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飄輕(飄輕)
(1).飄搖清輕之氣。 漢 張衡 《思玄賦》:“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穢累而飄輕。”飄,一本作“ 票 ”,又本作“彯”。
(2).形容物體很輕。 郭小川 《豐收歌》:“云霞真像飄輕飄輕的紅氈?!?/div>
分類:飄搖容物
《漢語大詞典》:然桂
謂以桂作薪。亦形容物價昂貴。語本戰(zhàn)國策·楚策三:“ 楚國 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唐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詩:“黃金然桂盡,壯志逐年衰。” 唐 羊士諤 《永寧小園即事》詩:“蕭條梧竹下,秋物映園廬。宿雨方然桂,朝飢更摘蔬?!?/div>
《漢語大詞典》:鉤鉤(鉤鉤)
(1).形容鼾聲。《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那 李克用 正在醉中,鼻鼾鉤鉤地價睡。”
(2).形容物體的彎曲。 清 吳偉業(yè) 《題畫詩·石榴》:“碧云剪剪月鉤鉤,狼藉珊瑚露未收?!?/div>
《國語辭典》:袖珍  拼音:xiù zhēn
形容小型的或小巧的。如袖珍字典、袖珍收音機。
《國語辭典》:籠統(tǒng)(籠統(tǒng))  拼音:lóng tǒng
概括不加分析。有含混、不明確的意思?!段拿餍∈贰返诙幕兀骸讣Ч戳耍獪y高深,只籠統(tǒng)贊了聲『好』?!挂沧鳌笖n統(tǒng)」。
《國語辭典》:軋然(軋然)  拼音:gá rán
擬聲詞。形容門窗開合的聲音。《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正要舉步歸寓,忽聽得墻邊小門,呀的一響,軋然開了,一個女子閃將出來?!?/div>
《漢語大詞典》:撲碌(撲碌)
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酒醉手軟,持不甚牢,盃纔舉起,不想袖在筯上一兜,撲碌的連盃打翻?!?span id="603eqjq" class="book">《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忽聞?chuàng)渎档囊宦?,墮下一隻鳥來,不歪不斜,正落在 楊寳 面前。”
《國語辭典》:尖銳(尖銳)  拼音:jiān ruì
1.尖而銳利。如:「歹徒行搶,手揮尖銳的扁鉆,無人敢貿然靠近?!埂稄V弘明集。卷二二。南朝陳。朱世卿。性法自然論》:「錐刀推其尖銳,溪壑訝其難滿。」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嘗見其廟像甚勇,手持一屠刀尖銳,按膝而坐?!?br />2.形容聲音尖細刺耳。如:「隔壁傳來一個尖銳的叫聲,令人膽戰(zhàn)心驚?!?br />3.形容說話真實直率不留情。如:「這篇評論用語雖然尖銳,衡情論理卻十分中肯?!?br />4.緊張、激烈。如:「這部小說總喜歡把主角置于尖銳的沖突之中,以塑造他的豪邁性格?!?/div>
《國語辭典》:撲簌簌(撲簌簌)  拼音:pū sù sù
1.擬聲詞。形容風聲,或不停的顫抖、滾動的聲音。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起幾個骨碌碌的轟雷,更一陣撲簌簌的怪風?!乖铊鳌对プ屚烫俊返谌郏骸傅瘟锪飺砩盹w過,赤力力鎮(zhèn)動花梢,撲簌簌驚起棲鴉,悄蹙蹙的潛蹤躡足。」也作「撲魯魯」、「撲碌碌」、「撲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形容物體輕輕的、不斷的落下來。大多用來形容流淚急而多的樣子?!抖鲙肪砹骸高@對眼兒,淚珠兒滴了萬顆;止約不定,恰才淹了,撲簌簌的又還偷落,勝秋雨點兒多。」《紅樓夢》第一一一回:「扶了鶯兒走到靈前,一面奠酒,那眼淚早撲簌簌流下來了?!挂沧鳌膏蹏!埂ⅰ膏勐德怠?。
《國語辭典》:白磁  拼音:bái cí
1.形容物體潔白的樣子。如:「她有一口白磁般的牙齒。」
2.一種白玉米。
《漢語大詞典》:焚爍(焚爍)
形容物體被燒得發(fā)出火光。《三國志·吳志·陸抗傳》:“至乃焚爍流漂,棄之水濱,懼非先王之正典,或 甫侯 之所戒也。”按,此指焚尸。
《漢語大詞典》:棱撐(稜撐)
形容物體棱角狀地豎立。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老虎到嚇了一跳,連忙轉身,幾跳跳過前面一座山頭,跌在一個澗溝里。那澗極深,被那稜撐像刀劍的冰凌橫攔著,竟凍死了?!?/div>
《國語辭典》:滑喇  拼音:huá lā
擬聲詞。形容物體倒塌散落的聲音?!?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一堵墻,就像地動一般,滑喇的憑空倒了下來?!?/div>
《漢語大詞典》:軋拉(軋拉)
象聲詞。形容物體磨擦或受壓力后而發(fā)出的聲音。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心》二一:“也是我在工場里聽慣了‘丁東丁東’的打鐵聲和‘軋拉軋拉’的機器聲的緣故吧,我近來很留心同聲母或同韻母的聲音?!?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上二:“他的粗重的腳步,踏得廂房里的地板軋拉地發(fā)響?!?/div>
《漢語大詞典》:鋤牙
形容物體像鋸齒那樣的不平正。周禮·考工記·玉人“牙璋中璋七寸” 漢 鄭玄 注:“二璋皆有鉏牙之飾于琰側?!?孫詒讓 正義:“鉏,釋文引 沉重 音徐加反,即讀為樝也。鉏牙,謂就其剡處刻之,若鋸齒然,不平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