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九三八程實之,字士華,號尊己翁,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后遷德興。嘗從朱熹學(xué),博洽工文,累舉不第。見《新安文獻(xiàn)志·先賢事略》上,《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尊爵。寧宗嘉定六年以承務(wù)郎致仕。篤信好學(xué),于經(jīng)學(xué)多有發(fā)明,尤深于性理。有《明倫集》。
全宋文·卷六九七九涂近正,字元直,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博學(xué)耆儒,鄉(xiāng)里推尊。以子仕宦推恩賜承務(wù)郎。著有《明倫集》十卷(四庫全書卷九五存目尚著錄有永樂大典本《明倫集》二卷)。見幸元龍《宋故桂東丞權(quán)湖南運屬涂仁方行狀》,《涂元直明倫集序》(載《幸清節(jié)公松垣文集》卷七、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霄川人,字尊道。寧宗開禧間知上高縣,政尚慈恕,不忍橫斂,民懷愛之,目為趙佛子。逾年,政成事簡,入為樞密院都承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寧府建陽人,字尊固。師從陳傅良。光宗紹熙元年進(jìn)士。理宗時知常德府,稱循吏。
全宋文·卷六四六三袁申儒,字尊固,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學(xué)于陳傅良,登紹熙元年進(jìn)士第。(《南宋館閣續(xù)錄》云「紹定二年黃樸榜進(jìn)士出身」,恐誤。)開禧中提轄文思院,以臣僚言其「初無實歷而得美官」,詔與合入差遣。嘉定中知真州,改知衢州。十三年十一月,為左司諫王元春論列,以宮觀罷。后復(fù)用,官至湖北提刑。端平元年三月召為秘書郎,同月為史嵩之劾罷。次年二月再除是職,四月遷著作佐郎。又嘗任考功郎官兼檢評,知寧國府、常德府。在常德創(chuàng)學(xué)宮及貢士莊以贍多士,頗有政聲。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三七、職官七五之二七,《蒙齋集》、《鶴林集》、《東澗集》所載除官制,《楚紀(jì)》卷四一,《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五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司馬述,字遵古,涑水(今山西夏縣)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知上元縣。十二年,改寧海軍簽判。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知江陰軍(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累官知溫州(清乾隆《溫州府志》卷一七)。事見《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七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八七四司馬述,字尊古,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光侄裔孫。少隨父儼宦寓海陵,時孫應(yīng)時為邑丞,因得朝夕侍左右。嘉定十年知上元縣,十二年為寧海通判、歷知溫州,擢浙江轉(zhuǎn)運使。見孫應(yīng)時《司馬氏七子字說》(《燭湖集》卷一○),《吳學(xué)復(fù)田記》(《吳都文粹》卷一),《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七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尊甫。蔡幼學(xué)子。理宗時,歷官直徽猷閣,知衢州、紹興府、靜江府,終吏部侍郎。嘗編《宋通志》五百卷。
全宋文·卷七六八二蔡范,字遵甫,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幼學(xué)子、節(jié)弟。嘉定十五年知黃巖縣,有政績,除通判慶元府。理宗時,歷知婺州、衢州、紹興府、靜江府,直徽猷閣、直龍圖閣,終于吏部侍郎。風(fēng)力峻整,直己不阿,有名于時。見弘治《溫州府志》卷一一,萬歷《黃巖縣志》卷四,《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四、一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54
【介紹】:
宋慶元府鄞縣人,字肖尊。寧宗嘉定十三年進(jìn)士。累官知閬州兼利西路安撫,守閬州達(dá)十五六年之久,以元兵來攻,敗績棄城而遁。理宗寶祐二年,為制置使余晦誣劾,削官下獄,屈伏被斬。后張即之移書賈似道,冤始得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元間饒州安仁人,字尊光。從陳苑受象山之學(xué),與祝蕃、李存、舒衍,號江東四大儒。元初屢征不就。有《尊光集》。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惠勤 懶翁 謚禪覺道號普濟(jì)尊者
初名元惠。寧海府人。俗姓牙氏。具膳官令瑞之子。母鄭氏。靈山郡人。鄭夢見金色隼。飛來啄其頭。忽墜卵。五彩爛然入懷中。因而有娠。以延祐庚申生。癸卯入九月山。遣內(nèi)侍金仲孫請還。乙巳三月。詣闕乞退。始得宿愿。游龍門元寂諸山。丙午入金剛山。丁未秋住清平寺。其冬掜寶巖。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治命也。己酉再入臺山。庚戌春。司徒達(dá)睿。奉指空靈骨。來厝于檜巖。師禮師骨。因赴召。結(jié)夏廣明寺。秋初還檜巖。九月即功夫選也。師所居室曰江月軒。丙辰五月。寂然而游。年五十七。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秋九月十日。召師入京。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大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試其所自得。號曰功夫選。上親幸視為。師拈香畢。升法座。乃言曰。破卻古今之窠臼。掃盡凡圣之蹤由。割斷衲子命根。抖擻眾生疑網(wǎng)。操縱在握。變通在機(jī)。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其揆一也。在會諸德。請以實答。于是以次入對。曲躬流汗。皆曰未會?;蚶硗ǘK于事?;蚩裆醵蛴谘?。一句便退。上若不豫色。然幼庵修禪師后至。師歷問三句三關(guān)。會罷還檜巖。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欲移錫檜巖。會以召赴是寺法會。得請居焉。師曰。先師指空。蓋嘗指畫重營。而燬于兵。敢不繼其志。乃謀于眾。增廣殿宇。工既告畢。丙辰四月。大設(shè)落成之會。臺許以為。檜巖密邇京邑。士女往還。晝夜絡(luò)繹。或至廢業(yè)禁之。便于是有旨。移住營源寺。逼迫上道。師適疾作。輿出三門。至池邊。自導(dǎo)輿者。從涅槃門出。大眾咸疑。失聲號哭。師唇曰。賢力努力。無以余故中輟也。吾行當(dāng)止于驪興耳。至漢江。謂護(hù)送官卓詹曰。吾疾劇。乞舟行溯流。七日方至驪興。又謂卓曰。欲少留。俟病間即行。卓勉從之。寓神勒寺。五月十五日。卓又督行急。師曰。是不難。吾當(dāng)逝矣。是日辰時。寂然而逝。郡人望見五色云蓋山頂。既火之洗骨。無云而雨者。方數(shù)百步。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禱之分為五百五十八。四眾得之灰中。以自秘者。莫知其數(shù)。神光照耀。三日乃已。釋達(dá)如。夢見龍盤繞臺下。其狀如馬。及以喪舟還檜巖。無雨水漲。皆驪龍之助云。八月十五日。樹浮屠于寺之北崖。頂骨舍利。厝于神勒寺。示其所終也。覆以石鐘。戒其無敢訛也。事開于朝。
年甫冠。鄰友亡。問諸父老曰。死何之。皆曰所不知也。中心痛悼。走入功德山。投了然師祝發(fā)。師曰。汝為何事出家。對以超三界利群生。且請開示。曰汝之來。此是何物耶。曰此能言能聽者能來爾。但未知修進(jìn)之術(shù)。曰吾亦如汝猶未之知??赏笾锈艓煛V琳咨曛翙u巖。晝夜獨坐。忽得開悟。尋師中國之志決矣。戊子三月至燕都。參指空。答問契合。十年庚寅正月??占娤抡Z。無能對者。師出眾吐數(shù)語。三拜而出。空西天百八代祖也。是春南游江浙。秋八月參平山。山問。曾見何人。曰西天指空。日用千釰。山云。且置指空千釰。將汝一釰來。師以坐具提山。山倒在禪□□□賊煞我。師曰。吾釰也能殺人能活人。乃扶起。山以雪巖所傳及庵衣拂子表信。辛卯春。抵寶陀洛迦山。拜觀音。壬辰至伏龍山。參千巖。適集江湖千馀人選入室。巖問所自。師既答。巖云。父母未生前。從甚處來。師曰。今朝四月初二日。巖許之。是歲北還。再參指空??帐谝苑ㄒ路髯予髸?。于是游涉燕代山川。蕭然一閑道人也。名聞于內(nèi)。乙未秋。奉圣旨住大都廣濟(jì)寺。丙申十月望。設(shè)開堂法會。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賜金爛袈裟幣帛?;侍印R越馉€袈裟象牙拂子來錫。師受袈裟問眾曰。湛然空寂。本無一物。粲兮爛兮。從何而出。眾無對。徐曰。九重宮金口中。乃披。拈香祝圣升座。橫按拄杖。下數(shù)語便下。戊戌春。辭指空。得授記東還。且行且止。隨機(jī)說法。庚子入臺山居焉。辛丑冬。上遣內(nèi)詹事方節(jié)。迎入京。請說心要。賜滿繡袈裟水精拂子。公主獻(xiàn)瑪琉拂子。太后親施布施。請住神光寺。固辭。上曰。于法吾亦退矣。不得已即行。十一月。紅賊蹂躪京畿。舉國南徙。僧徒震懼請避賊。師曰。唯命是保。賊何能為。數(shù)日請益急。是夕夢一神人。面有黑志。俱衣冠作禮曰。眾散賊必滅寺。愿固師志。明日至土地神。座視其貌。則夢所見也。賊果不至。
