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13—858
【介紹】:
唐懷州河內(nèi)人。字義山,號玉溪生。登進士第。累官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時牛僧孺、李德裕兩黨水火不相容,商隱本為牛黨令狐楚門客,后娶李黨王茂元女,雖始終與黨爭無關(guān),仍因此為楚子绹所惡。后绹為相,商隱長期被排擠。工詩文,曾從绹學(xué)章奏,因習(xí)駢體,與溫庭筠、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體”。詩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調(diào),而商隱則感時傷事,頗得風(fēng)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說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今屬河南)。郡望隴西成紀。文宗大和三年(829)謁令狐楚于洛陽,旋隨楚至鄆州,為天平節(jié)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別佐楚太原幕及兗海觀察使崔戎幕。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三年春應(yīng)博學(xué)宏辭試不取,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旋調(diào)補弘農(nóng)尉,以免除或減輕蒙冤犯人之刑獄觸忤觀察使孫簡,將罷去,會姚合代簡,諭使還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陳許幕。武宗會昌二年(842)以書判拔萃復(fù)入秘書省為正字,旋丁母憂居家。四年暮春,自關(guān)中移家永樂。五年冬,服闋入京,仍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隨桂管觀察使鄭亞赴桂林,為支使掌表記。二年春,亞貶循州,商隱罷幕北歸。冬抵長安,補周至尉,旋為京兆尹留假參軍事,奏署掾曹,專章奏。三年十月,武寧軍節(jié)度使盧弘止奏充商隱為判官,得侍御銜,赴徐州。四年夏,隨盧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關(guān)。五年春夏間罷汴幕歸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學(xué)博士。會柳仲郢鎮(zhèn)東川,辟為節(jié)度書記。十月商隱抵梓州,改節(jié)度判官。約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兒女。十年春,隨內(nèi)征之仲郢還朝,任鹽鐵推官,其間或曾游江東。十二年病廢還鄭州,未幾卒。新、舊《唐書》有傳。年譜以馮浩《玉溪生年譜》、張采田《玉黔生年譜會箋》較精審。商隱一生與牛、李兩黨重要成員均有交往,自兩《唐書》以來,史家與研究者對其黨屬頗多異說(大要有黨李、黨牛、出入牛李、無與黨局諸說)。自實際情況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黨,然多屬私誼,未必有黨牛意圖,后入王茂元幕,亦無所謂去牛就李(茂元非李黨)。然后期宣宗朝所歷幕主,則多為李德裕會昌為相時所倚重之人物,結(jié)合有關(guān)詩文,大體可見其后期較進步之政治傾向。商隱為晚唐大詩家與駢文名家,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寫懷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樓》、《晚晴》等。其詠史、詠物、無題諸篇,及七律、七絕二體,成就尤高。前人評其詩“深情綿邈”(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沉博絕麗”(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引錢謙益語)、“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大體均指其近體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調(diào)感傷,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朧,尤為其詩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fēng)貌之顯著特征。其詩淵源頗廣,而宋玉之感傷、杜甫之沉郁、李賀之象征對商隱影響尤深。詩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清馮浩《玉溪生詩箋注》、今人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劉學(xué)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斷句5。
唐詩匯評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大和中,令狐楚為天平節(jié)度使,愛其才,署為巡官,親授駢文。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令狐楚卒,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時黨爭方熾,令狐父于屬牛黨,茂元屬李黨,牛黨以為背恩。故坎??終身。四年,授校書郎,調(diào)弘農(nóng)尉。會昌二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正字。大中初,為桂管觀察使鄭亞掌書記。鄭亞貶循州,還京,補盩厔尉,攝京兆參軍,典章奏。又佐盧弘止徐州幕,為判官。府罷,入朝為太學(xué)博士。復(fù)佐柳仲郢東川幕。仲郢入朝,奏為鹽鐵推官。罷還鄭州,病卒。商隱工駢文及近體詩,尤長七律,與杜牧齊名,亦稱“李杜”,又與溫庭筠齊名,稱“溫李”。其詩構(gòu)思新巧,想象豐富,屬對精切,色彩綺麗,音律諧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詩》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賦》、《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義山詩集》六卷及后人所輯《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詞學(xué)圖錄李商隱(約813-約858)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遷居滎陽,晚居鄭州。有《楊柳枝》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李商隱(813—858) 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nóng)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詩歌成就極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隱離開桂州幕府途經(jīng)江夏北歸,作七律《無題》, 有“黃鶴沙邊亦少留”之句,紀昀稱該詩“絕好筆意”。
