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15詞典 1分類詞匯 214
《國語辭典》:安徽省  拼音:ān huī shěng
省名。是取安慶(今懷寧)和徽州(今歙縣)兩府的首字而得名。大部分屬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東界江蘇、浙江,西界河南、湖北,南界江西,面積約十四萬六千三百平方公里,省會合肥市。簡稱為「皖」。
《國語辭典》:揚(yáng)州(揚(yáng)州)  拼音:y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屬之。也稱為「維揚(yáng)」。
2.周漢以來,各朝皆置揚(yáng)州,其地愈后愈狹,治所亦屢有遷易。東漢揚(yáng)州治合肥,三國吳移治建業(yè),隋改為江都郡,治江都,在今江蘇江都縣地。由于漕運(yùn)、鹽法的關(guān)系,由隋唐至明清,其地繁華冠于全國,后漕運(yùn)廢,鹽法改,始漸衰落。也稱為「維揚(yáng)」。
《國語辭典》:青蓮(青蓮)  拼音:qīng lián
一種睡蓮。葉子寬而長,青白分明。印度人認(rèn)為具有偉人眼睛的特徵,所以用來形容佛的眼睛?!毒S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上》:「目凈脩廣如青蓮,心凈已度諸禪定?!?/div>
《國語辭典》:青蓮居士(青蓮居士)  拼音:qīng lián jū shì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別號。參見「李白」條。
分類:詩人李白
《國語辭典》:淮西  拼音:huái xī
泛指淮河上游一帶,位于今安徽省北部、河南省東部。
《漢語大詞典》:石城
(1).傳說中的山名。莊子·說劍:“以 燕谿 、 石城 為鋒?!?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63733' target='_blank'>《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平明發(fā)兮 蒼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br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縣 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后 秦 伐 趙 ,拔 石城 ?!?br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貴池 西南。后漢書·方術(shù)傳·高獲:“ 獲 遂遠(yuǎn)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石城:“ 大昕 案……據(jù)《郡國志》: 丹陽郡 有 石城縣 ,當(dāng)是 高獲 所遁也?!?br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陽 。晉書·庾亮傳:“ 亮 有開復(fù)中原之謀…… 亮 當(dāng)率大眾十萬,據(jù) 石城 ,為諸軍聲援?!?br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節(jié) 東。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橫塞起。” 蕭滌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紹興 東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賀鑄 《憶仙姿》詞:“日日春風(fēng)樓上,不見 石城 雙槳?!?康有為 《過石城》詩:“城墻何盤盤,苔莓封之厚,沿溪繞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萬家有?!?br />(7).古城名。見“ 石頭城 ”。
(8).壘石成城。比喻堅(jiān)固的國防。漢書·食貨志上:“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國語辭典》:石頭城(石頭城)  拼音:shí tóu chéng
城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后面。本楚金陵城,漢獻(xiàn)帝十七年(西元212),孫權(quán)重筑,改稱為「石頭城」,為三國吳孫權(quán)的都城。六朝時(shí),為建康的軍事重鎮(zhèn)。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5)廢。
《國語辭典》:天柱  拼音:tiān zhù
古代傳說中,天空是由不周山、昆崙山等八座高山支撐著,稱為「天柱」?!痘茨献印L煳摹罚骸肝粽吖补づc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宋。文天祥正氣歌〉:「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div>
《國語辭典》:黃山(黃山)  拼音:huáng shān
1.山脈名。位于安徽省歙縣西北六十里,綿亙于浙省東南及贛東皖南,是青弋江的發(fā)源地。諸峰列峙,最著者有三十六峰,以光明頂、蓮花峰、天都峰為三大主峰。最高峰達(dá)六千五百尺以上。山上風(fēng)景絕佳,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合稱「四絕」。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2.山名:(1)位于安徽省合肥縣東。也稱為「龍泉山」。(2)位于江蘇省武進(jìn)縣西北,孟河之東。(3)位于山東省濟(jì)南市西南。為趵突泉的源頭。
