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雍州咸陽人,字安上。高祖武德中官通事舍人。曾持節(jié)幽州,召廬江王李瑗,瑗已舉兵,脅問朝廷事,敦禮不為屈。還遷左衛(wèi)郎將。擢中書舍人,四遷兵部侍郎。高宗永徽中累官中書令。卒謚昭。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敦禮字安上。雍州咸陽人。武德中官通事舍人。貞觀中累遷兵部尚書。永徽時(shí)擢侍中。封固安縣公。進(jìn)中書令。顯慶元年拜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卒年六十一。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曰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58
【介紹】:
唐貝州武城人。隋大業(yè)末為萬年縣法曹。唐高祖武德元年,上書陳開言路、廢百戲散樂、為皇太子諸王慎選僚友。所言稱旨,擢治書侍御史。復(fù)請捐賦歛、置諫官,皆見納。太宗朝封樂安縣男,轉(zhuǎn)大理少卿,拜大理卿,后出為陜州刺史。高宗永徽五年,以年老致仕。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伏伽。貝州武城人。隋大業(yè)末自大理寺史累補(bǔ)萬年縣法曹。武德初上書高祖。擢治書侍御史。太宗即位。賜爵樂安縣男。轉(zhuǎn)民部侍郎。拜大理卿。出為陜州刺史。顯慶三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62
【介紹】:
唐鄜州人。高宗顯慶初,以燕然都護(hù),為行軍副總管,隨蘇定方往討賀魯,頗有斬獲。四年,自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樂安縣公。龍朔元年,為浿州道行軍總管,與諸將率三十五軍以攻高麗。次年卒于軍中。謚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睿宗時(shí),為河南令。玄宗開元初,自楚州刺史,授萬年令,封南安縣公,改京兆少尹。五年,為河南少尹。官至庫部郎中、同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09—784
【介紹】:
唐瑯邪臨沂人,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yīng)方。顏師古五世從孫。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jìn)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員外郎。為楊國忠所擠,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約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等起兵抵抗,響應(yīng)者眾,共推為盟主,兵至二十萬。肅宗立,為河北招討使。諸郡復(fù)陷,間道奔鳳翔,累除御史大夫,出為馮翊太守。以直不容,屢貶官。歷遷尚書右丞、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時(shí),盧杞惡之,會李希烈叛,命往勸諭,遂為希烈縊死。謚文忠。工書法,初學(xué)褚遂良,后從張旭,創(chuàng)為“顏體”。有集及《韻海鏡源》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陜西長安)人。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進(jìn)士及第,天寶元年(742)中文詞秀逸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醴泉尉、監(jiān)察御史。八載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安史亂起,起義兵抵抗。肅宗至德元載(756)拜憲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同、蒲、饒、升州刺史。代宗廣德二年(764)遷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大歷三年(768)出為撫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形成一個(gè)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十二年召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師,充淮寧軍宣慰使。興元元年(784)為李希烈所害,謚文忠。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令狐峘《顏真卿墓志銘》、殷亮《顏魯公行狀》。宋留元?jiǎng)傆小额侓敼曜V》。工詩善文,又為杰出書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傳《顏魯公集》15卷,為留元?jiǎng)偹??!?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1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聯(lián)句1首,斷句2。
唐詩匯評顏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jìn)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詞秀逸科,調(diào)醴泉尉,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楊國忠惡之,出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軍,詔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德二載(757)為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軍國事知無不言,為宰相所忌,出為馮翊太守,累貶至蓬州長史。代宗立,除尚書左丞,尋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魯國公。與元載不合,貶峽州別駕,遷撫、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師。時(shí)李希烈叛,受命往勸諭,被拘,不屈被害。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世稱“顏體”。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又《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詩補(bǔ)逸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開元二十二年進(jìn)士及第,歷仕玄、肅、代諸朝,封魯國公。李希烈陷汝州,盧杞奏遣真卿往諭,拘脅累歲,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真卿字清臣?,樼鹋R沂人。開元中舉進(jìn)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員外郎。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dú)平原城守具備。加戶部侍郎。肅宗幸靈武。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訪招討使。代宗朝封魯郡公。為刑部尚書。加改太子太師。盧惡之。奏使諭李希烈。希烈脅之。不屈。遂縊殺之。年七十七。贈司徒。謚曰文忠。