全唐詩補逸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據(jù)馮浩《玉溪生年譜》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所推定。)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nèi)人。少為令狐楚巡官。開成二年登進士第。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掌書記。為侍御史。久不調(diào)。會鄭亞廉察桂州。請為觀察判官。大中初。亞貶循州。商隱隨赴嶺表。三年入為京兆尹盧宏正掾曹。又從為掌書記。補太學(xué)博士。柳仲郢鎮(zhèn)東蜀。辟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xué)。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號“三十六體”。
彥周詩話李義山詩,字字鍛煉,用事婉約,仍多近體,唯有《韓碑》詩一首是古體。
《潛溪詩眼》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xué)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蔡寬夫詩話》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xué)老杜而得其藩籬,唯義山一人而已?!x山詩合處信有過人,若其用事深僻,語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詩話唐人學(xué)老杜,唯商隱一人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仿佛。
歲寒堂詩話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
韻語陽秋公(按指楊億)嘗論義山詩,以謂包蘊密致,演繹平暢,味無窮而炙愈出,鎮(zhèn)彌堅而酌不竭,使學(xué)者少窺其一斑,若滌腸而洗骨。
《臞翁詩評》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wǎng),綺密瑰妍,要非適用。
瀛奎律髓義山詩感事托諷,運意深曲,佳處往往逼杜,非飛卿所可比肩。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袁桷《書湯西樓詩后》玉溪生往學(xué)草堂詩,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別為一體,然命意深切,用事精遠,非止于浮聲切響而已。
唐才子傳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難事隱,及從楚學(xué)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后。
木天禁語李商隱家數(shù)微密閑艷,學(xué)者不察,失于細碎。
唐詩品匯元和后,律體屢變,其間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鳴所長。若李商隱之長于詠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詩鏡總論李商隱七言律,氣韻香甘。唐季得此,所謂枇杷晚翠。
詩鏡總論李商隱麗色閑情,雅道雖漓,亦一時之勝。
《詩源辨體》商隱七言古,聲調(diào)婉媚,大半入詩馀矣。
《詩源辨體》商隱律詩較古詩稍顯易,而七言為勝。
《詩源辨體》商隱七言絕……較古、律艷情尤麗。
《唐詩評選》義山詩寓意俱遠,以麗句影出,實自楚辭來。宋初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與香奩并目。
錢謙益《注李義山詩集序》義山之詩,宋初為詞館所宗,優(yōu)人內(nèi)燕,至于“挦扯商隱”之謔。元季作者懲西江學(xué)杜之弊,往往躋義山,祧少陵,流風(fēng)迨國初未變。……少陵當(dāng)雜種作逆,藩鎮(zhèn)不庭,疾聲怒號,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詞危。義山當(dāng)南北水火,中外鉗結(jié),若喑而欲言也,若饜而求寤也,不得不紆曲其指,誕謾其辭,婉孌托寄,讔謎連比,此亦風(fēng)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說詩》世之稱詩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義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學(xué)者皆宜尋味。
義門讀書記義山五言出于庾開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領(lǐng)其佳處也。七言句法兼學(xué)夢得。
義門讀書記晚唐中,牧之與義山俱學(xué)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過于放……不如義山頓挫曲折,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所得為多。
吳喬《西昆發(fā)微序》義山始雖取法少陵,而晚能規(guī)模屈、宋,優(yōu)柔敦厚,為此道瑤草琪花。凡諸篇什,莫不深遠幽折,不易淺窺。
圍爐詩話于李、杜、韓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義山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奧之路。義山思路既自深奧,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詩七百年來知之者尚鮮也。高柄以為隱辭,又以為屬對精切,陸游輩謂《無題》為艷情,楊孟載亦以艷情和之,能不使義山失笑九原乎?
