜才識,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則有經(jīng)濟,古近體詩則有氣勢,倘分其所長,亦足以了數(shù)子。宜其薄視元、白諸人也!
北江詩話
杜牧之與韓、柳、元、白同時,而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fù)能于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可云特立獨行之士矣!
石洲詩話
樊川真色真韻,殆欲吞吐中晚千萬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fēng),而時出入于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觀玉溪生“高樓風(fēng)雨”云云,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雋》
元、白而下,牧之較有氣骨,然七律多隨筆而出,于鍛煉之功殊缺也,實開宋人生澀一派。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蓋以氣味相近故也。雖與熟滑卑調(diào)不同,而初盛典型蕩然矣。
曾國藩《大潛山房詩題語》
山谷學(xué)杜公,七律專以單行之氣,運于偶句之中。東坡學(xué)太白,則以長古之氣,運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種單行票姚之氣。余嘗謂小杜、蘇、黃,皆豪士而有俠客之風(fēng)者。
《東目館詩見》
牧之五言浩灝,卻仍是白描。雖題詠好異于人,而識解既大,風(fēng)調(diào)高華,筆如轆轤,亦無懈可擊。熟于軍計,洞知形勢,故其議論利弊,胸開眼大。發(fā)于吟詠,焉得無寄托?數(shù)詩人治才,牧之實第一。誠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長淡殺個衰翁?!币嘀^其味耐尋也。
三唐詩品
其出與元、白同源,古風(fēng)愈況,時傷浮露,無復(fù)春容。律詩、絕句情韻覃淵,足以方駕龍標(biāo),囊括溫、李。
《瓶粟齋詩話》
晚唐唯小杜詩縱橫排宕,得大家體勢。其詩大抵取材漢賦,而極于騷,遺詞用字,絕不沿襲六朝人語,所謂“高摘屈宋艷,濃熏班馬香”者,可以知其祇響矣。獨是才多為患,其性又能剛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雜粗悍之病。
《詩學(xué)淵源》
其詩情致豪邊,而造語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風(fēng)調(diào)尤勝,唯古詩聲調(diào)未化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越妓。李訥為浙東廉使,夜登城樓,聞有歌聲激切高昂,召至,乃小叢。時崔元范自浙東幕府拜侍御史赴闕,訥餞之,命小叢歌餞,在坐眾官各賦詩贈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越州(今浙江紹興)樂妓。梨園供奉南不嫌之甥女。南教之唱曲。宣宗大中間,浙東觀察使李訥命于送別宴會上唱歌,李訥及幕僚皆作詩詠其事。事跡見《云溪友議》卷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詩1首,實為其所歌之詩,非其所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字殷衡。世稱小杜公。杜元穎從子。登進士第。歷遷右拾遺、翰林學(xué)士承旨。居翰林最久,終不漏禁近語,擢中書舍人。宣宗大中十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十一年,選士三十人,后多至達官。懿宗立,拜吏部尚書,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通九年,罷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龐勛入攻淮南,審權(quán)與令狐绹、崔鉉連師掎角,饋粟相衡,唐師賴濟。入為左仆射,尋出領(lǐng)河中、忠武節(jié)度使。卒謚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01 【介紹】: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黃。少習(xí)儒,性樂釋典,十九歲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臨川曹山,前來參問者常滿堂。有《注對寒山子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黃,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歲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從洞山良價學(xué)禪,得其印可。后住臨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風(fēng),開曹洞一宗,世稱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謚元證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人輯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詩,著有《對寒山子詩》7卷,已佚。其語錄及《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錄存本寂詩偈1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錄其詩1首,題名耽章,實為大梅法常作。
禪林僧寶傳·卷第一
禪師諱耽章。泉州莆田黃氏子。幼而奇逸。為書生不甘處俗。年十九棄家。入福州靈石山。六年乃剃發(fā)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謁悟本禪師價公。依止十馀年。價以為類己??叭未蠓āS谑敲趨擦?。將辭去。價曰。三更當(dāng)來。授汝曲折。時矮師叔者知之。蒲伏繩床下。價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巖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畢。再拜趨出。矮師叔引頸呼曰。洞山禪入我手矣。價大驚曰。盜法倒屙無及矣。后皆如所言。寶鏡三昧。其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污。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涂。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jié)。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yīng)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guī)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圣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闲淖栽S。