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章綬(章綬)《漢語大詞典》:上印《漢語大詞典》:正印(1).猶正宗。 宋 王邁 《代通舶使啟》:“追 河閒 于千載,后得禮樂之盛,心夢 太白 于三生前,傳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職(如御史)鑄有二印。其一為職官本人掌管,謂之“副印”;其一藏于內(nèi)府,謂之“正印”。有事則受“正印”而出,復(fù)命時則仍上交朝廷。 清 劉獻(xiàn)廷 《廣陽雜記》卷一:“ 鄭克塽 降日。奏繳 延平王 冊一付, 延平王 印一顆,招討大將軍正印一顆,副印一顆,蓋副印用以隨帶軍前者?!眳㈤?span id="3aqrf88" class="book">《明史·輿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長官均用正印,故府州縣官又稱正印或正印官。《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回:“既然有路子,為什么不過班做知縣,到底是正印?!?/div>《國語辭典》:綬帶(綬帶) 拼音:shòu dài系印信或胸章用的彩色絲帶?!缎绿茣>矶?。車服志》:「德宗嘗賜節(jié)度使時服,以雕銜綬帶?!固?。玄宗〈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詩:「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div>《漢語大詞典》:青綸(青綸)《漢語大詞典》:鑄?。ㄨT?。?/div>《漢語大詞典》:青綬(青綬)(1).佩系官印的青色絲帶。亦借指官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 秦 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span id="thywj6f" class="book">《后漢書·輿服志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劉昭 注:“﹝青綬,﹞一號青緺綬。” 唐 劉禹錫 《南海馬大夫遠(yuǎn)示著述兼酬拙詩》:“身在絳紗傳六藝,腰懸青綬亞三臺?!?明 陶宗儀 《輟耕錄·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 清 方文 《送杜于皇北上廷試》詩:“舊交強半拖青綬,政府誰當(dāng)壞白麻?!?br />(2).借指高級官吏。《三國志·吳志·孫堅傳》“ 卓 兵見 堅 士眾甚整,不敢攻城”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英雄記》:“ 陳郡 太守 胡軫 ……預(yù)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dāng)斬一青綬,乃整齊耳。’”
(3).喻植物藤蔓。 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七古》:“石兮石兮何痀僂,女蘿紛披帶青綬。”《漢語大詞典》:腰章《漢語大詞典》:紆組(紆組)《國語辭典》:堂印 拼音:táng yìn1.唐代宰相所用的官印。唐。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詩:「還攜堂印向并州,將相兼權(quán)是武侯?!固?。韓愈 次潼關(guān)上都統(tǒng)相公詩:「暫辭堂印執(zhí)兵權(quán),盡管諸軍破賊年。」
2.骰子擲雙重四為堂印。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飲酒家謂重四為堂印。」宋。宋某《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二○。荀鶴惡念》:「一日,梁祖請客,散后,以骰子自擲,意有所卜。百擲無貴彩,怒甚,因戲曰:『我與杜荀鶴卜及第否?』應(yīng)聲成堂印?!?/div>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