才調(diào)集補注引馮班語:王荊公言學(xué)杜當(dāng)自義山入。余初得荊公此論,心不謂然,后讀《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荊公此言正以救江兩派之病也。若從義山入,便都無此病。山谷用事瑣碎,更甚于昆體;然溫、李、楊、劉用事,皆有古法,比物連類,妥貼深穩(wěn)。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吳人作漢語,讀書不熟之病也。昆體諸人甚有壯偉可敬處,沈、宋不可也。
《古歡堂集雜著》義山七律逐首擅場,特須鄭箋耳。蓋義山諸體之工,唐人實無出其右者,不獨七律也,又不獨香奩也。
《古歡堂集雜著》義山(七絕)佳處不可思議,實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裊裊,絕句之神境也。
《詩辯坻》義山七絕,使事尖新,設(shè)色濃至,亦是能手。間作議論處,似胡曾《詠史》之類,開宋惡道。
《唐詩觀瀾集》玉溪詠物,妙能體貼,時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間。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序》唐至太和以后,閹人暴橫,黨禍蔓延。義山阨塞當(dāng)涂,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莫若瑤臺璚宇、歌筵舞榭之間,言之可無罪,而聞之足以動。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箋解矣。吾故為之說曰:義山之詩,乃風(fēng)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豈徒以征事奧博、擷采妍華,與飛卿、柯古爭霸一時哉!
柳亭詩話李義山、陸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蘊藉,陸之排奡,皆能寓變化于規(guī)矩之中。李去其靡、陸汰其粗,其于大歷、元和也何有?
葉燮原詩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詞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唐詩別裁》義山近體,襞績重重,長于諷諭,中有頓挫沉著可接武少陵者,故應(yīng)為一大宗。后人以溫、李并稱,只取其秾麗相似,其實風(fēng)骨各殊也。
《唐詩別裁》義山長于風(fēng)諭,工于征引,唐人中另開一境。顧其中譏刺太深,往往失于輕薄。
野鴻詩的人皆謂杜陵歿后,義山可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渾厚在作氣,此之渾厚在填事,彼之諷必指實,此之諷諭動涉虛;彼則意無不正,此則思無不邪。風(fēng)馬之形,大相徑庭,奚待一一量較,而后知其偽哉!
《小澥草堂雜論詩》李商隱詩,明暗參半。然欲取一人備晚唐之?dāng)?shù),定在此君。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體靡然不振,即義山亦非所長。至其七言律體,瓣香少陵,獨探秘鑰,晚唐人罕有其敵,讀者無僅與牧之、飛卿諸公同類而并觀之也。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勢最多奇變,此秘唯義山得之。其脫胎得髓處,開出后賢多少門戶!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發(fā)凡:義山遠追漢魏,近仿六朝,而后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稱具體,細玩全集自見,毋專以七律為言。其終不如杜者,十之三學(xué)為之,十之七時為之也。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序:晚唐以李義山為巨擘,余取而誦之,愛其設(shè)采繁艷,吐韻鏗鏘,結(jié)體森密,而旨趣之遙、深者未窺焉。
《歷代詩法》玉溪詩綺密瑰妍,然首首生動,絕無板重之嫌,故令讀者不厭。
陳明善《唐八家詩鈔》例言:義山詩高華典麗,音韻纏綿,宜荊公嘆其善學(xué)老杜也。八叉同時,瞠乎后矣。
《四庫全書總目》商隱詩與溫庭筠齊名,詞皆縟麗。然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詞,而商隱感時傷事,尚頗得風(fēng)人之旨?!运螚顑|、劉子儀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詩家遂有“西昆體”,致伶官有挦扯之譏,劉攽載之《中山詩話》,以為口實。元祐諸人起而矯之,終宋之世,作詩者不以為宗,胡仔《漁隱從話》至摘其《馬嵬》詩、《渾河中》詩詆為淺近。后江西一派漸流于生硬粗鄙,詩家又返而講溫、李。
《五七言今體詩鈔》玉溪生雖晚出,而才力實為卓絕。七律佳者幾欲遠追拾遺,其次者猶足近掩劉、白。第以矯敝滑易,用思太過,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謂之詩中豪杰士矣。
石洲詩話微婉頓挫,使人蕩氣回腸者,李義山也。自劉隨州而后,漸就平坦,無從睹此豐韻。七律則遠合杜陵,五律、七絕之妙則更深探樂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溫岐、韓偓何足比哉!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善學(xué)少陵七言律,終唐之世,唯義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間,不在形貌,《蜀中離席》一篇,轉(zhuǎn)非其至也。義山當(dāng)朋黨傾危之際,獨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詩根源。其《哭劉蕡》、《重有感》、《曲江》等詩,不減老杜憂時之作。組織太工,或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韻悠長,異時西毗諸公,未有能學(xué)而至者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李義山用意深微,使事穩(wěn)愜,直欲于前賢之外,另辟一奇。絕句秘藏,至是盡泄,后人更無可以展拓處也。
射鷹樓詩話余極喜義山詩,非愛其用事繁縟,蓋其詩外有詩,寓意深而托興遠,其隱奧幽艷,于詩家別開一洞天,非時賢所能摸索也。
《東目館詩見》玉溪專工近體,清峭中含感愴,用事婉約,學(xué)少陵得其藩籬者。后人近體必先從之入手。五言長律亦以溫麗芊綿勝。
昭昧詹言愚謂七律除杜公、輞川兩正宗外,大歷十子、劉文房及由傅亦足稱宗,尚皆不及義山。義山別為一派,不可不精擇明辯。
《藝概?詩概》詩有借色而無真色,雖藻繢實死灰耳。李義山卻是絢中有素。敖器之謂其“綺密瑰妍,要非適用”,豈盡然哉!至或因其《韓碑》一篇,遂疑氣骨與退之無二,則又非其質(zhì)矣。
《峴傭說詩》義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麗之中,時帶沉郁?!w卿華而不實,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敵手。
《峴傭說詩》義山七絕以議論驅(qū)駕書卷,而神韻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體于詠史最宜。
三唐詩品其源導(dǎo)漾吳、何,討瀾徐、庾。煉藻溫腴,寄情婉約,拾其香草,仍有內(nèi)心。諸體相宣,七言專勝。本陳宮之新體,而離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詩纏綿頑艷,陸士衡所謂緣情綺麗,斯足當(dāng)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3—1142
【介紹】:
宋高密人,徙居濰州北海,字叔厚,一字處厚?;兆谡桶四赀M士。自幼聰穎,十歲能為邑人作墓銘。調(diào)淄縣主簿,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攝給事中。高宗南渡,授中書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學(xué)士。所撰詔命數(shù)百,文簡意明。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適金人入侵,督繕城郭,厲甲兵,用心勞苦。后退居臺州。平生廉儉寡欲,潛心辭章,洞曉音律。有《北海集》。
