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15詞典 1分類詞匯 214
共214,分1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芒碭
善道
垓下
西澗
齊山
梅山
上江
濡須
蕪湖
南陵
云師
周瑜
張籍
下蔡
黃池
《漢語大詞典》:芒碭(芒碭)
(1).大而多貌。 唐 李白 《丁都護(hù)歌》:“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br />(2).廣闊無邊。 唐 韓愈 《苦寒》詩:“芒碭大包內(nèi),生類恐盡殲。”
(3). 芒山 、 碭山 的合稱。在今 安徽省 碭山縣 東南,與 河南省 永城縣 接界。史記·高祖本紀(jì):“ 秦始皇 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隱於 芒 碭 山澤巖石之閒?!?/div>
《漢語大詞典》:善道
善加誘導(dǎo)。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陸德明 釋文:“道,導(dǎo)也?!?br />(1).猶正道。 漢 陸賈 新語·明誡:“ 周公 以比德於五帝,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致也?!?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span id="kg33zyv" class="book">《北齊書·后主幼主紀(jì)論》:“﹝ 高緯 ﹞始自襁褓,至於傳位,隔以正人,閉其善道?!?明 李贄 《復(fù)周柳塘》:“竊前賢之善道,卑善柔之賤態(tài),附直諒之后列,直欲以完名全節(jié)付二老?!?br />(2).好的途徑,好的方法。 明 劉基 《槐陰讀書圖序》:“觀聽動(dòng)息,凡有所接,必使可以有所警者,進(jìn)脩之善道也。”
(3).古地名。今 安徽 盱眙縣 北。左傳·襄公五年:“ 晉 將為之合諸侯,使 魯 衛(wèi) 先會(huì) 吳 ,且告會(huì)期。故 孟獻(xiàn)子 、 孫文子 會(huì) 吳 于 善道 ?!?/div>
《國語辭典》:垓下  拼音:gāi xià
地名。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漢高祖圍項(xiàng)羽于此。
《國語辭典》:西澗(西澗)  拼音:xī jiàn
1.西邊的溪澗。唐。張祜〈涢川寺路〉詩:「日沉西澗陰,遠(yuǎn)驅(qū)愁突兀?!固?。吳融〈中夜聞啼禽〉詩:「若非西澗回波觸,即是南塘急雨驚。」
2.位于安徽省滁縣城西的一條溪澗。唐韋應(yīng)物有〈滁州西澗〉詩。
《漢語大詞典》:齊山(齊山)
山名。 唐 時(shí)屬 池州 (在今 安徽 貴池 南)。 唐 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詩:“ 江 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 何必獨(dú)霑衣!”后人詩文中言及“齊山”,多用此典。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齊山 置酒菊花開, 秋浦 聞猿 江 上哀?!?宋 劉克莊 《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詞:“與 牧之 高會(huì), 齊山 詩酒, 謫仙 同載, 采石 風(fēng)濤。”
《漢語大詞典》:梅山
(1).山名。在今 浙江省 紹興縣 境。傳說為 漢 梅福 隱處之一。 宋 陸游 《梅子真泉銘》:“距 會(huì)稽城 東北七里有山,曰 梅山 。山之麓有泉,曰 子真泉 ?!?子真 , 梅福 之字。 宋 陸游 《朝中措》詞:“明月 梅山 笛夜,和風(fēng) 禹廟 鶯天?!?br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奉化縣 境。相傳為 梅福 賞游處。《清一統(tǒng)志·浙江·寧波府》:“ 梅山 :在 奉化縣 南三十里,舊志謂 梅福 嘗游此。兀立眾山中,峯巒奇秀,北環(huán)大溪,下有龍湫?!?br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縣 境。山上多梅,傳為 曹操 行軍望梅止渴處。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十一·和州》:“ 梅山 :縣( 含山縣 )東南五里,山多梅樹,俗傳 曹操 行軍,指梅林以止軍士渴處也。 唐 天寳 中,改曰 棲隱山 ?!?br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舒城縣 境。傳說為 梅福 隱處之一。《清一統(tǒng)志·安徽·廬州府》:“ 梅山 ……在 舒城縣 西五十里,上有 梅仙洞 , 漢 南昌 尉 梅福 棄官后隱此,亦名 梅福山 ?!?br />(5).山名。在今 安徽省 東至縣 境。《清一統(tǒng)志·安徽·池州府》:“ 梅山 ,在 建德縣 西南十里。 宋 時(shí)僧 志南 居之, 朱子 訪至山中,與之倡和,為書‘普門’二字刻於石壁。”
(6).山名。在 湖南省 新化縣 、 安化縣 間。在 新化 者稱 上梅山 ,在 安化 者稱 下梅山 。宋史·神宗紀(jì)二:“﹝ 熙寧 五年十一月﹞ 章惇 開 梅山 ,置 安化縣 ?!?br />(7).山名。在 安徽省 金寨縣 。1956年在這里建成 梅山水庫 。
(8).特指 揚(yáng)州 梅花嶺 。上有 明 史可法 衣冠冢。 清 秋瑾 《寶刀歌》:“痛哭 梅山 可奈何?帝城荊棘埋銅駝?!?/div>
《國語辭典》:上江  拼音:shàng jiāng
