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徙居邵武,字伯起,號斯庵。任伯雨曾孫。孝宗淳熙二年進(jìn)士。曾從朱熹學(xué),熹稱為開濟(jì)士。寧宗開禧初,為禮部尚書,奏為周敦頤、程顥、程頤賜謚。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尋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謚宣獻(xiàn)。
全宋詩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號斯庵。伯雨曾孫。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徙居邵武(今屬福建)。弱冠登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jìn)士第(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調(diào)浦城簿、蕭山丞。寧宗開禧初為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宋史》卷四○《寧宗本紀(jì)》)。十四年,出知福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六三)。卒謚宣獻(xiàn)。有《斯庵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有傳?!∪蜗R脑?,據(jù)《錦繡萬花谷》、《全芳備祖》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三五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號斯庵,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伯雨四世孫,徙居邵武。從朱熹學(xué)。登淳熙二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建寧府浦城簿。開禧初,主太常簿,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自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次年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罷,提舉洞霄宮。卒謚宣獻(xiàn)。希夷刻意問學(xué),篤信力行,甚為朱熹所重。著有《斯庵集》。見《宋史》卷三九五本傳,《宋宰輔編年續(xù)錄》卷二,嘉靖《邵武府志》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6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祖籍壽州,字子約,號大愚。呂祖謙弟。受業(yè)祖謙如諸生。歷通判臺州。寧宗即位,除太府丞。因趙汝愚罷相,上封事極諫,忤韓侂胄,安置韶州,未至,改送吉州。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自給。遇赦量移高安,卒。追謚忠。有《大愚集》。
全宋詩呂祖儉(?~一一九六),字子約,自號大愚叟(清康熙《金華府志》卷一六),金華(今屬浙江)人。祖謙弟。以父蔭入官。歷監(jiān)明州倉,衢州法曹,藉田令,司農(nóng)簿。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六月,通判臺州;十一月,除太府寺丞(《嘉定赤城志》卷一○)。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忤韓侂胄,韶州安置,后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著有《大愚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五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呂祖儉(?——一一九六),字子約,號大愚,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祖謙弟。受業(yè)祖謙如諸生。監(jiān)明州倉,將上,會祖謙卒,為終期喪。調(diào)衢州法曹,除籍田令,為司農(nóng)簿,通判臺州。寧宗繼位,除太府丞。忤韓侂胄,安置韶州,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慶元二年卒,謚曰忠。著有《大愚集》。見《宋史》卷四五五《呂祖儉傳》,《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四、職官七三之一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6
【介紹】:
宋處州青田人,字世修。蔣存誠從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自太學(xué)正累進(jìn)秘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論對奏議,得孝宗賞識。歷右正言、御史中丞,敢言直諫,多為采納。光宗紹熙間,知寧國府,徙太平州,適遇水災(zāi),力行賑恤之政。以通議大夫致仕卒。
全宋文·卷五八○三蔣繼周(?——一一九六),字世修,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舉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調(diào)衢州常山縣主簿,歷州學(xué)教授、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秘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知舒州。擢秘書丞,權(quán)吏部郎官,又兼太子侍讀。淳熙十年除右正言,歷知貢舉,兼侍講,遷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禮部尚書,知婺州。紹熙元年加煥章閣待制,徙太平州,后與祠。慶元二年卒。見陸游《中丞蔣公墓志銘》(《渭南文集》卷三五),《南宋館閣錄》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7—1224
【介紹】:
宋棣州商河人,徙長洲,字復(fù)君,號靜樂??椎雷?。少嗜書,粹于《論語》,葉適見所著《論語說》,深加嘆賞,以為高弟。以世賞入仕,鎖廳中進(jìn)士,知金壇縣事,理政甚勤,有聲跡。歷通判常州、臨安府。擢太常寺主簿,上疏言改潤樂曲事。除太府寺丞。請補(bǔ)外,知徽、撫、處州,惜公帑甚于私藏。后致仕卒。有《論語鈔》、《緯書類聚》、《編年通考》、《豫齋集》等。
全宋詩孔元忠(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復(fù)君,祖籍商河(今屬山東),徙長洲(今江蘇蘇州)。登進(jìn)士第,知金壇縣。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通判臨安府。八年,除太府寺丞。歷知徽州、撫州、處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十七年,主管紹興府千秋鴻禧觀。理宗寶慶二年卒,年六十八。有《豫齋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漫塘文集》卷三五《故長洲開國寺丞孔公行述》。