全宋詩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屬山東)人,后徙北海(今山東濰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召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拜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四年,除試吏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未幾出知漳州(同上書卷三三、三八)。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同上書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學(xué)士,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尋出知紹興府(同上書卷七五、七八)。五年,罷,退居臺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其中詩一卷),另《兵籌類要》十卷,附錄三卷。《宋史》卷三七八有傳?!◆氤缍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所引。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三八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稱北海先生,濰州北海(今山東濰縣)人。幼聰穎,入太學(xué)。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改太學(xué)正,遷博士、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三年,拜中書舍人。明年,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移明州。紹興二年,復(fù)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學(xué)士院,俄除翰林學(xué)士。后又兼侍讀、史館修撰。四年,換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期年丐閑,三任觀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禮工文辭,氣格天然渾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shù)百篇,明白洞達,為世稱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籌類要》十卷(存)。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0—1138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號簡齋。陳希亮曾孫?;兆谡腿甑巧仙峒卓?。授文林郎充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xué)博士。金兵破開封,避亂南下。高宗紹興元年至行都紹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參知政事。工詩,初學(xué)黃庭堅、陳師道,后師杜甫,抒寫家國之感,傷時恨別,悲壯蒼涼。后人推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能詞。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詩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卷一四)。謫監(jiān)陳留酒稅。南渡后,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舍人,兼掌內(nèi)制。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fù)為中書舍人。六年,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惻c義詩,以元刻《增廣箋注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jù)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陳與義(1090-1139) 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又號無住道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歷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亂,避地襄漢,輾轉(zhuǎn)湖湘廣閩。紹興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出知湖州,復(fù)入為給事中,中書舍人,除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與義工詩,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簡齋集》(存)、《無住詞》(存)、《陳簡齋內(nèi)外制》(佚)。見張嵲《陳公資政墓志銘》(《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傳,《遂初堂書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5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以上舍釋褐為博士,遷秘書郎。蔡京欲與交,遭拒。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請誅叛國者,主養(yǎng)兵以圖恢復(fù),被黃潛善等排擠而去。累官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奉祠。還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全宋詩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賤(原名京,字義榮),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金屬浙江)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巧仙岬冢瑸樘珜W(xué)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對,論何??等人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為左(一作右)司諫,因請誅叛命者,忤時相,去職奉祠。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起為左司員外郎,與宰相串頤浩語不合,出知嚴州,未幾又奉祠。五年,起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離職奉祠。二十年,坐與李光通書,貶三官,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孫輯成《默成文集》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學(xué)案》卷二五有傳?!∨肆假F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校以《敬鄉(xiāng)錄》卷二(簡稱敬鄉(xiāng))所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四○七八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遷秘書郎、主客郎中,出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賜對,因言時宰何?、唐恪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論偽黨當(dāng)誅,為汪、黃所惡,書奏三日而左遷。越數(shù)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除考功郎,遷左司。求出,以直龍圖閣知嚴州,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為序,極推重之。見朱熹《金華潘公文集序》(黃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