作品評論
《唐詩品》魯公情欣所遇,悉綜古調(diào),頗尚格氣,不事彌文。雖有一二近體,不過游戲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載不及百篇,大都守吳興時(shí),與皎僧、陸處士之流結(jié)思巖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曠世之情,優(yōu)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時(shí)色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6
【介紹】:
唐京兆涇陽人。宦官。肅宗至德中,起家掖庭局監(jiān)。代宗時(shí),出使交廣。德宗時(shí),出監(jiān)諸軍,以功累加中朝大夫。貞元十七年,為右神策軍護(hù)軍中尉判官,遷內(nèi)常侍。十九年,充右神策軍護(hù)軍中尉。二十年,知內(nèi)侍省事。招權(quán)驕肆,威盛一時(shí)。順宗立,封樂安縣公,進(jìn)驃騎大將軍。致仕,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9—832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五世孫。德宗貞元十六年進(jìn)士。歷遷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敏文辭,憲宗稱之。穆宗立,累擢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長慶三年,帶平章事出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斂取苛重,戎備不修。文宗大和三年,南詔乘虛襲戎、巂等州,陷成都,元穎計(jì)迫,將挺身走,會救至乃止,貶循州司馬。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9—832
排行十四。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jìn)士第。憲宗元和元年(806)登博學(xué)宏詞科。十一年復(fù)登茂才異等科。由左拾遺遷太常博士、翰林學(xué)士。十五年加承旨,遷戶部侍郎知制誥。穆宗長慶元年(821)以本官拜平章事,封建安男。三年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詔入侵,坐御敵無方,貶循州司馬,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長于律詩,白居易稱其為“詩家律手”(《昨以拙詩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首惠然報(bào)示》)?!?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四元穎。宰相如晦裔孫。貞元末進(jìn)士。又擢宏詞。元和中累遷司勛員外郎知制誥。穆宗立。超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承旨。長慶元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上柱國。封建安縣男。罷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再貶循州司馬。卒年六十四。贈湖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字子章。憲宗元和進(jìn)士。文宗開成中拜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徙義武節(jié)度使。性寬厚,治政有方。歷工部尚書、秘書監(jiān),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七。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宏宣字子章。開成中官給事中。累遷節(jié)度使。進(jìn)太子少傅。封固安縣伯。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文淑(一○二五~一○八○),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妹。年十四,嫁比部郎中張奎。博聞強(qiáng)記,工詩善畫。神宗元豐三年卒,年五十六。封長安縣太君。事見《臨川集》卷九九《王氏墓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吳人,字公式。邊裕次子?;兆谛土赀M(jìn)士。高宗紹興中歷戶、吏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嘗使金,聞欲攻蜀,乃歌《蜀道難》以諷之,金為之罷役。官至吏部尚書,封同安縣開國侯。卒年六十五。
全宋文·卷三八二八邊知白(一○八五——一一四九),字公式,應(yīng)天府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曾祖珣官姑蘇,樂其風(fēng)土,遂世為吳人。登宣和六年進(jìn)士。紹興中,歷官戶部員外郎,將作監(jiān),戶、吏二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紹興十八年,為言者論列,以左朝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次年卒,年六十五,贈徽猷閣待制。見《吳郡志》卷二七,《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xué)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
全宋詩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jiān)囋~科不利,后舉進(jìn)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xué)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 韓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jiān)伞埿⑾?、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
全宋文·卷四七八三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diào)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zhuǎn)運(yùn)判官、守大理少卿、權(quán)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fù)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xué)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文柔。胡宿女。嫁蕪湖李之儀。讀書善為文。封靜安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