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68,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官養(yǎng)
官施
官規(guī)
吏法
傳簽
公斷
免役錢
免行錢
兵府
更故
官婢
官產(chǎn)
官運
賒請
朱批
《漢語大詞典》:官養(yǎng)(官養(yǎng))
古代官府對年老有德之人按時供給酒食,謂之官養(yǎng)。 唐 岑參 《閿鄉(xiāng)送上官秀才歸關(guān)西別業(yè)》詩:“親老無官養(yǎng),家貧在外多?!?/div>
《漢語大詞典》:官施
(1).任用。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王先謙 集解:“官者,任也。施者,用也?!?br />(2).謂官府頒發(fā)政令設(shè)置官職。莊子·天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為圣治?!?成玄英 疏:“施令設(shè)官,取得宜便?!?陸德明 釋文:“官施, 司馬 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國語辭典》:官規(guī)(官規(guī))  拼音:guān guī
政府制定給官吏遵守的各項規(guī)則。如:「你若再觸犯官規(guī),恐怕會被革職?!?/div>
《漢語大詞典》:吏法
官府的法令。 清 唐孫華 《記里中事》詩:“但為人窮輕性命,豈知吏法重催科?!?/div>
分類:官府法令
《漢語大詞典》:傳簽(傳簽)
謂傳令,發(fā)令。簽,舊時官府的簽票。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傳簽而集眾,公舉以任事,本無貴賤,凡百平等?!?/div>
《國語辭典》:公斷(公斷)  拼音:gōng duàn
1.秉公判斷?!独蠚堄斡洝返谝凰幕兀骸妇屯旋R河縣替他當堂公斷一下,仍以私了結(jié)局?!?br />2.公家判斷。如:「公事公斷」。
《漢語大詞典》:免役錢(免役錢)
宋 代推行免役法時,由當役人戶按等第交給官府雇人代服徭役的費用。宋史·食貨志上五:“凡當役人戶,以等第出錢,名免役錢?!眳⒁姟?免役法 ”。
《漢語大詞典》:免役法
宋 熙寧 年間 王安石 推行新法,將差役改為雇役,由當役人戶按等第出錢,官府募人代服徭役,稱為“免役法”,亦稱“ 募役法 ”。見宋史·食貨志上五宋史·王安石傳。
《漢語大詞典》:免行錢(免行錢)
宋 代除向工商行戶收取商稅外,官府需要的物料人工,都向各行勒派,行戶不勝其苦。 熙寧 六年改為用錢折算,稱為“免行錢”。宋史·王安石傳:“又有免行錢者,約京師百物諸行利入厚薄,皆令納錢,與免行戶祗應?!?/div>
《漢語大詞典》:兵府
掌管國家軍事要政的官府,特指 宋代 的樞密院。宋史·歐陽修傳:“ 修 在兵府,與 曾公亮 考天下兵數(shù)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遠近,更為圖籍?!?宋 蘇轍 《賀孫樞密啟》:“王畿報政,兵府登賢。”
《國語辭典》:更故  拼音:gēng gù
更動、變革。元。劉時中〈端正好。既官府甚清明套。耍孩兒十二煞〉:「設(shè)制久無更故,民如按堵,法比通衢。」
《國語辭典》:官婢  拼音:guān bì
古代因犯罪而被公家收作奴婢的女子?!妒酚洝>硪弧鹞?。扁鵲倉公列傳。倉公》:「妾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顾巍S荣蟆度圃娫?。卷一。王維》:「主大奇之,令官婢傳教,遂召試官至第,諭之作解頭登第?!?/div>
《國語辭典》:官產(chǎn)(官產(chǎn))  拼音:guān chǎn
公家的產(chǎn)業(yè)。如:「盜伐林木,破壞官產(chǎn),是違法行為?!?/div>
《國語辭典》:官運(官運)  拼音:guān yùn
1.做官的運氣。如:「他近年官運亨通,連升三級?!埂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三回:「那做官的要有官運呀!我們鄉(xiāng)下人,那里有這種的運氣!」
2.官方的貨運?!稌x書。卷六六。列傳。陶侃》:「出武陵江,誘五溪夷,以舟師斷官運,徑向武昌?!埂对?。卷一五九。列傳。商挺列傳》:「不煩官運,仆家有積粟,請以代輸?!?/div>
《漢語大詞典》:賒請(賒請)
向官府借貸錢物。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其於差出勾當人名下賒請者,并不除放一文。”
《漢語大詞典》:朱批
1.見“ 硃批諭旨 ”。
2.舊時官府的朱筆批示。《醒世姻緣傳》第四七回:“牌上硃批:‘如違限一日,縣差與原差各重責二十板革役?!?br />3.評校書籍時用朱筆作的批語、校記。 胡適 《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 脂硯齋 殘本有夾縫硃批云:‘ 賈薔 、 賈菌 之祖,不言可知矣?!?/div>
《漢語大詞典》:朱批諭旨(硃批諭旨)
清 制,內(nèi)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筆批示,以示出于親筆。《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十一》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十一·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所載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數(shù)冊,少者以數(shù)人合一冊。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東南之土肌理橫,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妒欠e數(shù)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琦公 ( 琦善 )遞親供時,隨呈黃摺匣一扣,內(nèi)皆 宣宗 親筆硃諭。” 燕谷老人 《續(xù)孽?;ā?/span>第四六回:“不多一會兒,就硃諭下來,叫老爺回籍?!?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來有許多話寫不明白,二來上一個奏折,要起草稿,要謄正,送進宮來,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問的地方,再下詔書, 秀成 再上奏折,這樣一來,就要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