全宋詩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diào)處州教授。入為太學(xué)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三十年,總領(lǐng)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quán)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xué)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fù)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lǐng)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7—1181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祖籍壽州,字伯恭,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呂大器子。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參與重修《徽宗實錄》,編纂刊行《皇朝文鑒》。博學(xué)多識,與朱熹、張栻等友善,講索益精,時稱東南三賢。為學(xué)主明理躬行,反對空談心性,開浙東學(xué)派先聲。卒謚成,改謚忠亮。有《東萊呂太史集》、《歷代制度詳說》等。
全宋詩呂祖謙(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調(diào)南外宗學(xué)教授。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添差嚴州教授。六年,召為太學(xué)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主管臺州崇道觀。二年,參與朱熹、陸九淵鵝湖之會。三年,召為秘書郎,兼職如前。重修《徽宗實錄》成,遷著作佐郎。先是奉詔編類《皇朝文海》,六年,書成,賜名《皇朝文鑒》,除直秘閣,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八年,卒,年四十五。著有《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等,并輯有《近思錄》。事見《東萊集附錄》卷一《年譜》,《宋史》卷四三四有傳?!巫嬷t詩,以宋嘉泰四年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東萊呂太史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胡鳳丹輯《金華叢書》本(簡稱金華本)、清胡宗楙輯《續(xù)金華叢書》本(簡稱續(xù)金華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本),編為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八六七呂祖謙(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任太學(xué)博士、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秘書郎、著作郎。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謚曰成。祖謙學(xué)以關(guān)、洛為宗,而旁徵博取,一時卓犖之士皆歸心,人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號東南三賢。著述數(shù)十種,主要傳世之作有《書說》三十五卷、《左氏傳說》《續(xù)說》三十二卷、《左氏博議》二十五卷、《歷代制度詳說》十五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詩律武庫》三十卷、《東萊呂太史文集》《別集》《外集》三十六卷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xué)。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quán)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fù)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xué)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師友雅言》等。
全宋詩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xué)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xué)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dāng)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以《四部叢刊》影印宋開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jù)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
全宋文·卷七○五三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xué)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xué)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zhuǎn)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fù)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dāng)時急務(wù)。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jīng)博古,學(xué)術(shù)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jīng)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1—1257
【介紹】:
宋廣州番禺人,字俊明,號文溪。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直秘閣。淳祐初,累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在職不畏強御,史嵩之、賈似道俱為所劾。卒謚忠簡。有《文溪存稿》、《文溪詞》。
全宋詩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xué)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xué)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铌挠⒃娢寰?,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溪集》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簡稱名賢集)、明崇禎李振鷺重修《李忠簡公文溪存稿》(簡稱崇禎本)。
