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7詞典 1分類詞匯 86
《國語辭典》:毗陵  拼音:pí líng
縣名。漢置,晉改為晉陵。在今江蘇省武進(jìn)縣。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br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a0194s6"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span id="rugog6q" class="book">《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br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小國(小國)
(1).地狹人少之國。指小的封地。書·多士:“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 殷 命。”管子·法法:“凡大國之君尊,小國之君卑。”
(2).指小的國家。 清 李嶟瑞 《寒日登積寶山》詩:“南渡衣冠慙小國,北人臣妾視 高宗 ?!?br />(3).指小的行政區(qū)。 唐 杜甫 《題郪縣郭明府茅屋壁》詩:“頻驚適小國,一擬問高天。”
《漢語大詞典》:有土
(1).有土地;有封地。禮記·大學(xué):“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span id="zgsqdbe" class="book">《史記·平準(zhǔn)書》:“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漢書·食貨志上引此文, 顏師古 注曰:“有土,謂國之宗姓受封邑土地者也?!?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若夫剖符有土,所謂祿利耳,非富貴也?!?br />(2).指有土地之君或有封地之臣。書·皋陶謨:“達(dá)于上下,敬哉有土!” 孔 傳:“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慎。”書·呂刑:“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曾運(yùn)乾 正讀:“有土者,畿內(nèi)有采地之臣。”
(3).謂任地方行政長官。 唐 元稹 《贈楚繼吾等制》:“竝追有土之榮,用明死政之節(jié)?!?章炳麟 《謝本師》:“昔 戴君 與 全紹衣 并污偽命,先生亦授職為偽編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為謀主,與 全戴 同。何恩于虜,而懇懇蔽遮其惡?”
《漢語大詞典》:分地
亦作“ 分墬 ”。
(1).分封土地。《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漢 劉向 說苑·政理:“ 晉文侯 問政於 舅犯 。 舅犯 對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二 晉 不戰(zhàn)而分地,不耕而穫之?!?br />(3).遍地;隨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賦》:“中天起浪,分地瀉波。” 宋翁卷 《曉對》詩:“梅花分地落,井氣隔簾生。”
(4).謂區(qū)分土質(zhì)所宜,種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約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農(nóng)分地,人粒惟始?!?唐 王維 《座上走筆贈薛璩慕容損》詩:“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趙殿成 箋注:“ 后稷 乃列封疆畫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養(yǎng)民?!?br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錄《吁天辨誣通敘》:“ 淮西俊 之分地, 趙鼎 命之,怯敵不行。迨先臣一戰(zhàn)而捷, 俊 則恥之?!?br />(6).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土地改革中,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nóng)民。 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四:“ 蕭隊長 想知道屯子里人對頭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諸侯的封地。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張良 ﹞對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韓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漢書·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內(nèi) 賜 晉文公 ,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顏師古 注:“墬,古地字?!?span id="enj1ean"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寶努 為 楚國公 ,以 常州路 為分地?!?br />(2).封建社會里,農(nóng)民從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權(quán)屬于封建主,農(nóng)民耕種分地,向封建主繳納地租或服勞役。
《國語辭典》:賜履(賜履)  拼音:sì lǚ
