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63,分65頁顯示  上一頁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選調(diào)
揀選
服官
奏薦
兵曹
館伴
保傅
嗇夫
彩服
司事
官戶
畫稿
糧料
攝官
太醫(yī)
《國語辭典》:選調(diào)(選調(diào))  拼音:xuǎn diào
選拔調(diào)動。如:「新成立的專案小組,將從本單位選調(diào)人才?!?/div>
《國語辭典》:揀選(揀選)  拼音:jiǎn xuǎn
挑選、選擇?!端疂G傳》第五回:「灑家不忌葷酒。遮莫甚么渾清白酒,都不揀選?!埂度龂萘x》第二○回:「于是揀選良馬、名鷹、俊犬,弓矢俱備,先聚兵城外,操入請?zhí)熳犹铽C?!?/div>
《國語辭典》:服官  拼音:fú guān
做官?!睹魇贰>矶灏?。姜埰列傳》:「士子作文,高談孝悌仁義,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埂读砍烧Z注解。吏部》:「服官之流品等事:服官,作官也?!?/div>
《漢語大詞典》:奏薦(奏薦)
(1).猶奏蔭。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其兩大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於庶僚,大示區(qū)別,復(fù)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span id="gky0kym"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五》:“ 淳化 改元恩,文班中書舍人、武班大將軍以上,并許廕補;如遇轉(zhuǎn)品,許更蔭一子,由是奏薦之恩始廣?!?br />(2).上奏朝廷,薦舉官員。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先鋒將 康延孝 自以為功大,應(yīng)得重賞, 郭崇韜 卻奏薦親信將 董璋 為 東川 節(jié)度使, 康延孝 大怒?!?/div>
《漢語大詞典》:兵曹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員。 漢 代為公府、司隸的屬官。 唐 代為府、州設(shè)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稱“兵曹參軍”,在州稱“司兵參軍”。后世或沿用此稱。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又二年,益通二經(jīng),有司復(fù)上其事,繇是拜衛(wèi)兵曹之命?!?宋 高承 事物紀原·撫字長民·兵曹:“ 漢 公府掾史有兵曹,主兵事。司隸屬官有兵曹從事史,郡國為使。 北齊 同諸曹為參軍。今又獨置於 開封府 也?!?br />(2).古代軍中掌管作戰(zhàn)部署的機構(gòu)。 三國 魏 曹操 《步戰(zhàn)令》:“諸部曲者,各自安部陳兵疏數(shù),兵曹舉白。”
(3).指兵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俺待要飛檄 金陵 ,告兵曹轉(zhuǎn)達車駕,許咱們遷鎮(zhèn)移家?!?/div>
《國語辭典》:館伴(館伴)  拼音:guǎn bàn
1.接待外賓的官員。宋。趙升《朝野類要。卷一。故事。館伴》:「蕃使入國門,則差館伴使、副同在驛、趨朝、見辭、游宴?!?br />2.在使館接待外賓。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高麗自太宗后,久不入貢。至元豐初,始遣使來朝,神宗以張誠一館伴。」
《國語辭典》:保傅  拼音:bǎo fù
古時人君常拔取優(yōu)良賢能官員,充任教養(yǎng)子女的人,統(tǒng)稱為「保傅」。《戰(zhàn)國策。秦策三》:「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
《國語辭典》:嗇夫(嗇夫)  拼音:sè fū
1.農(nóng)夫?!俄n非子。說林下》:「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
2.職官名。秦置為鄉(xiāng)官,掌聽訟收稅等事情,漢有虎圈嗇夫等。
3.簡樸節(jié)用的人。明。張居正〈壽襄王殿下序〉:「我嗇夫也,吾告子以嗇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彩服(綵服)
猶彩衣。指孝養(yǎng)父母。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歸田》:“兩兒游宦,誰娛彩服於堂前?” 清 周亮工 《延醫(yī)不得寄舍弟靖公》詩:“亂里弓衣憐幼弟,危途彩服媿雙親。”參見“ 彩衣 ”。
(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員。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棣華晴雨好,綵服暮春宜?!?仇兆鰲 注:“棣華比其弟,綵服兼諸公。”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綵服,有職者之服?!?明 劉基 《南陵崔氏思梅詩》:“昔來梅花下,綵服輝清尊。”
(2).猶彩衣。謂彩衣以娛親。 唐 杜甫 《入奏行》:“繡衣春當霄漢立,綵服日向庭闈趨?!?仇兆鰲 注:“ 老萊子 綵服以娛親?!?宋 司馬光 《送蘇屯田寀知單州》詩:“綵服當年戲,驪駒此日榮?!眳⒁姟?綵衣娛親 ”。
《漢語大詞典》:彩衣(綵衣)