全宋文·卷六六九八孔元忠(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復(fù)君,號靜樂,商河(今山東商河)人,徙長洲(今江蘇蘇州)。葉適高弟。以世賞入仕,監(jiān)東陽縣酒稅,調(diào)含山尉。中進(jìn)士第,差知金壇縣。通判常州、臨安府,歷太常寺主簿、太府寺丞,差知徽州、撫州、處州,官至中奉大夫。寶慶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豫齋集》二十卷,《論語抄》十卷、《祭編》五卷、《編年通考》七十三卷、《考古類編》四卷等。見劉宰《故長洲開國寺丞孔公行述》(《漫塘文集》卷三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知己,字智仲,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授饒州德興尉,歷溫、衢二州教授,通判建寧府、婺州。召除大理丞,遷宗正丞。卒年七十二。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傅伯壽,字景仁,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居晉江(今福建泉州)。自得子。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jìn)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再舉博學(xué)宏詞科。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為著作佐郎,遷著作郎(《南宋館閣錄》卷七、八)。歷知道州、漳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除禮部郎中(《宋會要輯稿》禮一五之六一)。三年,出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五年,改兩浙西路提點刑獄(《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韓侂胄薦,召除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中出知建寧府。嘉泰二年(一二○二),為翰林學(xué)士。三年,為吏部尚書,兼秘書省檢閱文字,兼實錄院修撰(《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二九)?!?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四○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傅伯壽,字景仁,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登隆興元年進(jìn)士第,復(fù)中乾道八年博學(xué)宏詞科。歷官太常丞、著作郎、尚書司封郎,出知道州、漳州。光宗即位,入為朝散大夫、禮部郎中、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浙西提刑。復(fù)入,除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初,拜翰林學(xué)士,遷禮部尚書,以徽猷閣學(xué)士出知建寧府。嘉泰中,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三年,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辭不拜,除在京宮觀,卒。嘉定初,臣僚奏論其諂附韓侂胄,追三官。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宋史翼》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齊輿,字之孟,寧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jìn)士。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崇安縣(《南澗甲乙稿》卷九《薦崇安建陽兩知縣》)。歷將作、司農(nóng)丞、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樞密院檢詳文字。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為宗正少卿(《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三六)。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五四一三王齊輿,字之孟,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紹興三十年進(jìn)士及第。淳熙中為承事郎、知崇安縣事,韓元吉薦于朝。后歷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大理少卿,致仕。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九,《嘉定赤城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池州青陽人,字鵬飛。孝宗淳熙間進(jìn)士。知武康縣,有善政。歷司農(nóng)簿、太府丞,充兩淮鹽鐵使,政事具有規(guī)畫。后擢待制。寧宗慶元間出守襄陽。
全宋詩程九萬,字鵬飛,青陽(今屬安徽)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jìn)士。歷知武康縣。入為司農(nóng)簿。四年,除太府寺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二之一二)。五年,權(quán)知和州(同上書食貨五八之二○)。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知歷陽。二年,改襄陽(清乾隆《襄陽府志》卷二一)。有《松桂林集》等,已佚。明嘉靖《武康縣志》卷六、《池州府志》卷七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六三六二程九萬,字鵬飛,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人。淳熙二年進(jìn)士,歷舒州望江縣主簿,除知武康縣,有善政。擢司農(nóng)簿,太府丞,奉使兩淮,改鑄鐵錢,具有規(guī)畫。出知和州,擢華文閣待制,安撫襄陽。封青陽縣開國公。著有《九華詩》百篇。見光緒《安徽通志》卷二九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宗室,太祖八世孫。臺州黃巖人,字幾道,號訥齋。孝宗乾道八年進(jìn)士。歷官衢州、南劍州、寧海軍推官。嘗師朱熹,與之論校綱目。丞相趙汝愚薦為職事官。以汝愚遭貶謫,亦東歸,益向?qū)W,十余年不仕。后詔差通判溫州,終太常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眉州青神人,字渾甫。孝宗乾道八年進(jìn)士。調(diào)溫江尉,有政聲,除監(jiān)登聞鼓院。光宗以疾久不省重華宮,大全三上疏以諫。寧宗即位,累遷司農(nóng)寺丞,為《高宗實錄》檢討官。韓侂胄欲得知名人士為羽翼,有力薦大全者,大全笑謝,不往見。次日即請補(bǔ)外,知金州,病卒于道。
全宋詩楊大全,字渾甫,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jìn)士,調(diào)溫江尉。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除監(jiān)登聞鼓院。寧宗即位,遷宗正寺主簿。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遷司農(nóng)寺丞。二年,兼實錄院檢討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以不附韓侂胄出知金州,行至姑蘇病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有傳。
全宋文·卷六三五六楊大全,字渾甫,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乾道八年第進(jìn)士,調(diào)溫江尉,攝邑有政聲。紹熙三年,召除監(jiān)登聞鼓院。寧宗即位,遷宗正寺主簿。慶元元年,易太常寺主簿,遷司農(nóng)寺丞。修《高宗實錄》,充檢討官。丐外,除知金州,至姑蘇,以病卒。見《宋史》卷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0—1219
【介紹】:
宋饒州馀干人,字履常。趙汝愚長子。孝宗淳熙十一年進(jìn)士。歷官監(jiān)饒州贍軍酒庫、撫州軍事推官、江西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等。因父被貶死,闔門自處數(shù)年。父追復(fù)故官,起知南昌縣。改監(jiān)都進(jìn)奏院,請昭雪父冤,改正誣史。出知江州,蠲和糴,修陂塘。提舉江西常平兼權(quán)隆興府事,修復(fù)養(yǎng)濟(jì)院,更張社倉。官至直秘閣、知靜江府、廣西經(jīng)略安撫。