全粵詩·卷三八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宋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xué)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 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xué)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七九三八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調(diào)汀州推官,累遷兵部郎中、福建提舉。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聲聞。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召為大宗正卿,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除兼侍講,進太常卿,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歸,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文溪集》二十卷,為門人李春叟輯。見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姚虞《文溪先生傳》(粵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23—129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一號厚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正直敢言,對朝廷用人及各項弊政,多所批評建議,先后觸忤權(quán)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后辭官還鄉(xiāng),專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學(xué)紀聞》、《玉堂類稿》、《掖垣類稿》、《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深寧集》等。
全宋詩王應(yīng)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調(diào)西安主簿。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學(xué)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罷。丁敗,起通判臺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禮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以忤賈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八年,權(quán)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因封駁留夢炎薦章不報,遂東歸,自號深寧老人。元成宗元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應(yīng)麟是宋末著名學(xué)者,著作繁富,影響較大的有《困學(xué)紀聞》,《玉海》等。另有《深寧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書遺稿》。事見清錢大昕《深寧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三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八一九二王應(yīng)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撝子。淳祐元年進士,調(diào)西安縣主簿,徙揚州教授。寶祐四年中博學(xué)宏辭科,添差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歷遷國子錄、武學(xué)博士、太常寺主簿。輪對,言邊事忤丁大全,罷職。起通判臺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禮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遷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歷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再忤賈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及賈似道潰軍江上,上疏陳十事,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轉(zhuǎn)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夢炎任用私人,遂辭官東歸。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時元貞二年也。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藁》二十三卷、《掖垣類藁》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xué)紀聞》二十卷、《蒙訓(xùn)》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救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xué)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xué)指南》四卷、《詞學(xué)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救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jīng)天文編》六卷、《小學(xué)諷詠》四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2—1297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會孟,號須溪。少補太學(xué)生。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忤賈似道,置丙第,以親老請濂溪書院山長。江萬里薦居史館,除太學(xué)博士,皆固辭。宋亡不仕,隱居以終。工詞,多抒家國之恨,沉痛真率。有《須溪集》、《班馬異同評》、《放翁詩選后集》等。
全宋詩劉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據(jù)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紹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據(jù)《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須溪墓》),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士,因母老,請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五年,應(yīng)江萬里邀入福建轉(zhuǎn)運司幕,未幾,隨江入福建安撫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為臨安府教授。四年,入江東轉(zhuǎn)運司幕。五年,為中書省架閣,丁母憂去。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遺著由子將孫編為《須溪先生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所錄,輯為十卷,另有《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傳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⒊轿淘姡?a target='_blank'>須溪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有關(guān)書引錄,編為第一卷?!俄毾壬木霸娂芬砸饲镳^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編為第二、三、四、五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元詩選辰翁,字會孟,廬陵人。年十七,登陸象山之門。年二十四,補太學(xué)生。宋景定壬戌,年二十九,廷試對策,忤賈似道,置丙第,以親老請濂溪書院山長,江萬里、陳宜中薦居史館,又除太學(xué)博士,皆固辭。宋亡,托方外以歸,隱居不仕。元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會孟天資超特,人物偉然,以文章居當(dāng)世之第一流。宋社既屋,腸斷哀些,抆淚謳吟,積至萬首。文祖先秦、《戰(zhàn)國》、《莊》、《老》等書。字體奇逸,自成一家。有《須溪集》二百卷。草廬先生吳澄稱其文典雅溫潤,明白敷暢,讀之可見其為正人,非虛譽也。