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yù)。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xù)。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詞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dāng)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偏中至。兩刃交鋒要回避。好手還同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氣。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里坐。三種滲漏。其詞曰。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謂體妙失宗。機昧終始。學(xué)者濁智流轉(zhuǎn)。不出此三種。綱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針雙鎖備。挾路隱全該。寶印當(dāng)空妙。重重錦縫開。其二名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zhuǎn)覺難。力窮尋進退。金鎖網(wǎng)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卣战^幽微。背風(fēng)無巧拙。電火爍難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禮祖塔。自螺川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為曹。示眾曰。僧家在此等衣線下。理須會通向上事。莫作等閑。若也承當(dāng)處分明。即轉(zhuǎn)他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轉(zhuǎn)不得。直饒學(xué)得十成。卻須向他背后叉手。說什么大話。若轉(zhuǎn)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問藥山曰。三乘教中。還有祖意也無。答曰有。曰既有。達磨又來作么。答曰。只為有。所以來。豈非作得主宰。轉(zhuǎn)得歸自己乎。如經(jīng)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滯也。謂之十成。亦曰斷滲漏也。只是十道頭絕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為取次承當(dāng)。不分貴賤。我常見叢林。好論一般兩般。還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汝不見南泉曰。饒汝十成。猶較王老師。一線道也。大難。事到此。直須子細始得。明白自在。不論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只是不行舊時路。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輪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說個凈潔處。愛說向去事。此病最難治。若是世間粗重事。卻是輕。凈潔病為重。只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先師曰。擬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齋。且喚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瞋癡。雖難斷卻是輕。若也無為無事凈潔。此乃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亦只為這個。亦不獨為汝。今時莫作等閑。黧奴白牯修行卻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覓佛覓祖。乃至菩提涅槃。幾時休歇成辦乎。皆是生滅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但饑來吃草??蕘盹嬎?。若能恁么。不愁不成辦。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牽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較些子。不見彌勒阿閦。及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喚作無慚愧。懈怠菩薩。亦曰變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須子細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體會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饒今成佛成祖去。也只這是。便墮三涂地獄六道去。也只這是。雖然沒用處。要且離他不得。須與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變易也。不見永嘉云。莽莽蕩蕩招殃禍。問如何是莽莽蕩蕩招殃禍。曰只這個總是。問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煩惱無明等??偸遣灰?。乃至世間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變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禍。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為變易。若不變易。直須觸處自由始得。香嚴閑禪師會中有僧。問如何是道。閑曰枯木里龍吟。又問如何是道中人。閑曰髑髏里眼睛。其僧不領(lǐng)。辭至石霜。問諸禪師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諸曰猶帶喜在。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諸曰猶帶識在。又不領(lǐng)。乃問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章曰血脈不斷。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章曰乾不盡。又問有得聞?wù)叻瘛U略槐M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又問未審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聞?wù)呓詥?。乃作偈曰。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dāng)人那辨濁中清。