平生未嘗習(xí)世俗文字。有請題詠。操茟立書。若不經(jīng)意。理趣深遠(yuǎn)。晚好黑戲山水。逼道栦。嗚呼。道既通。多能也宜哉(并李穡撰禪覺塔銘)。
懶翁。母夢見金色隼。飛來啄頭。忽墜卵。五彩爛然。入懷中。因有娠(生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明間浙江淳安人,字大年。洪武三年詔修《元史》,書成,受賜歸,復(fù)召修《日歷》。后以宋濂薦授翰林應(yīng)奉,文字草制,悉稱旨。尋以老疾辭還。有《懷歸稿》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大年,淳安人。召修元史又編集禮樂書授翰林應(yīng)奉文字有懷歸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六尊生字大年,淳安人。洪武二年與修《元史》。史成,旋留禮局?!?a target='_blank'>禮》書成,受賜歸。六年,與修《日歷》,以薦授翰林應(yīng)奉文字。有《懷歸稿》十卷、《還鄉(xiāng)稿》十卷、《制誥》二卷。
田按:大年以洪武二年奉召至京師,與修《元史》。生成辭歸,旋留禮局,集禮成,乃得歸。高季迪《送徐先生歸嚴(yán)陵序》云:「嚴(yán)陵徐先生大年被召至京,與修《元史》。書成上進(jìn),詔擇纂修之士官之。先生以老乞還甚力,會春官議修五《禮》為一代之典,乃復(fù)奏留之。未幾,其書又成,先生固申前請,大臣知其志,不欲強(qiáng)煩以事,乃命有司具禮傳送以歸?!箵?jù)此則修史時未受官矣。六年,召修《日歷》,以宋景濂薦,復(fù)與纂修?!度諝v》成,謝病歸。景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云:「中書奉旨纂修日歷,朝紳各薦所知。余疏大年名以聞,使者持書下郡國,大年歡然應(yīng)命?!度諝v》成,廷議將錫之官,大年固辭。今當(dāng)堯、舜在上,夔龍滿朝,大年春秋猶未高,沈屙容有卻藥之時,行當(dāng)杖策造朝,盡展所蘊(yùn)?!褂志板ァ哆M(jìn)日歷序》云:「纂修官則有布衣臣徐尊生。」據(jù)此則修《日歷》時未受官矣。其官翰林應(yīng)奉不知果在何時,決不在修《日歷》前矣。竹《詩話》引《懷歸稿》中有《授翰林應(yīng)奉》詩云:「布衣昨日孤寒士,翰苑今朝已授官。幼有文章淹滯久,老無筋力進(jìn)趨難。隨班香案晨簪筆,列坐宮門午賜餐。早晚歸休宜引分,免敦白發(fā)點金鑾?!挂詾橥C,誠為確鑿。復(fù)云:「六年九月,詔編日歷,大年復(fù)與纂修之列,固辭還山,拂帝意,出為陜西教授。未行而卒?!箘t大年官應(yīng)奉又似在修《日歷》以前,事疑不能明。竹又云:「大年自引求去,省臣留之續(xù)修庚申君史?!勾藙t絕無之事。宋景濂《元史目錄記》云:「舊所纂錄之士,或仕或隱,散之四方,惟趙塤始終其事。」據(jù)此則修庚申君史者,惟塤一人重參史局,大年無緣得與于十四人之列,明矣。至《全浙詩話》于大年事跡,修史先后全不明晰,囂囂置辯,又不足論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19—1496
【介紹】:
明福建龍溪人,字尊用。正統(tǒng)十三年進(jìn)士。授吏科給事中。景泰初,疏論停起復(fù)、抑奔競,帝納之。成化時,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積奇羨數(shù)萬石以備荒。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維基潘榮(1419年—1496年),字尊用,號疏庵,明朝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龍溪縣(今福建省漳州市)十二三都潘田社(今顏厝鎮(zhèn)官田社)人。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潘榮中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天順六年(1462年),琉球國中山王尚泰久薨,朝廷遣潘榮受一品官服,充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充副使,前往琉球致祭,并冊封世子尚德為王。潘榮在琉球期間,寫成《中山八景記》。還朝后,升任都給事中。成化六年上言,升南京太常寺少卿。七年后,升戶部右侍郎,后改南京右副都御史。成化十七年,授戶部左侍郎。成化二十年,任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卒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維基魏容(1427年—?),字尊儀,陜西鞏昌府安定縣人,軍籍。進(jìn)士出身。景泰元年(1450年),陜西鄉(xiāng)試第十七名。天順七年(1463年)癸未科會試第十四名。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殿試,登進(jìn)士第三甲第八十一名。官至工部郎中。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六吊字尊卿,莆田人。成化壬辰進(jìn)士,官六安知州。有《和唐鼓吹集》。