詞學(xué)圖錄劉辰翁(1232-1297) 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人。有《須溪集》、《須溪詞》。
全宋文·卷八二六二劉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少補太學(xué)生,景定三年第進士。以親老請為濂溪書院山長。江萬里、陳宜中薦居史館,除太學(xué)博士,皆固辭。宋亡,遂不復(fù)出。當(dāng)賈似道當(dāng)國,辰翁對策極言時弊,以是得鯁直名,文章亦見重于世。元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好評點詩文,多達數(shù)十種。著有《須溪集》。見《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三五,《宋季忠義錄》卷一六,《宋元學(xué)案》卷八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6—1283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開慶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遷都,天祥上書請斬宋臣,進御敵之計,未被采納。任軍器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草制語譏賈似道,遭劾罷。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初元軍東下,破家財為軍費,率義兵萬人入衛(wèi)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至鎮(zhèn)江,后脫逃回朝。端宗即位,復(fù)拜右相兼樞密使,因與左相陳宜中議論不合,率兵在福建、廣東堅持抗元,收復(fù)州縣多處。祥興元年被俘于五坡嶺,次年拒元將張弘范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志。后被囚于元大都三年,屢拒威逼利誘,視死如歸。臨刑作《正氣歌》。謚忠烈。有《文山集》。
全宋詩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中舉后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書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遷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寧國府。六年,召除軍器監(jiān)兼學(xué)士院權(quán)直,以忤賈似道,罷。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應(yīng)詔勤王,除樞密副都承旨,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樞密使,詣元軍議和,被拘。押至鎮(zhèn)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溫州。同年五月,端宗繼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與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帶。景炎二年,敗于空坑,出南嶺。三年,授少保、信國公,移屯海豐,軍潰被執(zhí)北行,在道絕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終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著作遭難后散佚,元元貞、大德間其鄉(xiāng)人輯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另有《指南錄》、《指南后錄》、《集杜詩》等傳世。事見本集卷一七《文山紀年錄》,《宋史》卷四一八有傳?!∥奶煜樵姡浴端牟繀部酚坝∶鲝堅骺獭段纳较壬窞榈妆?,校以明景泰六年韓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簡稱韓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山集》(簡稱四庫本)?!都旁姟犯鞅驹娋湓婎}都有舛誤奪漏,酌據(jù)《杜少陵集》(簡稱杜集)訂補。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人。有《文山集》、《文山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學(xué)家。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時被拘,逃歸后聚兵抗元。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絕元朝誘惑,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所作《齊天樂·慶湖北漕知鄂州李樓峰》一詞,狀寫南樓景色,被視為佳作。
全宋文·卷八二九八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貢于鄉(xiāng),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又號浮丘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寶祐四年進士第一,尋丁父憂。歷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上書乞斬董宋臣,遷刑部郎中。歷知瑞州、江西提刑、尚左郎官,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忤賈似道,遂乞致仕。起為湖南提刑、知贛州。德祐初元兵入侵,募兵勤王,除知平江府、臨安府。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元軍請和,被拘,夜亡入真州,輾轉(zhuǎn)至溫州。聞益王未立,上表勸進,拜右丞相,同都督諸路軍馬,舉兵抗元,兵敗空坑。衛(wèi)王立,加少保、信國公,進屯潮陽。元軍掩至,被俘。囚燕三年,從容就義,時至元十九年臘月,年四十七,后謚忠烈。著有《文山集》、《文山詩史》。見《文山先生紀年錄》(《文山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湖廣孝感人,字近約,號二蒲。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重慶知府,清嚴剛直,庭無積案。后官貴州參議,平息東川、烏蒙等地動亂。官至太仆卿。
維基程學(xué)博(1532年—?),字近約,湖廣德安府孝感縣人,軍籍。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會試第二百二名,二甲第二十五名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擢守重慶,清嚴剛直,案無留牘。再守兗州,隆慶六年(1568年)八月晉浙江按察司副使,改淮揚海防兵備副使,萬歷五年正月以拾遺調(diào)簡。萬歷十二年(1584年)降調(diào)貴州左參議。時東川烏蒙為患,諭以利害,皆心懾散志。遷云南兵備,下苴諸寨作亂,遣諜入其營,購賊內(nèi)應(yīng),出師夾攻之,三日,擒賊首八人,降二百余人。擢行太仆寺卿。致政歸。