天子以土地賜予諸侯。語本《左傳。僖公四年》:「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后以賜履指受命任官。唐。杜甫 長沙送李十一詩:「遠(yuǎn)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國語辭典》:外藩  拼音:wài fán
1.屬地?!侗笔?。卷四七。袁翻傳》:「若婆羅門能自克厲,使馀燼歸心,收離聚散,復(fù)興其國者,乃漸令北轉(zhuǎn),徙度流沙,即是我之外藩?!?br />2.有封地的諸侯王。《晉書。卷一九。禮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朝議,遂尊恭皇,立廟京師?!埂端问?。卷三五。孝宗本紀(jì)三》贊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tǒng),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br />3.外國。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shù)盛行東土,又夙為蒙古諸部落所崇信,故優(yōu)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br />4.清代稱蒙古、西藏、青海為「外藩」。
《漢語大詞典》:守藩
指王侯駐守其封地。亦指受封為王侯。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奉藩無狀,遇惡暴列,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諭道術(shù)守藩之義。”后漢書·濟(jì)北惠王次傳:“ 濟(jì)北王 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沒哀慟,焦毀過禮,草廬土席,衰杖在身,頭不枇沐,體生瘡腫。”晉書·姚興載記下:“陛下若以臣為社稷之憂,除臣而國寧,亦家之福也。若垂天性之恩,不忍加臣刑戮者,乞聽臣守藩?!?/div>
《漢語大詞典》:鄰封(鄰封)
(1).本為相鄰的封地。泛指鄰縣,鄰地。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鄰封共慶?!?宋 范仲淹 《依韻酬光化李簡夫屯田》:“ 龔 黃 政事聊牽強(qiáng), 元 白 鄰封且唱酬?!?清 魏源 《籌漕篇下》:“人知幫費(fèi)之累,極于本省,而不知 運(yùn)河 之累,則極鄰封?!?br />(2).鄰國。明史·外國傳六·滿剌加:“帝命附 鄭和 舟歸國,因令 和 齎敕諭 暹羅 ,責(zé)以輯睦鄰封,毋違朝命?!?清 趙翼 《又和荊州詠古》之一:“威懾 曹瞞 欲避鋒,豈虞狙伺起鄰封。”
《國語辭典》:家君  拼音:jiā jūn
稱謂。對人稱自己父親?!读凝S志異。卷一。嬌娜》:「家君恐交游紛意念,故謝客耳。」《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年老,?;挤尾。荒蛣跓?,兼之兩耳重聽。多承老先生記念?!挂卜Q為「家父」、「家嚴(yán)」。
《漢語大詞典》:侯國(侯國)
(1).侯爵的封地。漢書·地理志下:“訖於 孝平 ,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汝水:“ 潁川郡 有 成安縣 ,侯國也?!?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漢書九·侯王相有別:“諸郡國下所屬縣,有注侯國者,即所謂王子侯、恩澤侯等侯國也。”
(2).指侯爵。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汾水:“ 漢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為侯國?!?/div>
《漢語大詞典》:開藩(開藩)
(1).封建時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國。續(xù)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 思齊 , 海陵 人,本陰陽家者流, 士誠 ( 張士誠 )開藩,與有功焉?!?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臺灣府屬渡口考:“值 耿氏 開藩 福建 ,海禁弛,乃招徠客民?!?span id="nwyfnol" class="book">《花月痕》第三回:“這幾年 秦王 開藩此地,幕中賓客都是些名士。”
(2). 清 代指到外省任高級官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四:“蓋 順治 間 商邱 宋文康公 撫畿輔時,嘗以四語自警,而哲子 牧仲 中丞開藩 吳下 ,即用以訓(xùn)誡僚屬者也?!?span id="wkctg0e" class="book">《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八回:“這件事如果辦成了功,不到兩三年,説不定陳臬開藩的了?!?/div>
《國語辭典》:都鄙  拼音:dū bǐ
1.古代王侯子弟公卿大夫的采邑。
2.京師與邊城?!段倪x。潘岳。藉田賦》:「于斯時也,居靡都鄙,民無華裔?!?/div>
《漢語大詞典》:爵土
(1).官爵和封地。東觀漢記·陰興傳:“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家數(shù)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span id="ruwygip" class="book">《新唐書·封常清傳贊》:“ 常清 乃驅(qū)市人數(shù)萬以嬰賊鋒,一戰(zhàn)不勝,即奪爵土。” 元 丁復(fù) 《次韻噩無夢楩用堂吳中倡和佳什》:“ 劉郎 爵土方諸將, 嚴(yán)子 生涯老一裘?!?br />(2).指接受官爵和封地。后漢書·皇后紀(jì)上·光烈陰皇后:“夫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禍。”
《漢語大詞典》:撫封(撫封)
據(jù)有封地。左傳·成公十一年:“昔 周 克 商 ,使諸侯撫封?!?杜預(yù) 注:“各撫有其封內(nèi)之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