1.長江上游?!侗笔?。卷三二。崔挺傳》:「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xiǎn),非德無以為固。」《隋書。卷四三。河間王弘傳》:「上江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饑餒,半菽不充?!?br />2.安徽、江蘇兩省稱上、下江。上江指安徽省,下江指江蘇省。
《國語辭典》:西江  拼音:xī jiāng
河川名:(1)珠江上游三江中最長的河川。全長二千一百九十七公里,由郁、黔、桂三江匯流而成,入廣東省始稱「西江」。其干、支流都可通航,大輪船終年可至蒼梧,小輪船夏季可到邕寧。(2)位于浙江省。源自黃巖縣,流入永寧江,匯歸東海。
《漢語大詞典》:濡須(濡須)
(1).水名。今稱 運(yùn)漕河 。源出 安徽省 巢湖 ,東流至今 蕪湖市 裕溪口 入 長江 。古代當(dāng) 江 淮 間交通要道, 魏 晉 南北朝 時(shí),這里是兵爭(zhēng)要地。
(2).堡塢名。 東漢 末年 孫權(quán) 于 濡須口 筑以備 曹操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須 , 權(quán) 與相拒月餘?!?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顧 濡須 之故巘,每當(dāng)食而忘飯?!?王闿運(yùn) 《哀江南賦》:“ 濡須 不守, 夏口 空防?!眳⒁姟?濡須塢 ”。
《漢語大詞典》:濡須塢(濡須塢)
堡塢名。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六年, 權(quán) 徙治 秣陵 。明年,城 石頭 ,改 秣陵 為 建業(yè) 。聞 曹公 將來侵,作 濡須塢 ?!?清 錢謙益 《刑部尚書沈公神道碑》:“仿 曹操 之開 芍陂 , 孫權(quán) 之立 濡須塢 以足餉?!?/div>
《國語辭典》:蕪湖(蕪湖)  拼音:wú hú
1.縣名。參見「蕪湖縣」條。
2.湖泊名。位于安徽省蕪湖縣西南。因蓄水不深,且多蕪藻,故稱為「蕪湖」。丹陽湖水南流入此,再合五丈湖至縣境西流入長江。
《漢語大詞典》:南陵
(1).南邊的陵墓。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 人御師必於 殽 , 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 之所避風(fēng)雨也?!?br />(2).專指 漢 代 薄姬 之陵。三輔黃圖·陵墓:“ 文帝 母 薄姬 南陵 在 霸陵 南,故曰 南陵 ?!?br />(3).指 南陵戍 。 晉 置,故城在今 安徽省 繁昌縣 西北。 南朝 梁 鮑照 《上潯陽還都道中》詩:“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蘆洲。”
《國語辭典》:云師(雲(yún)師)  拼音:yún shī
1.黃帝時(shí)各部長官均以云為名號(hào),稱為「云師」?!蹲髠?。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jì),故為云師而云名?!埂妒酚?。卷一。五帝本紀(jì)》:「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br />2.神話傳說中的云神?!段倪x。張衡。思玄賦》:「云師霮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涂。」《幼學(xué)瓊林。卷一。天文類》:「云師系是豐隆,雪神乃是滕六。」
《國語辭典》:周瑜  拼音:zhōu yú
人名。(西元175~210)字公瑾,漢末舒(今安徽省廬江縣)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于赤壁,拜前將軍,領(lǐng)南郡太守。也稱為「周郎」、「周公瑾」。
《國語辭典》:張籍(張籍)  拼音:zhāng jí
人名。(西元768~830)字文昌,唐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人。貞元年間登進(jìn)士第,官至國子司業(yè)。為詩長于樂府,中多警句,擅描寫民間疾苦。著有《張司業(yè)詩》。
《漢語大詞典》:下蔡
古邑名。故城在今 安徽 鳳臺(tái)縣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 陽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陽城 、 下蔡 二縣名,蓋 楚 之貴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呂延濟(jì) 注:“ 陽城 、 下蔡 楚 之二郡名,蓋貴人所居,中多美人。”后因以“下蔡”指貴族萃集之地或美人眾多之所。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二:“傾城迷 下蔡 ,容好結(jié)中腸?!?南朝 梁武帝 《戲作》詩:“妖閑逾 下蔡 ,神妙絶高堂?!?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遍覽 下蔡 之女,具悅 淇上 之姝?!?/div>
《國語辭典》:黃池(黃池)  拼音:huáng chí
1.城墻周圍的水池?!段倪x。枚乘。七發(fā)》:「臺(tái)城層構(gòu),紛紜玄綠。輦道邪交,黃池紆曲。」唐。李善。注:「黃當(dāng)為湟,湟城池也?!?br />2.地名。位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春秋時(shí)吳王夫差盟諸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