全宋文·卷六七○三趙崇憲(一一六○——一二一九),字履常,居馀干(今江西余干西北),汝愚長子。淳熙八年以取應(yīng)對策第一,越三年擢甲科,為保義郎、監(jiān)饒州贍軍酒庫,累官江西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父貶死,闔門自處。父復(fù)故官職,起知南昌縣,升藉田令,改監(jiān)行在都進(jìn)奏院。歷秘書郎、考功郎,出知江州。提舉江西常平兼權(quán)隆興府及帥漕司事,遷轉(zhuǎn)運判官仍兼帥事,以直秘閣知靜江府、廣西經(jīng)略安撫。嘉定十二年卒,年六十。見真德秀《趙華文墓志銘》(《真文忠公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九二《趙汝愚傳》附《趙崇憲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隱之。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調(diào)建州司戶。秩滿,獻(xiàn)時事十論。歷知同安縣,累官權(quán)刑部郎,兼直學(xué)士院。廟堂表制,多出其手。有文集。
全宋文·卷五八二九鄭公顯,字隱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登乾道二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富沙戶曹。秩滿,獻(xiàn)時事十論于朝,除潮州教授,改知同安縣。召監(jiān)進(jìn)奏院,遷宗正簿。紹熙初為太府寺丞、兼敕令所刪定官;五年,自宗正丞除浙西提舉,改湖南提舉。慶元初為左司郎中。又權(quán)刑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官至朝奉大夫、龍溪縣開國男。著有文集十卷及《語錄》傳世。見《攻愧集》卷三九,《吳郡志》卷七,《咸淳臨安志》卷八,《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新安文獻(xiàn)志》卷六八,嘉靖《龍溪縣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宋之瑞,字伯嘉,號樵隱(《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五),天臺(今屬浙江)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jìn)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為江陰軍教授(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除宗正寺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一之三八)。十五年,為秘書丞。十六年,都大提點坑冶鑄錢。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使金(同上書職官五一之三七)。歷樞密院檢詳文字、大理少卿,出提舉福建常平、提點刑獄。寧宗慶元二年(一○九六)為秘書少監(jiān),遷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知寧國府,徙知泉州(清康熙《寧國府志》卷九)、江陵府。嘉定初,以龍圖閣待制致仕(《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三七)。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宋之瑞,字伯嘉,號樵隱,臺州天臺(今浙江天臺)人。隆興元年進(jìn)士。淳熙十三年為宗正寺丞。紹熙二年由戶部郎中試?yán)舨可袝?,四年為大理少卿,改提點刑獄。慶元二年二月除秘書少監(jiān),四月任中書舍人兼實錄院修撰。復(fù)知泉州。嘉泰二年知寧國府,又知江陵府。嘉定二年以寶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通奉大夫、龍圖閣待制致仕(《嘉定赤城志》作以光祿大夫致仕)。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之三七、職官五五之二六、職官七四之一○、職官七四之一二、職官七四之三二、職官七四之三七、選舉一一之三八,《宋史》卷三六、一七三、三九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4—1233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同叔。史浩子。孝宗淳熙十四年進(jìn)士。歷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起居郎。寧宗開禧二年,上疏反對韓侂胄對金用兵。三年,為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得楊皇后寵信,殺侂胄,函首送金議和。嘉定元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后寧宗死,矯詔擁立理宗,又獨相九年,拜太師,專擅朝政。卒謚忠獻(xiàn)。
全宋文·卷六七七四史彌遠(yuǎn)(一一六四——一二二三),字同叔,史浩第三子,慶元府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淳熙十四年進(jìn)士。歷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嘉泰三年知池州,四年提舉浙西常平。開禧二年上疏反對韓侂胄開邊。三年為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在楊皇后支持下,密謀誅韓侂胄,進(jìn)禮部尚書。嘉定元年遷知樞密院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寧宗崩,擁立理宗,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紹定六年卒,年七十,謚忠獻(xiàn)。見《宋史》卷四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遂昌人,字子智。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知江山縣,歲旱蠲其賦大半。光宗朝累疏言時弊,皆為采納。寧宗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封遂昌縣開國男,奉祠歸。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
全宋詩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歷吳縣主簿、撫州教授、知江山縣。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召除太常主簿,五年,出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召為吏部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三年,為左司郎中、起居郎(《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使金賀正旦(《宋史》卷三七《寧宗本紀(jì)》)。五年,知贛州(《誠齋集》卷七六《章貢道院記》)。嘉泰元年(一二○一),知靜江府(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著有《詩說》、《臨汝圖志》(《宋史·藝文志》三)等,均佚。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六一五六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乾道五年進(jìn)士,為吳縣簿,權(quán)晉陵縣事,知江山縣。光宗時為太常寺簿、起居郎,除吏部郎中,轉(zhuǎn)朝散大夫。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著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咸淳臨安志》卷八、一三,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一三,參《宋元學(xué)案》卷九七,《宋詩紀(jì)事》卷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