3.漢朝的宮室。位今陜西省興平縣西南。《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已?!?/div>
《國語辭典》:九華(九華)  拼音:jiǔ huā
九九重陽節(jié)所開的花。指菊花。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空服九華,寄懷于言?!?/div>
《漢語大詞典》:九子山
即 九華山 。 唐 羅隱 《送姚安之赴任秋浦》詩:“王侯水暖魚鱗去, 九子山 晴雁序來?!?span id="kf2o72o" class="book">《太平御覽》卷四六引《九華山錄》:“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峯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 九子山 焉。” 明 李賢 明一統(tǒng)志·安徽:“ 九華山 ,在 青陽縣 南,舊名 九子山 ?!?/div>
分類:九華山
《國語辭典》:青陽(青陽)  拼音:qīng yáng
1.明堂名。古時(shí)宮殿面向東方的廳堂。《禮記。月令》:「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倉龍?!?br />2.春天。晉。潘岳射雉賦〉:「于時(shí)青陽告謝,朱明肇授。」唐。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詩:「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br />3.比喻年輕的容貌。唐。李賀贈陳商〉詩:「黃昏訪我來,苦節(jié)青陽皺?!?/div>
《漢語大詞典》:橫江
(1).橫陳江上;橫越江上。 宋 蘇軾 《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 江 ,水光接天?!?宋 朱敦儒 《水龍吟》詞:“鐵鎖橫 江 ,錦帆衝浪, 孫郎 良苦?!?br />(2).指 橫江浦 。地在今 安徽 和縣 東南,與南岸 采石磯 隔 江 相對。 唐 李白 《橫江詞》詩之二:“ 橫江 欲渡風(fēng)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漢語大詞典》:龍眠(龍眠)
(1). 宋 代著名畫家 李公麟 的別號。 公麟 致仕后,歸老于 龍眠山 ,自號 龍眠居士 。 宋 蘇軾 《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shí)歸去來陽關(guān)二圖后》詩之一:“ 龍眠 獨(dú)識慇懃處,畫山陽關(guān)意外聲!” 元 馬臻 《題〈唐十八學(xué)士圖〉》詩:“后有 龍眠 傳此本,禮樂衣冠激流俗?!?明 徐渭 《觀音大士贊》:“真者有兩,畫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龍眠 ,合兩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歸隱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張文和公風(fēng)鳶詩:“ 文端 則賜金歸老,頤志龍眠,安慮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與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鳴薦紳間,與 蘇 黃 游,兩集中有與其唱和。而 李伯時(shí)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來鼎彝之類為考古圖。又有 李元中 ,字畫之工,追蹤 鐘 王 。時(shí)號 龍眠 三 李 。” 清 蔣士銓 《第二碑·賡韻》:“﹝小生﹞姓 阮 名 劍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漢陽 人也。 龍眠 右族, 江 表名家?!?/div>
《國語辭典》:兩淮(兩淮)  拼音:liǎng huái
地理上對中國淮南與淮北的合稱,即河南省淮河以南及淮河以北地區(qū)。
《國語辭典》:洛水  拼音:luò shuǐ
河川名:(1)源出于陜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境內(nèi),至鞏縣洛口入黃河。也稱為「雒水」。(2)源出陜西省定邊縣東南白于山,至朝邑縣入渭河。南北直貫陜西省中部,與渭河并為陜西省二大重要河流。也稱為「北洛水」。
《國語辭典》:荊山(荊山)  拼音:jīng shān
山名:(1)位于山東省諸城縣東北,也稱為「荊臺山」。(2)位于河南省禹縣西北。(3)位于河南省閿鄉(xiāng)縣南。也稱為「覆釜山」。(4)位于安徽省蕪湖縣東南。(5)位于安徽省懷遠(yuǎn)縣西南。(6)位于湖北省南漳縣西。
《國語辭典》:松蘿(松蘿)  拼音:sōng luó
1.產(chǎn)于安徽省歙縣松蘿山上的茶。
2.植物名。松蘿科松蘿屬。為與綠藻類共生之地衣,原葉體莖狀,長達(dá)數(shù)尺,全體呈淡黃綠色,為多數(shù)分歧的線狀體,常攀附于其他植物上生長,自樹梢懸垂,可入藥。也稱為「蔓女蘿」、「蔓蘿」、「蔦蘿」、「女蘿」、「松寄生」、「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