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21,分22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萬壽節(jié)
襲蔭
蛾斗
傍統
麻扎
孝假
文武班
封授
遍安
敵寮
老祖宗
樂戶
紋章
宣封
貼腳
《漢語大詞典》:萬壽節(jié)(萬壽節(jié))
封建時代指君主的生日。冊府元龜·帝王·誕圣:“ 后唐 莊宗 以 光啟 元年十月癸亥生於 晉陽宮 …… 同光 元年十月壬辰萬壽節(jié),百官齋會於 開封府 。” 清 昭槤 嘯亭續(xù)錄·萬壽節(jié):“本朝萬壽節(jié),王公大臣文武職官等,咸蟒袍補服,於黎明時排班 圓明園 之 正大光明殿 前?!?/div>
《漢語大詞典》:襲蔭(襲廕)
見“ 襲蔭 ”。
封建時代,子孫承繼先祖的官位爵號。
《漢語大詞典》:蛾斗(蛾鬭)
螞蟻爭斗。封建統治者對農民戰(zhàn)爭的蔑稱。 王闿運 《武提督碑》:“昔 穆 二年,磨山蛾鬭,惟 溆 之人,夫知吁救?!?/div>
《漢語大詞典》:傍統(傍統)
封建宗法制度,始祖的嫡長子孫為大宗,大宗無后,以旁支入承統系,稱傍統。 南朝 梁 任昉 《為禇諮議蓁讓代兄襲封表》:“且先臣以大宗絶緒,命臣出纂傍統,稟承在昔,理絶終天。”
《漢語大詞典》:麻扎
伊斯蘭教信徒中封建顯貴的墓地。《中國民間故事選·幸福鳥》:“沒有月亮,風也很大, 老三 帶著武器,爬上一座最高的麻扎?!?/div>
《漢語大詞典》:孝假
封建時代,居父母喪者,在一定期限內免征勞役賦稅,稱“孝假”。舊唐書·食貨志上:“ 天寶 元年正月一日赦文:‘……其一家之中,有十丁已上者,放兩丁征行賦役;五丁已上,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風教。其侍丁孝假,免差科。’” 宋 王溥 唐會要·休假:“ 天寶 四載六月十四日勅:‘頃以鄉(xiāng)閭侍丁,優(yōu)給孝假,官吏等仍科雜役……自今后,將侍丁孝假,不須差行?!?/div>
《漢語大詞典》:文武班
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的班次。宋史·禮志十九:“其日,文武班尚書、上將軍以下,并先敘立於殿門之外,東西相向。”
《漢語大詞典》:封授
封建帝王賜予臣民以名位或土地財物等。晉書·苻堅載記上:“赦 慕容暐 及其王公已下,皆徙于 長安 ,封授有差?!?span id="euqrz2n" class="book">《魏書·食貨志》:“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粗婢得封:“旋命所司,如例封授?!?/div>
《漢語大詞典》:遍安
謂封建王朝不能統治全國而茍安于一方。 康有為 《〈孔子改制考〉敘》:“所以為治教者,亦僅如 東周 、 劉蜀 、 蕭詧 之徧安而已?!睆蹋槐咀鳌?偏 ”。
《漢語大詞典》:敵寮(敵寮)
封建領主的直屬奴隸。
《國語辭典》:老祖宗  拼音:lǎo zǔ zōng
1.老祖先。如:「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br />2.尊稱家族中年高德劭者?!都t樓夢》第三回:「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埂都t樓夢》第一一回:「我說老祖宗是愛熱鬧的,今日不來,必定有個緣故。若是這么著,就是了?!?/div>
《國語辭典》:樂戶(樂戶)  拼音:yuè hù
1.古時罪人的妻女或犯罪的婦女,沒收入官為官妓,隸屬樂部,從事彈奏演唱,稱為「樂戶」。《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諸強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為樂戶。」后泛指供奉皇室音樂的人家?!端鍟?。卷六七。裴蘊傳》:「蘊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br />2.妓院?!队魇烂餮浴>硪黄?。單符郎全州佳偶》:「春娘年十二歲,為亂兵所掠,轉賣在全州樂戶楊家,得錢十七千而去。」《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徑載到武昌府,轉賣與樂戶王家?!?/div>
《國語辭典》:樂戶(樂戶)  拼音:lè hù
在官府注冊,并編上名籍的妓女戶?!段簳?。卷一一一。刑罰志》:「有司奏立嚴制:諸強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為樂戶?!购鬄橐话慵嗽旱姆悍Q?!督鹌棵贰返谝换兀骸赣裆徱嗄攴蕉?,乃是樂戶人家女子,生得白凈?!?/div>
《漢語大詞典》:紋章(紋章)
西方封建貴族用以表示家族身份的圖案標志。
《漢語大詞典》:宣封
指除授官爵的制書。封建時代除拜王公將相時,先將制書密封,再在規(guī)定的儀式上拆封宣讀,故云。參閱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四。 宋 曾鞏 《厚卿子中使高麗》詩:“并使時推出眾才,異方迎拜六城開。宣封直到東西部,仗節(jié)遙臨大小梅?!?/div>
《漢語大詞典》:貼腳(貼腳)
(1).封建時代為逃避賦役而以田產偽托他人名下。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非民風:“先是命戶部覈實天下土田,而 兩浙 富民畏避差役,往往以田產詭寄親鄰佃僕,謂之貼腳詭寄?!?br />(2).貼補漕糧運輸費。 清 李清 三垣筆記卷中:“予與 倪少司馬 元璐 寓 淮 ,有客獻議,謂開 登州 某路以通漕運,可省貼腳銀二百萬兩。”
(3).方言。謂道路泥濘,泥土黏腳。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路上泥巴雖然不像昨天濘滑,但也很濕潤,還十分貼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