(1).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昔 楚 老萊子 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常著五色斑斕衣,為親取飲。”后因以“彩衣”指孝養(yǎng)父母。 宋 王禹偁 《謝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蓋陛下義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黃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養(yǎng)?!?br />(2).指戲曲表演的服裝。紅樓夢第五四回:“婆子們抱著幾個軟包--因不及抬箱,料著 賈母 愛聽的三五齣戲的彩衣包了來。”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下:“忽有綵衣小兒自外入,頃刻至數(shù)百人,結(jié)束如一,階墀盡滿?!?br />(2).謂孝養(yǎng)父母。 唐 黃滔 《〈潁川陳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彌孝,熙熙愉愉,承顏侍膳,雖隆云路之望,終確綵衣之戀。” 宋 沈遘 《五言送徐同年諤出京》:“還家晝錦樂,拜壽綵衣榮?!?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圖歌》:“綵衣歸來奉翁母,愿言壽比三山久?!?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瑤斝,象服繡葆,蹌躋一庭?!眳⒁姟?綵衣娛親 ”。
《國語辭典》:?衣娛親(綵衣娛親)  拼音:cǎi yī yú qīn
老萊子性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彩衣,作嬰兒嬉戲的樣子逗父母高興。後用以比喻孝養(yǎng)父母。參見「戲綵娛親」條。
《國語辭典》:司事  拼音:sī shì
1.職官名。掌理營造或農(nóng)事。
2.會館、公所中管理帳目雜務(wù)的人。
《漢語大詞典》:官戶
(1).犯罪者及其家屬沒入官府服役,并編入特殊戶籍,稱官戶。隋書·麥鐵杖傳:“ 陳 太建 中,﹝ 麥鐵杖 ﹞結(jié)聚為羣盜, 廣州 刺史 歐陽頠 俘之以獻,沒為官戶,配執(zhí)御傘?!?span id="gdpgfqb" class="book">《唐律疏義·名例·官戶部曲》:“官戶隸屬司農(nóng),州縣元無戶貫?!?br />(2). 金 代為官奴婢的一種,身分較 唐 代官戶低。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二節(jié):“ 金 朝官奴婢中,原為平民籍沒入官的,隸屬宮籍,稱監(jiān)戶。原為奴婢入官府的,隸太府監(jiān),稱官戶?!?br />(3).官員的家屬及后裔。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 童貫 平 方 寇時,受富民獻遺。文臣曰‘上書可采’,武臣曰‘軍前有勞’,并補官,仍許磨勘,封贈為官戶?!?span id="v7shobi" class="book">《宋史·高宗紀八》:“﹝秋﹞辛亥,詔諸州守貳考各縣丁籍,依年格收除;民間市物,官戶、勢家與編氓均科?!?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官員家屬和他們的后代,都叫官戶。形勢戶和官戶享有免役特權(quán)?!?/div>
《國語辭典》:畫稿(畫稿)  拼音:huà gǎo
1.圖畫的底稿或稿本。如:「他定期把畫稿送往雜志社印刷發(fā)表?!?br />2.舊時官員在公文稿上簽字表示認可。清。龔自珍〈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又頒堂諭一通,不在內(nèi)廷行走之尚書侍郎,日日入署,無須在宮門畫稿,如此則堂事肅矣?!?/div>
《漢語大詞典》:糧料(糧料)
唐宋 官員的廩祿給養(yǎng)。料,俸祿以外的另加物品。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請量閒劇留官吏於倉場,勾當要害守捉;少置人數(shù),優(yōu)恤糧料,嚴加把捉。”
《漢語大詞典》:攝官(攝官)
(1).任職的謙詞。表示暫時代理。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楊伯峻 注:“攝,代也。承乏亦謙詞,表示某事由於缺乏人手,只能由自己承當。此固當時辭令?!?晉 潘岳 《〈秋興賦〉序》:“僕,野人也,偃息不過茅屋茂林之下,談話不過農(nóng)夫田父之客,攝官承乏,猥廁朝列。” 南朝 梁 范云 《古意贈王中書》:“攝官青瑣闥,遙望鳳皇池?!?br />(2).暫行代理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員。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道協(xié) 周公 ,神交帝 唐 。攝官從事,冕服端章?!?span id="ybqjrep" class="book">《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州縣官在任考滿,即具關(guān)申送吏部格式,本道不得差攝官替正官?!?span id="2miftic"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梁均王貞明六年》:“ 蕭頃 與 琪 同為相, 頃 謹密而陰伺 琪 短。久之,有以攝官求仕者, 琪 輒改攝為守, 頃 奏之?!?胡三省 注:“ 歐 《史》曰:‘ 琪 所私吏當?shù)迷嚬伲?琪 改試為守,為 頃 所發(fā)。’”《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二 廣 兩薦之士,許試攝官,謂之‘試額’?!?/div>
《國語辭典》:太醫(yī)(太醫(yī))  拼音:tài yī
1.供職于皇室內(nèi)廷的醫(yī)生。唐。柳宗元 捕蛇者說:「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br />2.對一般醫(yī)生的尊稱。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小子太醫(yī)出身,也不知醫(yī)死多人,何嘗怕人告發(fā)?!埂都t樓夢》第五四回:「這里走的幾個太醫(yī)雖都還好,只是你吃他們的藥總不見效,不如再請一個高明的人來瞧一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