田按:楊時秀《和唐音》,高尊卿《和唐詩鼓吹》,一時風(fēng)尚爾爾。高詩較楊工甚。
維基高昂(1451年—?),字尊卿,號南窗,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福建鄉(xiāng)試第四十八名。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jìn)士。官至六安州知州。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善堅。姓丁氏。永樂甲午。生于滇城南郭。其夜紅光異香。充盈戶室。十歲入五華寺。禮宗上人為師。易名善賢。十九參柏巖禪伯。自是習(xí)坐不輟。巖異之。勉持觀音名號。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張公善相。謂諸老宿曰。此子。非凡間人。三十后當(dāng)佩祖印。諸德宜善視之。庚戌走金陵。謁無隱道和尚。示師萬法歸一話。力究數(shù)年。偶閱圓覺經(jīng)。至身心俱幻。劃然自釋。云。離此身心。誰當(dāng)其幻。目前境物。非我之留。死去生來。安可息也。乙卯抵貴州擁蘿山。因入蜀。脅不至席者數(shù)年。遂大悟。正統(tǒng)間。無際奉詔住隆恩。師袖香見之。獲印記。付信衣拂子。更號古庭。天順間。住浮山。從化者眾。師之玄言妙行。不獲悉紀(jì)。觀師所著閒閒歌。則知其槩矣。歌曰。君不見我閒處。我閒閒處閒閒馀。疊嶂重巒鎖碧居。松頭每夜銀蟾暉。放出清光炤我閨。望高巔見遠(yuǎn)水。千山萬山何已矣。環(huán)煙四絕境空如。坐臥繇吾心自主。閒中閒誰理會。山中更有深深地。雨過山青色更佳。滿巖煙霧多蒼翠。禪欲參道欲學(xué)。不學(xué)不參惟快活。絕無人事與相關(guān)。雅有鳥猿聲聒聒。這閒翁何所據(jù)。年來日去誰相似。聰明知解沒些兒。破衲蒙頭惟一味。君不知我閒趣。萬論千經(jīng)徙指注。世尊良久落人機(jī)。見影追風(fēng)猶累墜。不無無何有有。一見明星顛倒走。鐵牛日午過秦川。木馬追風(fēng)夜半吼。間自在身幾幾。百年之事一彈指。富貴功名總屬空。古今多少皆如此。眾生心諸佛性。生生死死何時定。老胡掘地陷人坑。似與缽盂安把柄。閒中閒說向人。但得心安莫慮貧。眼空四海無相識。唯見依依嶺畔松。閒散誕忒蹉跎。未嘗開口念摩訶??偸情f情閒不過。大平無事且閒歌。又有山云水石集。盛行于世。暮年返滇。建歸化禪林。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遷化。肉身如生。四眾龕而奉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釋善堅,字古庭,姓丁氏,滇城南廓人也。誕生之夜,紅光盈室,異香彌戶,鄰里驚嘆。甫及齔齡,便乞出家。年當(dāng)就傅,入五華寺禮慈宗為師,命名善賢。初習(xí)禪觀,坐持不輟,慈甚異之,勉誦圣號。年十六,走金陵謁無際,示萬法歸一語,參究精誠,兀兀達(dá)旦,脅不至席。一日,看《圓覺經(jīng)》至身心俱幻處,砉然自釋,因太息曰:“離此身心,誰當(dāng)其幻?!蹦晔?,復(fù)禮柏巖,更名善堅。逾年,受具足于古杭戒壇。明正統(tǒng)十年,始造金臺,乃恍然曰:“目前境界,非我所留,死去生來,安可息也。”遂爾心地豁明。尋復(fù)參無際,證明大事,一見,喜曰:“吾法自子大行于世?!辟n號“古庭”,付之法服,為臨濟(jì)二十三世。且命之曰:“先師慧命,勿令斷絕?!眻择銎溲?,如怖驚雷,兩手掩耳,頫首而退。后住錫皖桐浮渡山華嚴(yán)寺,大興法會,道望日崇。已而返滇,建歸化寺,滇南禪風(fēng)由此復(fù)振。嘗移母柩就葬,拈香遙咒,冀得超登,俄而祥云彌空,冉冉西向,久之方息,見者驚愕,嘆為誠感。以明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集眾說偈,瞑然而逝。年八十馀,臘七十。立塔寺南,滇人敬禮至今不衰,明季謚曰栴檀尊者。今更名法幢寺。所著有語錄、名山云水諸集。
人物簡介
維基俞應(yīng)辰,字仲尊,福建莆田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正德甲戌進(jìn)士。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進(jìn)士。授繁昌縣知縣,遷兵部職方司主事,升郎中。出為廉州府知府,改石阡府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