有僧以紙為衣。號為紙衣道者。自洞山來。章問如何是紙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掛體。萬事悉皆如。又問如何是紙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諾即脫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來。僧忽開眼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若向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僧問五位君臣旨訣。章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來者背理就事。兼帶者冥應(yīng)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當(dāng)審詳辨明。君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問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問如何是臣。曰靈機宏圣道。真智利群生。問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圣容。問如何是君視臣。曰妙容雖不動。光燭不無偏。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無內(nèi)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學(xué)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又曰。凡情圣見是金鎖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問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墮。章曰是類墮。問不斷聲色是什么墮。曰是隨墮。問不受食是什么墮。曰是尊貴墮。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類墮。知有而不礙六塵是隨墮。維摩曰。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覺聞知。只不被他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也。章讀杜順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與么道。門弟子請別作之。既作偈。又注釋之。其詞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無我即死(仰汝取活)。我無渠即余(不別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驢(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飯。直須吐卻)。何假雁傳書(不通信)。我說橫身唱(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與你相似)。乍如謠白雪(將謂是白雪)。猶恐是巴歌。南州帥南平鐘王。雅聞?wù)掠械?。盡禮致之不赴。但書偈付使者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尋。天復(fù)辛酉夏夜。問知事。今日是幾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門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圓。 贊曰。寶鏡三昧其詞要妙。云巖以受洞山。疑藥山所作也。先德懼屬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種滲漏之語。見于禪書。大觀二年冬。顯謨閣待制朱彥世英。赴官錢塘。過信州白華巖。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當(dāng)為發(fā)揚之。因疏其溝封。以付同學(xué)。使法中龍象。神而明之。盡微細法執(zhí)。興洞上之宗。亦世英護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黃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舉措老成。識者知其為法器。成通初。禪學(xué)方盛。會悟本價禪師。住洞山。寂往來請益。洞山問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辭洞山。山問云什么處去。寂云不變異處去。洞云不變異豈有去耶。寂云去亦不變異。 后受請。出世撫之曹山。徙荷玉山。二處法席俱盛。 僧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寂云不相識。僧云為什么不相識。寂云只為同在一處。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卻疑。僧云和尚為什么卻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問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萬有。曰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絕氣者不著。曰既是包含萬有。為什么絕氣者不著。寂云。萬有非其功。絕氣有其德。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寂云。道有道無即得。爭柰龍王按劍何。訓(xùn)應(yīng)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說。以詮其妙。復(fù)著對寒山子詩。行世。文辭雅麗可觀。尋示疾終。壽六十二。臘三十七。弟子樹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fēng)振起。號小稷下焉。寂少染魯風(fēng)率多強學(xué)。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fā)。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諸舉措若老苾芻。咸通之初禪宗興盛。風(fēng)起于大溈也。至如石頭藥山其名寢頓。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往來請益學(xué)同洙泗。寂處眾如愚發(fā)言若訥。后被請住臨川曹山。參問之者堂盈室滿其所詶對邀射匪停。特為毳客標(biāo)準(zhǔn)。故排五位以銓量區(qū)域。無不盡其分齊也。復(fù)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內(nèi)。蓋以寂素修舉業(yè)之優(yōu)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尋示疾終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龕窆而樹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4—924 【介紹】: 五代時海鹽人,字蘊之。