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長洲人,字仲溫,號南宮生。博涉書史。少任俠,好擊劍走馬。及壯,學(xué)兵法,周游無所遇,益以氣自豪。杜門揮毫,日費(fèi)千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洪武初,官鳳翔府同知卒。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八
克字仲溫,長洲人。明初徵為侍書,出為鳳翔府同知。 (劉鳳《續(xù)吳先賢贊》,仲溫謝客杜門,取薄蹄臨魏、晉書,窮晝夜不廢,遂精其藝,真行章草,皆有意稱,妙盡古法。今所傳《七姬志》等類鐘元常。祝允明論書謂:「如初筵忽見三代鼎彝,蓋亦天授,非人工能逮。」時又有宋昌裔者,工力不減克,時稱精媚。 《六硯齋二筆》:宋仲溫書法《急就》,勁利古雅,仿佛鐘鼎。溢為繪事,唯寫細(xì)竹,嘗見其作《雞棲石叢筱》一幅,題語極自滿意,有「藝成不覺自斂手」之句。蓋謂不可復(fù)得也。 《畫史會要》:宋仲溫善畫竹,評者云:「雖寸岡尺塹,而千篁萬玉,蕭然無俗氣?!乖谠囋壕砦?,以朱筆掃竹一枝。故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 田按:明初書家,仲溫與宋廣稱二宋,合宋遂三宋。倪元鎮(zhèn)贈仲溫詩云:「江上欣逢宋仲溫,蕭條古道向君論。我居笠澤已十載,看竹惟君款我門?!褂衷疲骸杆喂煜率?。畫竹就鼓琴。來我北渚下,相從論古心?!乖?zhèn)不輕許人者,仲溫之品概可知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人。宣德九年官都指揮,協(xié)助總兵官方政、參將蔣貴鎮(zhèn)壓松潘“番人”三十余寨。正統(tǒng)六年,以右參將從王驥、蔣貴攻麓川。十四年,以都督同知,佩平蠻將軍印,副王驥第三次攻麓川,兵逾孟養(yǎng)。景泰初,坐罪系獄,后釋令立功。為總兵官,奏請調(diào)征麓川兵十萬鎮(zhèn)壓湖廣苗民。
人物簡介
應(yīng)宮,字君和,號雪廬,應(yīng)賓弟后流寓舊京更名迂字漫翁內(nèi)子姚氏亦能詩有玉鴛閣同詠詩鈔及姚沒有悼內(nèi)雜言
人物簡介
王宮用(1524年—?),字近臣,號桃溪,直隸廣平府成安縣人,民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一百七十六名進(jìn)士。刑部觀政,授山西榆次知縣,起復(fù)補(bǔ)渭南縣,升戶部主事。嘉靖末,官山西潞安府知府,隆慶時升陜西按察司副使。隆慶六年(1572年)七月升四川左參政,萬歷三年(1575年)七月升陜西按察使,五年正月升本省右布政使,升山東左布政使,九年二月升太仆寺卿,十月給事中葉遵論劾太仆寺卿王宮用、河南左布政徐行、江西右布政楊芷衰庸不職,俱準(zhǔn)致仕。
人物簡介
蕭應(yīng)宮(1544年—?),字伯和,號觀復(fù),直隸蘇州府常熟縣,民籍。隆慶四年(1570年)中庚午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七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第三十一名,登二甲第十名進(jìn)士。歷官刑部郎中,出為東昌府知府,十五年(1587年)十月,升陜西按察司副使,臨洮兵備。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調(diào)任山西。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起復(fù)陜西固原兵備副使。五月,調(diào)整飭直隸潼關(guān)衛(wèi)。十月,升本省參政。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升山東按察使,專管海防,以遼海道監(jiān)朝鮮東征軍,總兵麻貴向總督邢玠請求放棄朝鮮王京,退守鴨綠江。海防使蕭應(yīng)宮以為不可,自平壤兼程趨王京止之。九月,倭軍至漢江,楊鎬派遣張貞明持沈惟敬手書往,責(zé)其動兵,有乖靜候處分之實(shí)。倭軍乃退屯井邑。麻貴遂報青山、稷山大捷。蕭應(yīng)宮揭言:「倭以惟敬手書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戰(zhàn),何得言功?」邢玠、楊鎬怒,遂劾應(yīng)宮恇怯,不親解惟敬,被逮下獄。二十七年(1599年)謫戍。后遇赦歸。
人物簡介
【生卒】:1603—166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武進(jìn)人,字長音,一字蒼忱,號金門。順治四年進(jìn)士第一,授秘書院修撰,累官弘文院大學(xué)士。以修《資政要覽》書成,加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揚(yáng)州府泰州人,字貞吉。宮永建孫。崇禎十年進(jìn)士。歷官兗州知府,不畏豪強(qiáng),清理欠賦至二百六十余萬兩。旋以母老請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鷟鄰,直隸靜海籍,泰州人。崇禎丁丑進(jìn)士,官兗州知府有南枝草維基
宮繼蘭(16世紀(jì)—17世紀(jì)),原名宮大壯,字鷟鄰、貞吉,直隸揚(yáng)州府泰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宮繼蘭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jìn)士,獲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尚書劉遵憲知道他的才干,就委任他督建烽臺、視河夏陽,倡議筑城。外任山東兗州府知府,當(dāng)?shù)厥欠庵氐?,他就任后修筑城垣、?yán)于立法,無人敢于阻撓,清理積欠錢糧二百六十三萬;朝廷打算讓他任職薦兗東兵備道,但他卻因為母親年老請求歸養(yǎng)。弘光年間,起用宮繼蘭為廣東羅定兵備道參議,未赴任,卒于家。入祀鄉(xiāng)賢祠及兗州府名宦祠。
人物簡介
王宮臻,山東齊河人。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jìn)士。崇禎四年(1631年)接替熊開元任崇明縣知縣一職,次年由蔣尚璋接任。擢升戶部主事,九年升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不久丁憂歸鄉(xiāng)。十二年起補(bǔ)浙江嘉興府知府,兼署湖州府篆,十六年升陜西西寧道副使,以病告歸??滴跛氖吣觎豚l(xiāng)賢。
人物簡介
【生卒】:1609—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太倉人,字駿公,號梅村。復(fù)社張溥弟子。明崇禎四年一甲二名進(jìn)士,授編修。弘光時為少詹事,以馬士英、阮大鋮當(dāng)權(quán),乞假歸。入清,閉門不出,仍主持文社,聲名甚重。后以陳名夏、陳之遴等薦,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順治九年進(jìn)京,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十四年南歸家居。奏銷案起,幾至破家。遺命以僧服殮,題“詩人吳梅村之墓”。學(xué)問淵博,詩尤工麗,所作歌行均足備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jì)略》、《太倉十子詩選》。晚晴簃詩匯·卷二十
吳偉業(yè),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人。明崇禎辛未一甲二名進(jìn)士,歷官庶子。福王時,召拜少詹事。入國朝,授秘書院侍講,擢國子監(jiān)祭酒。有《梅村集》。詞學(xué)圖錄