善射,人稱小由基。事湖州刺史高彥,屢立戰(zhàn)功。后歸吳越,累官靜海鎮(zhèn)遏使,甚著聲譽,在鎮(zhèn)凡十五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86—926 【介紹】: 五代時前蜀主王建妃。亦稱小徐妃。王建時,進位淑妃。光天元年,進位皇太妃。王衍咸康元年,隨前蜀后主王衍降后唐。次年,送入洛,途中與其姊大徐妃賦詩,凄惋動人。至秦川,與其姊及王衍同時被殺。有《花蕊夫人宮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據(jù)趙翼《陔余叢考》卷三九二,名號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沒入宋宮,后為趙光義(晉王)所殺,無詩傳世。二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為王建妃,故史稱小徐妃。姊娣倍受寵幸,縱引王衍污亂失國,后母子均為唐莊宗所殺。三為后蜀主孟昶妃,一說姓徐,一說姓費,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東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宮,為太祖所寵,口誦國亡詩。世傳《花蕊夫人宮詞》,《全唐詩》編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則以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見《花蕊夫人宮詞考證》。《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花蕊夫人(?-926),姓徐。父耕,為唐眉州刺史,二女皆國色。長女為前蜀王建賢妃,稱大徐妃,次女為王建淑妃,稱小徐妃,宮中號花蕊夫人。王衍繼位,尊為皇太妃。蜀亡,隨王衍降唐,被殺。又,后蜀孟昶妃費氏(一說姓徐),亦號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人,昶降宋后,宋太祖召入宮中,有寵。《全唐詩》中小徐妃存詩八首。另世傳花蕊夫人《宮詞》百首,《全唐詩》歸入后蜀孟昶妃名下,浦江清考定為王建小徐妃所作,內(nèi)中且羼入詩人王建等人作品。

作品評論

竹坡詩話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繡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起來庭戶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不道流年暗中換世傳此詩為花蕊夫人作,東坡嘗用此詩作《洞仙歌》曲。或謂東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
《詩源辨體》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絕《宮詞》一百首,其詞本于王建。大約以全集觀,王語不雅馴,而花蕊時近淺稚。
五代詩話
世傳其(按指花蕊夫人)宮詞百首,清斯艷麗,足奪王建、張籍之席。蓋外間摹寫,自多泛設(shè),終是看人富貴語,固不若內(nèi)家本色,天然流麗也。
拜經(jīng)樓詩話
宋岳倦翁有《宮詞》百首……其自敘略云:“詩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當(dāng)有以寓諷諫而美音容。若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處宮閨,言多涉于褻俚。”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閩越許氏子。既受巖頭奯禪師心印。初若杜默。后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眾請。居臺之瑞巖院。其治人治己。嚴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叢席者推焉。且機辨峻捷。鏡清道怤。嘗致問輒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彥問曰。何時離天竺。曰朝時。曰得無勞乎。曰為法忘勞。彥召維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復(fù)見。 吳越錢氏屢聘。僅一至。即苦辭去。或謂有自滿倉蓋不待耕獲。而眾常給也。忽遇一村媼。語之曰。汝疾歸。救取千百物命。媼即到家。其兒婦。方挈竹器。拾田螺。媼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數(shù)家。同日請齋。而彥一時應(yīng)赴。則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阇維。巨蛇緣木杪。投身火聚與俱化。噫異矣。薪盡舍利飛。散草木上。精瑩絕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師彥。姓許氏。閩越人也。早悟羈縻忽求拔俗。循乎戒檢俄欲觀方。見巖頭禪師領(lǐng)會無疑。初樂杜默似不能言者。后為所知敦喻允請住臺州瑞巖山院。時道怤往參問。答對響捷。怤公神伏。后二眾同居。彥之威德凜若嚴霜。紏正僧尼無容舛悟。故江表言御眾剪齊者。瑞巖為最。嘗有三僧。胡形清峭目睛轉(zhuǎn)若流電焉。差肩并足致體。彥問曰。子從何來。曰天竺來何時發(fā)。曰朝行適至。彥曰。得無勞乎。曰為法忘勞。乃諦視之足皆不蹈地。彥令入堂上位安置。明旦忽焉不見云是辟支迦果人。然莫知階級。時有不測人入法會非止一過。彥參學(xué)時號為小彥長老。兩浙武肅王錢氏累召方肯來儀。終苦辭去。寺倉常滿。嘗有村媼來參禮。彥曰。汝休拜跪。不如疾歸家救取數(shù)十百物命大有利益。媼匆忙到舍。兒婦提竹器拾田螺正歸。媼接取放諸水濆。又數(shù)家召齋。一一同日見彥來食。至終阇維。有巨蛇緣樹杪。投身火聚。當(dāng)乎薪盡舍利散飛。或風(fēng)動草木上紛紛而墜神異絕繁。具如別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平不詳。五代時詩僧。曾居南岳,又曾至羅浮山、嵊縣金庭觀等地。其與秀登為友?!读_浮志》卷一〇、嘉慶《浙江通志》卷二三一錄存小白詩作3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3 【介紹】: 遼人。穆宗近侍,著帳奴隸。穆宗應(yīng)歷十九年,與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奴隸,在懷州行帳殺穆宗起事。保寧五年,被擒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煦。福州人。生和氏。幼不染葷血。剃度于鼓山。得法受記。年始二十四。即開法洪州豐城。道聲藉藉。時稱小長老。周顯德中。江南國主。延住光睦。久之移廬山開先。后居凈德。并聚徒說法。開寶八年圓寂。三師。章嗣玄沙?;硭盟?。煦嗣鼓山。皆雪峰嫡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