【吳偉業(yè)】(1609-1683) 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jìn)士。授編修,遷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順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后二年乞假歸。工詩,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少作才華艷發(fā),吐納風(fēng)流,及閱歷興亡,則激楚蒼涼。尤工七言歌行,人號"梅村體",一時稱為絕調(diào)。亦工古文辭,能作戲曲。馀事填詞,長調(diào)蒼莽無盡,小令流麗穩(wěn)妥,亦負(fù)時名。有《梅村家藏稿》及傳奇《秣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臺》。詞集名《梅村詞》。今人輯有《吳梅村全集》。清詩別裁集
字駿公,江南太倉人。崇禎辛未賜進(jìn)士第二人。國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專仿元、白,世傳誦之。然時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體,聲華格律不減唐人,一時無與為儷,故特表而出之?!鹈反骞蕠迹瑫r時流露。《遣悶》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親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庇帧恫≈小吩~曰:“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dāng)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薄懊撳炱捩鄯且资拢挂诲X不值何須說。”讀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辭矣。此二人同異之辨。梅村詩馀·序
詞者,詩之馀也。乃詩人與詞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詩人也。然太白《菩薩蠻》、《憶秦娥》為詞開山,而子美無之也。溫、李皆詩人也,然飛卿《玉樓春》、《更漏子》為詞擅場,而義山無之也。歐、蘇以文章大手,降體為詞,東坡「大江東去」卓絕千古,而六一婉麗,實(shí)妙于蘇。介甫偶然涉筆,而子固無之。眉山一家,老泉、子由無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氣,而人謂其不當(dāng)以詩名,而以詞名,豈詩與詞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過于楊用修、湯若士,用修親抱琵琶度北曲,而詞顧寥寥。若士四夢,為南曲野狐精,而填詞自賓白外無聞焉。即詞與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詞林宗匠,往往專意詩古文,至度曲倚聲,則多擱筆,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見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猶謙讓未遑,謂予曰:「若文則吾豈敢,于詩或庶幾焉?!菇褡x其七言古律諸體,流連光景,哀樂纏綿,使人一唱三嘆,有不堪為懷者。及所制《通天臺》、《臨春閣》、《秣陵春》諸曲,亦于興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蓋先生之遇為之也。詞在季孟之間,雖所作無多,要皆合于國風(fēng),好色小雅,怨誹之致。故余嘗謂先生之詩可為詞,詞可為曲。然而詩之格不墜,詞曲之格不抗者,則下筆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寧孫無言遍徵當(dāng)代名家詞,將以梅村編首,亡何而梅村歿矣。孫子手卷不釋,仍寓余評次刻之,可謂篤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風(fēng)月,未忘平生。故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觀先生遺命,于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詞人吳某之墓」。蓋先生退然以詞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終于詞人,則先生之遇為之也。悲夫。 蘭陵鄒祗謨序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駿公,太倉人。順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維基
吳偉業(yè)(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祖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長于七言歌行,初學(xué)“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倉的一書香家庭。幼時受學(xué)于同鄉(xiāng)張溥,文名卓著,積極參加復(fù)社,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和當(dāng)時的陳維崧、吳兆騫、嚴(yán)繩孫等才子有交往,且與著名歌妓卞玉京有過一段姻緣。與陳之遴為兒女親家。崇禎三年(1630年),吳偉業(yè)應(yīng)應(yīng)天鄉(xiāng)試,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一名,溫體仁黨人誣陷周延儒,偉業(yè)被控與延儒勾結(jié)作弊,崇禎帝調(diào)閱試卷,御覽之后,在吳的試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殿試高中一甲第二名進(jìn)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賜馳節(jié)還里門”,娶先室程氏。 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xué),觀看皇子就學(xué)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tuán)月片,甘瓜脆李”。歷官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左庶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guān)后,短暫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請假歸鄉(xiāng)。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吳偉業(yè)攜家眷逃難,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礬清湖親戚家,隱居不出。
人物簡介
【生卒】:1613—1688 【介紹】: 清太宗妃,世祖生母,博爾濟(jì)吉特氏??茽柷哓惱照E?,孝端皇后侄女。天命十年入清(后金)宮。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生清世祖。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圣祖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太后不預(yù)政,但朝廷有黜陟,圣祖常于事前稟告。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后謚孝莊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